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6-03-10 15:47
昆嵛 2016年2期
关键词:阿列克谢耶维奇书系切尔诺贝利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记者、作家,2015年10月8日,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以独特风格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瑞典文学院在宣布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后,又发布了诺奖官方对她的简介:

1948年5月31日,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乌克兰城市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她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亲服完兵役之后,她就举家迁往白俄罗斯,双亲都是教师。阿列克谢耶维奇上完高中后干过教师和记者,并于1967至1972年间在明斯克大学学习新闻专业。

毕业之后,由于发表反政府的观点,她被派到波兰边境布列斯特城的一家地方报纸工作。之后她回到明斯克,在《农业报》工作。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战争中悲惨的女性面庞》(首版1985年推出,1988年出版英文版),她耗费多年采访了数百名参加过二战的女性,以此为基础积累了大量素材。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宏大书系“乌托邦之声”的第一部,该书系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苏联的生活实景。

她的写作手法不同寻常,通过将无数人的声音精心编排在一起,让我们对整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切尔诺贝利之声》(首版1997年推出,1999年出版英文版)的主题是切尔诺贝利1986年核爆炸的余绪。《锌皮娃娃兵》(首版1990年推出,1992年出版英文版)描绘了苏联1979-1989年间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二手时间:红女人的死去》是“乌托邦之声”的最新力作。此外,她早年写的《最后的见证者》(1985年出版)也是这个她投入一生时间创作的书系的一部分。

有两个人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位是记录了一战士兵生活的护士兼作家索菲亚·费多尔琴科(1888-1959);另一位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斯·阿达莫维奇(1927-1994),他写下过多部关于二战的报告文学。由于她对现政权的批评,阿列克谢耶维奇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国外居住,比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等等。

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写作:“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体裁,它将最适合我的世界观,传达我的耳朵如何倾听、眼睛如何看待生命。我尝试这,尝试那,最后选择一种体裁,在这种体裁里,人类的声音自己说话。在我的著作中,真实的人讲述时代的主要事件,例如战争、切尔诺贝利灾难,以及一个庞大帝国的崩溃。”

有评论家指出,“非虚构”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特点之一。非虚构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被西方文学界引用,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兴起。那时候的美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越南战争的阴霾、民权运动、光怪陆离的政治事件等等充斥着人们的耳目。于是“非虚构”的写作形式成为作家直面现实的最有利武器,大大领先于想象和虚构。在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人们渴望事实,尤其是那些基于真实的数据和资料。非虚构文学的纪实性和反应速度之快,让人们最直接地触及时代和社会的脉搏。非虚构在西方已经是很成熟的文体,近年来,也在中国文坛持续升温。非虚构写作拓宽了文学表现形态,在逼近真实的方式上,体现出主体的自由度,以及某种价值指向。它更侧重个人记忆和主体感悟,更侧重于发现、见证、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所遮蔽的暗流涌动。正如慕容雪村所说,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提供一种在场的力量”,为历史保留一个个鲜活的“样本”。

猜你喜欢
阿列克谢耶维奇书系切尔诺贝利
读者服务部邮售书目
“禁区”留念
“鬼城”火了
《开明儿童文学书系》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奖奖金资助年轻作家
“唐诗学书系”首次摸清唐诗“家底”
外刊人物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