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然++刘力欣
摘 要:保定市是农业大市,传统农业产量较大,但是农民收入始终不高,农业经济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发展保定市农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深化。本文结合保定市的实际情况与当前农业发展政治经济环境,对保定市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保定市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保定市;农业现状;转型升级
一、保定市农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保定市是农业大市而非强市。保定市农业有粮食、畜牧、蔬菜、林果四大产业,传统农业产量较大;保定市地理位置优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打开京津客源市场是当前促进保定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格局,形成了唐县食用菌等一批规模大、品牌硬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但是因为多种原因,以上优势并未带来的足够的附加增值,农民收入始终不高,农业经济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发展保定市农业经济,助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转型升级需要深化。
二、保定市农业转型升级策略分析
(一)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保定市农业供给侧的调整既要考虑产业发展所处的大环境、结合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又要跟随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1.主动调整,积极参与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的国家战略,农业协同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保定市已不能简单定位为京津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而是需要在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做出更加符合未来发展思路、符合实际需求的功能定位。保定市的农业发展要有大局思维,站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整体角度做设计,要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的科技、人才、信息等全方位的资源,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放大实验与全面转化,让农业发展成果服务三地人民;要充分利用三地市场、资金资源,做好农业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化,农业的合理分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保定市农民收入;要做好合理的产品功能区域划分与推广,做好主粮生产区、经济作物产区的设计与生产模式改进,做好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与推广放大,做好休闲农业等其他新型农业形式的设计与尝试。
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1)适当的工业化
现代的农业要以技术为核心,采取工业化的经营模式,但不同的农业类别适合不同的规模。对于主粮农业,传统的精耕细作曾经提高了产量,为我国的吃饭问题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未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和其他各种成本的饿升高,传统农业将越来越难以为继,一定会逐步淘汰,而且主粮作物是最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类别,保定市应及早采取配套措施,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规模经营模式;特色农业及产业化近年来在保定发展迅速,已经超过主粮作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并且从收入水平来看能达到甚至超过城镇居民,在将来特色农业可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类别,保定市需要做好服务,把特色农业从小范围推广到具备条件的全市地区,服务好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大市场;绿色农业则是当今国内外产品质量法的普遍要求,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农产品质量卫生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保定市不能被动适应,要主动引领,走在绿色农业发展的前列;外向型农业主要包括农产品出口、观光休闲农业等,保定市具备一些外向型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保定市要承接京津的部分农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功能,对于保定市外向型农业发展是个机会。
(2)综合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
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典型体现,保定市的农业现代化要站在京津冀农业协同的平台上,放眼全国、紧跟世界潮流,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的生产模式,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利用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效益的提高。
(二)加大农业政策支持
1.财政、金融支持
长久以来农业体现出很大的公益性产业特征,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偏低,造成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保定市现代农业发展也处在一个缺乏收入支持、发展动力不足的状态中,前期通过减免税收、政策补贴等财政手段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未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与现代化。
今后保定市农业现代化仍然离不开财政支持,并且还要继续研究、推广农村产权流转、资金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整体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2.信息、服务支持
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民作为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主体,信息流通不畅,市场影响力微弱,经常被市场波动冲击自身经营收入。现代农业从商业模式上应该克服以上弊端,这就要求政府采用官方信息平台、引领区域农业合作等多种手段,为农户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还要求经营主体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专业素养,很难想象大量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去搞现代农业的前途会好,所以有必要政府引领多种农村的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的培训,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执行水平。
(三)构建农民增收政策体系
只有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吸引回、留住高素质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才具有可行性,而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多方面下手。
1.经营性收入增收措施分析
保定市农民经营性收入主要受到生化资料投入、耕地面积、机械技术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化资料投入额近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部分农户生化资料投入较少,对于主粮收入的影响。机械技术投入成本的逐年小幅度递增,影响较小。由于政策比较稳定,播种面积具体到农户来看近年多数没有大的变化。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劳动者人数,由于机械技术引入,此因素的变化在主粮收入上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综合以上影响因素分析,保定市应做以下政策引导,在主粮生产上要适应新常态,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逐步解放劳动力、减少劳动要素投入,不断改良农作物品种、科学搭配农资要素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产量;在经济作物生产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特色品种、产业集群,借助于、政策扶持、规模经营、互联网等工具,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合理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因地制宜地搞好经济作物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2.工资性收入增收措施分析
保定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有两部分构成,主要是本地村镇务工,外地较大城市务工相对较少,然而从务工工资收入水平来看则相反,外地较大城市务工者收入水平相对要高。从农民务工行业分布看,大多集中在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这既影响了工资性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限制了农村人口非农就业的发展。保定市农民小学和中等教育水平占据绝大多数,较低的教育水平无力带来更高的工资性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教育水品、推广职业教育将有助于保定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保定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建设带来的收入,大量农民从事建筑行业而取得工资,此方面收入将随经济放缓而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城镇化往往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目前保定市应在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藩篱等制度做出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定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还受到劳动力负担状况影响。劳动力负担越大,得到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就越少,得益于当前政策扶持力度上升,劳动力负担正在不断减轻,但是形式仍然紧张,尤其是新的人口政策可能导致新增人口数量上升,带来更大的负担,需要出台有针对性政策应对。
3.财产性收入增收措施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保定市农民近年来取得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房屋、车辆等不动产带来的收入,以及有价证券、银行存款等动产带来的收入,但从数额来看很少,并且收入额占全部收入比例很低,多数剩余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处于闲置,面对需求而没有出路的状态,反映出保定市农民利用动产、不动产取得收入的意识不强,加快推进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动产权流转工作迫在眉睫。
4.转移性收入增收措施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保定市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基本来自于粮食补贴,农业物资、农机具方面的到的转移性收入很少,整体来看补贴水平呈上升态势,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但占总收入比例很低。转移性收入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由于其困难户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属性,对于稳定农民收入、解除农民由富返穷的压力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常态下河北省农民收入提高路径分析,孙晓然,经济研究参考,2015.10.
[2]《保定市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