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锐洁 张 怡 白少玉 陈子锴
【经典温课】
从脾虚论治痤疮
方锐洁 张 怡△白少玉 陈子锴
目的 阐述从脾虚治疗痤疮的独特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 从中医学的角度,首先阐述痤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通过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其病理机制的分析,结合李东垣《脾胃论》中的理论,以及对参苓白术散的方药组成分析以及对典型病例的探讨,对从脾虚论治痤疮进行探析。结果 痤疮、尤其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型的痤疮,其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湿邪为患,日久而致血热发于头面。故在痤疮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调理脾胃。而调理中焦,重在健脾化湿。所以治宜健脾化湿,辅以清热活血,佐以消食开胃。临床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并且参苓白术散对于脾虚型痤疮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与单纯的疏散肺经风热、清热除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相比,从脾虚来论治痤疮更加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脾虚; 痤疮;健脾
痤疮,俗称“青春痘”或“粉刺”,好发于颜面部,且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初起为灰白或红色小丘疹,其顶可见一白色小点,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除,有些伴透明或亮黄色脓水流出,破溃后逐渐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若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痊愈后留下明显疤痕,伴皮肤粗糙不平等表现。
痤疮的病因主要是肺经蕴热,复受风邪;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1]。所以治疗上主要采用清肺热、凉血、解毒等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2]。但是对于一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痤疮,脾虚在其整个病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味的清热凉血解毒则收效甚微,而应该将健脾作为贯穿痤疮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原则。
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有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这是由于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具有将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能够将这些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而人生命活动的继续以及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若脾胃内伤,则其运化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难以维持身心的活动以及抵御外邪的侵袭,往往容易形成疾病[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若饮食不节,首当其冲便是脾胃,以致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职,水谷、水液不运,水湿潴留,从而决定了其为生湿生痰之源[4],若脾胃功能失调而气血运行失常,则会造成体内水湿内聚,久而化热,湿热循经上行,一是直接侵袭面部,以致气血凝滞于皮肉之中,则易发为痤疮,正如东垣在其《东垣试效方》中提到:“营气者,胃气也,运气也。营气之本,本逆不行,为湿气所坏,而为疮疡也”;二是痤疮的发生自古医家多责之于肺,而在五行关系中,土生金,脾为肺之母,脾母之湿热也能够影响肺子,从而间接导致痤疮的发生。痤疮日久难愈,反复发作,湿热缠绵,阻滞于中焦,导致脾胃愈虚;而脾胃愈虚则运化更加无权,导致湿热的进一步加重,甚则湿热聚久而化痰化瘀,病机更为复杂,致使治疗更为困难。
故《外科正宗》有言:“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在痤疮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调理脾胃。而调理中焦,重在健脾化湿[5]。本病的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湿邪为患,日久而致血热发于头面,所以治宜健脾化湿,辅以清热活血,佐以消食开胃[6]。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湿聚成痰,二者相合,发为痤疮;又痤疮病久,机体势必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气血运行紊乱,使机体内生理及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蕴结于体内,则化生瘀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必有伤阴耗气的结局,气伤则脾运失职,水谷不能化精反聚为湿[7]。吴鞠通有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以我们在临证选方时,应给予健脾祛湿,和胃消疮之法[8],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用化痰湿、清热、凉血、消食之品。湿重者,可加泽泻、扁蓄、六一散;偏热者,可加黄柏、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夹有血瘀者,可加红花、莪术、当归;夹有气滞者,可加绵茵陈、柴胡、陈皮[9]。
陈某,男,27岁。颜面部痤疮反复发作6+年,期间曾服用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服药期间病情均有所改善,但停药后极易复发。发作部位以口唇周围为主,痤疮色红,伴周围皮肤色暗红,摸之内有硬结,溃破后流出白色脓液。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腹泻,时伴腹痛,大便质稀不成形,偶夹不消化食物。精神可,纳差,形体消瘦,易疲乏。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数。辨证:脾胃虚弱,兼有痰湿。方药:党参15 g,茯苓15 g,麸炒白术20 g,白扁豆15 g,山药15 g,薏苡仁15 g,桔梗10 g,白鲜皮15 g,白蒺黎30 g,牡丹皮15 g,陈皮12 g,浙贝母15 g,蒲公英30 g, 连翘10 g,炒麦芽15 g,炒稻芽15 g,荷叶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复诊:服药后痤疮未再新发,已发痤疮颜色明显变淡,周围皮肤颜色趋于正常,摸之硬结有变软趋势。自述服药期间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未再出现腹泻,大便质可,日行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有力。效不更方,前后共服药一月余,诸症消失。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健脾化湿,本方证由脾虚湿盛所致,功用健脾化湿[10]。方中党参、茯苓、麸炒白术健脾渗湿;薏苡仁、山药在辅助健脾化湿的同时,也有美容之功效;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兼能载药上行;牡丹皮清热凉血;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陈皮、浙贝母专化痰湿;荷叶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据报道,荷叶具有去脂和轻度通便的作用,善治痤疮[2]。全方配伍得当,所以在上述病案中收到良好的效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于油腻,辛辣食物更是占一部分市场份额,冷饮产业由于迅速发展,长时间饮用冷饮及食用刺激食物最易伤脾,从而导致脾虚运化无力[11]。所以限制油腻、辛辣、生冷之品的摄入,对于痤疮的预防及恢复更为重要。
[1]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1.
[2] 汤晓旭.从脾胃湿热论治痤疮[J].河南中医,2013,33(3):378.
[3]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3.
[4]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1.
[5] 万卉蕾.三焦辨证治疗痤疮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90.
[6] 韩丽华,张庆荣.从脾胃论治痤疮病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72.
[7] 何国强,周世印,张和平.痤疮从瘀毒辨治的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102.
[8] 黄云,李丽琼.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6):83.
[9] 占洁,蓝善辉,余土根.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7,24(7):659-660.
[10] 邓中甲.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2.
[11] 田新霞.关于湿热体质易发痤疮的哲学思考[J].综合医学,2013(37):276.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230)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08
1003-8914(2016)-06-0769-02
�丽平
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