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岩
老科长的“家把什”与主管会计的迷你“小算盘”
1990年7月,我被分配到政府行管科工作。行管科是机关事务管理处的前身,职责范围与现在基本相同,负责整个机关大院相关设施的维修维护、食堂管理和4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工作。我是学会计的,刚出校门的小毛孩就从最基础的出纳工作干起。科长、副科长也都是干会计的出身,业务忙的时候,他们也带上各自的“家把什”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老科长的“家把什”是七颗珠的大算盘,珠子很大,直径足有一元硬币大,清盘后,下珠距梁有一寸远,上珠稍近些。这种算盘很难上下同时拨珠,由于珠大,拨动的距离远,拨动起来声音脆响。在我的记忆里这种算盘我们家也曾有过,小学珠算启蒙时,用的就是这种大算盘,母亲在算盘的边框系根绳子,我们背在身上,一路上蹦蹦跳跳,算盘珠子也上上下下噼里啪啦地响着,心情煞是愉快。那时候只是对这个物件感到新奇好玩,新鲜劲过了,就将它搁置一边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爱上会计这一职业,一辈子跟这个“家把什”结下不解之缘。
升学时,在诸多专业中我立场坚定地选择了会计。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小时候见大队会计噼里啪啦打算盘,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刚入校门,学校就给我们配发了算盘,老师跟我们讲,这是我们一辈子吃饭的“家把什”了,要干好会计这项工作,就必须有“两手”,一手好字,一手好算盘。在校四年,我们同学一有空就练字、练算盘,入学不足两年,都取得了珠算一级鉴定证书。发的算盘是上一下四共5个珠的小算盘,这种小算盘较之传统大算盘,珠子直径不足2厘米,跟一角硬币差不多大,珠子的“行程”缩短到1厘米,可以同时拨动上下珠,拇、食、中三指联动,计算速度特别快。毕业后这个算盘跟随我到了工作单位。原以为会计人员都使用这种算盘,没曾想大家用的还是各式各样。老科长还用老算盘,用起来噼里啪啦铿锵有力,副科长用跟我一样的,最令我惊奇的是主管会计,一个大男人用一种窄窄的长长的“迷你”算盘,珠子直径1厘米,只有我的手指顶大,用起来指法也与我们不同,用拇、食两指,我试过用传统的三指拨珠,珠子太小,用三指还真不如两指灵便。我很佩服他操控小“迷你”的“神功”。那小小的珠子在他的大手下一个个也乖巧听话,随着他指尖的轻微触动,飘移速度一点也不比我慢。他曾建议我改用这种小“迷你”,理由是轻巧便携,使用时相对安静,不像其他那些“大块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试着用他的“迷你”练过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太拘谨,不如自己的得心应手,只好作罢,这时候才懂得为什么老科长对他那几十年“大宝贝”情有独钟了。
最紧张、最激动、最令人兴奋的
要数发工资的日子
平日里,大家各自用着各自的“宝贝”,忙着各自的业务,办公室里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或大或小,不绝于耳。也有一些特别的时候,我们会彼此合作,共同“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最紧张、最激动、最令人兴奋的要数发工资的日子了,那真是发自肺腑的“累并快乐着”。不仅是我们科,包括所有单位的报账员,我想这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了。一大早,刚打开办公室的大门就有人迫不及待地赶来了。我们多次相劝“不用来这么早,银行没上班,我们还没去提款呢”。可是无论怎么解释,大家领工资的热情丝毫不减,总是早早跑来排队,众口一致地说:“来排队总比在单位等着更踏实。”
好吧,你们排着吧,我们去提款。
我带着前一天准备好的现金支票,主管会计拎着紫红色的大箱子,坐上安排好的吉普车就出发了。其实银行离机关大院很近,出了大门往东二三百米就到了,平常我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去办业务的。那时候没有银行代发工资这一说,工资都是发现金,40多个单位,1000多人的工资啊,可不是小数目。为了保证现金安全,每月发工资这一天,政府办公室都会特意给我们安排提款车。我第一次坐车的时候,开车的老师傅跟我讲:“你别看这车又老又旧了,这可是当初县大老爷才能坐的车,你看你个小毛孩,现在都坐上县大老爷的车了。”是啊,那时候机关大院里,也没停几辆车,全县最高首长也刚坐上了普桑,工作人员上下班除了步行就是自行车。老师傅现在已经退休了,他那时做梦也没想到将来他的私家车会比当年县长的座驾都要高档好多倍吧。
