严文洁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独具风韵的人类文化遗产珍宝,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惬意幽雅的居住和游览场所,同时也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各类文化艺术提供了相互组合印衬的空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山、水、花木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植物概以花木为称,花木体现了园林的生态特征。花木滋润园林:以生命之体装点园区,使景致勃发生机;以变换之色,渲染四时,使景观呈季相之美;以自然之态慰藉人心,使人舒张情怀。在两千多年的造园实践中,花木造景贯穿始终久盛不衰。花木是大自然的精华,是有生命属性的园林要素,是构建园林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因为林木花草是表现园林中自然气息所必须,而且更因为形态和色彩千姿百态的植物是建构丰富和谐园林景观体系最有效的艺术手段之一。在较早的时期,人们就对观赏和配置各种花木有着很高的热情,我们可以从唐代洛阳描绘牡丹的诗词“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一本有直(值)数万(钱)者”的描绘中看出。
中国传统的私家园林造园者多为画家或文人,服务对象只是家人、朋友,观赏时间不受限制,赏园时常伴有赋诗、弹琴、作画、品茶或唱戏。因此在私家园林的造园设计中,植物素材的应用主要着重在植物拟人化、点缀、陪衬等方面。
植物除了其多样的形态、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以外,还能在阳光、月光、风中、雨中、雪中等自然因素的变化中,产生婆娑斑驳之影,风吹树枝、雨打枝叶之声。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造园者深受传统哲学以及其方法论的影响,他们把这一切都诉诸于感官(如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赋予园林植物深刻的文化意蕴,像很多植物就被认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园林植物被拟人化了。这种艺术手法同时又加强了植物自身的本质美、原始美。如:松——苍劲耐寒,象征坚贞不渝、万古长青;竹——虚心有节,象征谦虚、坚挺、刚正的气节;梅——迎雪怒放,象征不畏权贵,纯洁而坚定。同时,松、竹、梅又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之为四君子。这些被拟人化了的植物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创造意境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造园中,园主编篱种菊是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象征淡泊名利、俭朴的生活。总之,植物拟人化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遗产中,山水画作为一朵奇葩深深地影响着其它方面的艺术创作。山水画的核心就是意境的表达,中国传统园林也深受其影响。在植物配置上力求深远、诗情画意、精巧玲珑,追求与场所空间的和谐,喜欢模仿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搭配成植物群落,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品味。特别是在很多的植物造景中,常常直接取某一句诗歌、歌曲、画境来配置植物,达到触景生情、寄情于景的效果。如有些园主在自家后院种植红豆,表达其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注重情境、生境、意境,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由于受到传统的诗词歌赋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者喜欢用朗朗上口的诗词来给建筑和园林景点命名,很多时候,植物凭借其形、色、香、韵成为景点名称的主体。这不仅丰富了景点的文化内涵,而且加强了意境的表达,增强了感染力,使人达到“空灵”的境界。这事道法自然这一古典美学原则的最伟大升华。“曲院风荷”景点则是种植大量荷花,用荷花来表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景象和崇高理想。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于空间较小,植物配置追求的是“咫尺山林“这种高度浓缩的自然式风光,往往采用近距离观赏的植物,用植物的形体等来造景,讲究枝干的曲直、树冠的形态、树叶的疏密和树皮的质感等。因此,木本植物由于其古、奇、雅、色、香、姿等各方面的内在优势得到造园者的青睐。而草本植物由于在这些方面其自身的劣势,在当时的审美情趣、文化背景下,应用就较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木本植物的配置常采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在造景上也很有规律性,如岸边栽柳、水上放莲、移植当窗、栽梅绕屋、“榆柳荫后圃,桃李罗堂前”等等。
季相是花木特有的性质,也是花木造景的重要手段。季相布局主要是根据各种植物季节性更替而选择布置。在较大的园林,可按季相轮序选择花木,使花木盛衰交替此起彼伏,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可赏的花木景观。中国著名文学家辛弃疾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描写自己园林中植物景观之丰富:“东岗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他这是在详细说明:造园家不仅要随园林中具体的地势、建筑、山水等环境,而且还要根据四季物候的变化来安排园林中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对此观察很仔细,称树木“春季英华,夏季成荫,秋色颜,冬则骨”。称山“春山檐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扬州个园的布局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设计了春、夏、秋、冬园,成为千古佳作。
气象布局是利用自然界的风、雪、云、雾来组织景观,获得奇妙的景效。江南园林许多园里均设“烟雨楼”,靠的是气象布局,以显示大自然之烟波浩渺,神秘莫测。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花草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花木往往是某些景点的观赏主题。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沜,“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其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园林植物既是造景的素材,又是观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经挑选的名花嘉树,是园主表达自己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手段。以植物作为审美景观,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有许多著名的例子。植物造景以模拟大自然为基本特征,综合采用诗格、画理与“比德”兼备的植物配置形式,以植物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创造园林意境。造园中,利用植物的“比德”属性,有目的地进行植物配置,便能完美地表达环境意象。譬如,自宋周敦颐《爱莲说》一经问世,荷花便成了君子品性高洁的植物符号,于是拙政园的远香堂及其前面池中的荷花便给人们以这种环境暗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则园林中就有许多以松、竹、梅为主题的景点,如“听松风处”、“松籁阁”、“万壑松风”、“雪香云蔚亭”、“岁寒局”等,不一而足。
以繁茂的林木而渲染园居者迥出尘外的品格,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设计传统,中国园林中经常栽植的松柏、银杏、翠竹等树木,则进一步烘托了其纤尘不染的风格。从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景观中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与花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借花木寄情,以花木言志,许多建筑、景观常以周围所植花木命名。如有吉祥寓意的景观,多植桂树、玉兰,象征“金玉满堂”、“兰堂富贵”。如具有书卷气息的景观,植芭蕉以听雨,植果树赏秋实,植丛竹取高洁品格。
中国园林是有精神个性的活的生命体。主九匠一,见园如见主。仁山智水,松竹品格,山水松竹本为自然之物,但置于园中,并非草率,而是主人情致的外化。园林在满足了人的需要的同时,也有了高低层次。花木选择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营造生态空间,形成园林特色的重要因素。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国画中的自然山水构图感,让花木能尽可能地呈现出一种苍老的、经过风雨摧残的、人们平时较难见到的、甚至是人们想象不到的造型与形式,讲求“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总之,植物的艺术作用直接影响园林的外貌,左右人的感觉,决定造园的水平,体现一国一地的文化与文明,它的魅力是其他造园材料无法代替的。
[1]范青.论江南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1).
[2]孙国荣.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造景[J].山西林业,2005(04).
[3]王毅.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周苏宁.园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刘海燕.中外造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蓝先琳.花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其钧.园林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陈月华,王晓红.植物景观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0]储兆文.中国园林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