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综述·
少数民族医药对于病患治疗的借鉴价值
潘婷
中华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藏医、苗医、蒙医、维医、傣医等为主的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各地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战胜疾病,获得健康体魄的基本保证。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攫取其理论精华,是继承和保护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关键,更是提升病患治疗服务技能的有效措施。
民族医药;少数民族;护理技能
民族医药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总称,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研究、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医药学文化,对于提升病患日常治疗服务技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促进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民族医药文化的共性和特性,攫取其理论精华。
民族医药,是指我国各少数民族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所使用的种种以不同民族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民族医药是对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等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1.1 藏医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
1.2 苗医 苗医认为人体患病跟不良的自然环境、气候有很密切的关系,认为日、月、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另有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他们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
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1.3 蒙医 蒙古医学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蒙医药学治疗强调“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治疗原则,采取以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手段。
1.4 维医 古代维医认为火、气、水、土四种物质对人体有重大影响,于是对这四种物质的属性进行研究,并做了广泛的联系。把各种体液、器官、组织、生理和病理现象,按事物的不同属性、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为四大物质,藉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各种疾病进行辨证论治,以便达到除病延年的目的。
1.5 傣医 傣医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人则生病。在疾病的诊断中也是运用四塔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望、闻、问、摸等手段诊断疾病,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治疗方面也是根据四塔之盛衰,选用四个成方并配伍其他药物以整调患者体内四塔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2]。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藏医、苗医、蒙医、维医、傣医等各少数民族医药也随之诞生。此外,中华民族医药还有瑶医、壮医、土医、朝医、回医、彝医、哈萨克族医药、鄂伦春医药、阿瓦族医药等等,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灿烂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奇葩,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民族医药理论是各地少数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民族医药研究专家根据民族谱系以及各民族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医药知识传统等的相关和相似性,将民族医药初步分成藏蒙傣等族佛教医药文化圈、维回哈等族伊斯兰教医药文化圈、三苗族系医药文化圈、羌彝土家族系医药文化圈、百越族系医药文化圈、通古斯族系医药文化圈等六个文化圈[3]。
2.1 诊断与治疗理论的共性 譬如,中医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为辨证,对于病患则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再辅助以汤药、针刺、艾灸、拔罐等为治疗手段。与其相同的是藏医以风、火、水、土为辩证,以高原植物、动物、矿物为药加以治疗;苗医以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为致病诱因,也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以植物类药物为主;蒙医治疗强调“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治疗原则;维医认为火、气、水、土四种物质为基础对各种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傣医理论认为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通过望、闻、问、摸等手段诊断疾病。因此,各民族医药理论都存在有诸多共性。
2.2 诊断与治疗理论的特性
2.2.1 民族特色。民族是一个在共同的地域环境和相互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习俗、经济模式和社会制度的人群群体。这种共性可以世代相传,影响到人体素质、外貌、性格、心理等方面,故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4]。
2.2.2 地域特点。我国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决定了其医药文化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譬如,藏医药适应与青藏高原高海拔气候;蒙医药适应于蒙古高原阴冷的地域环境;维医药适用于新疆干旱、燥热的环境;苗医药和傣医药则适应于南方亚热带潮湿的环境,因此,民族医药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
2.2.3 独特的诊疗理论性。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意识和文化的组成部分[5]。也表现出独特的理论性。譬如,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蒙医理论体系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在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和原理解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维医药理论主要是由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组成,它认为,人体的病灶主要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傣医药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人则生病。治疗也是根据四塔之盛衰,选用四个成方并配伍其他药物以整调患者体内四塔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病目的。
2.2.4 实践特点。医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的来源与发展依赖于医学实践[6]。医药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实践特点,体现于吃、穿、住、用、行等生产、生活活动中。譬如,位于祖国大西南的傣族产妇为了促进康复而采用的熏蒸法,怒族为了避免疾病传染的一些生活禁忌。佤族下地干农活时为防止蚊虫
蚂蝗叮咬吸食的野烟。这些内容既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智慧[7]。
民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对于各种病患的治疗和护理都具有借鉴价值。
3.1 对于治疗方法的借鉴价值 譬如,藏医药的催吐法、涂外敷法、药浴疗法、灌肠法、鼻药疗法、食物疗法、起居养生疗法等;蒙医的温针疗法、放血、针刺、正骨、震脑、冷热敷、蒙药浴、马奶酒、天然温泉疗法等;苗医的药浴疗法、治痘法、拔毒法、外敷法、刮痧疗法、蛋滚疗法、熨法等;傣医也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各民族特色疗法种类多样,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各有其独到的疗效。
3.2 对于日常病患护理的启发 民族医药源于自然,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更适应与调养身体、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使患者早日康复,对于病患的治疗和康复有着很好的效果[8]。因此,针对少数民族患者来讲,提供其民族特色的治疗和护理服务,可以更好地被各民族患者所接受,扩大和丰富病患服务群体,更好地为各民族群众的身体健康而服务。
民族医药它和各个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是我们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更是我国各地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战胜疾病,获得健康体魄的基本保证。对此进行梳理和总结得知,民族医药诊断与治疗理论具有显明的共性和诸多的相似性。同时民族医药的诊断与治疗理论也有其特性,譬如:“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独特的诊疗理论性”“实践特点”等。发掘其理论精华,是继承和保护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关键。民族医药文化其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对于各种病患的治疗和护理都具有借鉴价值,是我们应该给予保护、研究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财富。
[1]郑蓉,孙灵芝,张磊.关于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3):62-65.
[2]中华中医网.民族医药[EB/OL].http://www.zhzyw.org/mzyy/Index.html, 2016-04-28.
[3]梁峻.论民族医药[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1-444.
[4]陈盛.浅谈民族医药的发展[C].全国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2005:91-92.
[5]麻勇恒,曹庆五.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现代传承与创新-以苗族传统医药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1):104-109.
[6]李秋心,尹记远.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特质[J].医学与哲学, 2013,34(4):86-88.
[7]王志红,向芯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1-4.
[8]巴根那,乌仁高娃.浅谈蒙医临床护理的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7,(4):222-224
A
1004-2725(2016)11-0815-03
730050甘肃 兰州,甘肃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作者:潘婷,E-mail:8571947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