来到银行,也要排队,因为这一天是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发工资的日子。主管会计会机警地环视一眼大厅里的情况,我也稍微有点紧张,不说别的,就单单看你从银行提出个沉甸甸大箱子也足以令不法分子眼红吧。当银行工作人员把现金递出来后,我们俩会快速复核一遍,随后他会铆足劲一脸严肃地提起箱子,快速离开,我也一溜小跑紧跟其后。上车后他会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或许是箱子太沉,或许是他一下子放轻松了吧,我从没问过。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一个劲地犯嘀咕,如果遇到抢劫的怎么办?好在我们的社会治安很好,没发生过为保护公款而勇斗歹徒的情况。现在都高科技到银行代发工资了,不用排队,工资准时就打到了个人账户。
回到单位,常常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工资终于提回来了,兴奋的人群会自动给我们让出路来。办公桌已经清空了,平时摆放的文具盒、印泥盒、书、本等等提前都“搬家”了,各自桌上仅剩各自的“家把什”。我们把箱子里的现金拿出来再仔细核对一遍,然后把零币按面额大小顺序摆放在面前,成捆的大钞码放在桌子头靠近窗户的一端,霎时就形成了一座小山。曾有人问过我,面对这座“钱山”有没有心动过。是哈,1000人的工资如果换算成一个人的,那是80多年的,得工作两辈子吧。我告诉他,这些钱在我们会计人员的眼里它们只是我们的工作对象,就像你在仓库数螺丝帽、螺丝钉一样的感觉。这不是自我标榜,是称职的会计人员该有的基本素质,如果你看重了它的价值,对它心动了,那么你离危险就不远了。
另外两张桌前,老科长和副科长也做好了准备,工资汇总表和各自的“家把什”都摆在了面前。一切准备就绪,紧张的工作开始了。我跟主管会计复核单位的工资表,把应发的工资总额噼里啪啦打到算盘上,然后从“钱山”里把应付的工资点出来,每点一个面额,快速心算出该面额的总额,再从算盘上减去,当算盘为零了,一个单位的工资就发完了。手、眼、脑、心并用,全身的器官都调动起来了,那是高度紧张的一上午。现在有些年轻人调侃说,希望数钱数到手抽筋,我们那时还真是这种感觉呢。
短了的现金自己跑回来了
领到工资的报账员一般会复核一遍,回到各自单位后再分发到个人。付完的工资表会第一时间传递到老科长和副科长的手上,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记账科目分类统计汇总。一时间,这大大小小的“家把什”一起响起来了,噼里啪啦的珠算声,啪啪啪的点钞声,汇集到一起,形成一曲悦耳的“交响乐”。这“音乐”一般会持续一上午。最令人满意的结果是曲尽人散后账实相符,这时候,主管会计会很潇洒地“啪啪啪”清空他的“迷你”,并大声宣布“平啦”!我会振臂欢呼,趁机抻抻累僵了的腰身,欣喜的笑容挂在大家的脸上。
可有那么一次,怎么清点核实,就是短了45元现金。我们四人轮番上阵后,确信清点没有问题,那就复核工资汇总表吧。这时候时钟已过12点了,老科长发话了:“大家都很疲惫了,先去吃饭休息,下午继续。”饭桌上大家没了往常的轻松愉快,都在分析问题会出在什么地方。我心里最没底,因为我才工作几个月,经验不足,突然间短这么多现金不知如何是好,要知道那时候我的月工资才121元呢。主管会计看我忧心忡忡的,安慰我说:“不要紧,就是真短了,我来赔偿,不用你。”大家也纷纷宽我的心:“说不准是汇表时疏忽把数抄错了,下午再仔细复核一遍。”也有人说:“如果多发给谁了,咱们机关人员的素质高,一准就送回来了。”还真应验了这句话,下午一阵“交响乐”之后,就在大家确认是短了现金时,老科长身边的电话响了起来,放下电话,他高兴地说:“钱找到了。”
原来是一个单位的报账员上午出去开会,快下班时才匆匆赶来,拿到工资也没复核就匆匆离去。下午我们在奏“交响乐”时,他也忙着分发个人,发现不对了,赶快跟我们联系。这款是我付的,我仔细分析了他列的零币清单,发现他需要55张面额一元的,可能是一捆纸币我点出55张给他,应该留下的45张鬼使神差般地又放到了他那边。我很惭愧,忙碌到末了,竟忘记了老科长他们再三嘱咐的“别着急,稳着点,仔细点”。由于我的失误害得大家中午都没捞着休息,白白付出了那么多劳动。虽然没人责怪我,可这件事还是让我内疚了很长时间,至今都不敢忘记。
几年后,老科长退休了,他的“大宝贝”也跟随他光荣“退役”。副科长和主管会计也相继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办公室里再也难以听到那悦耳的“交响乐”了。我怀念当年的“交响乐”,怀念跟老科长他们并肩奋战的岁月。他们是我步入会计岗位的领路人,是我一辈子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