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各个高校密切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遵循心理档案管理原则、建立主动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使用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等策略入手,切实使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教育机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运用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习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记录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适应校园生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监控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通过填表、心理测试、动态观察、个体咨询等手段收集与整理有关受辅学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系列资料进行归档和保存。
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的意义
1.1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大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时期培养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及承受挫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所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也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证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1.2 有利于高校制定科学管理政策,提高管理效益。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和强调“管住”学生,忽视建设和导向;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存在方法陈旧、途径单一、管理无效的现象;它强调对纪律的要求,注重共性培养。而学生因管束太多,导致独立意识差,内在的创造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激活,忽视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以激励促发展的教育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和发展,挫伤了学生积极性,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有利于改革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密切师生关系。坚持管理创新,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2]
2 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缓慢,缺乏动态性。由于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其建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基于数次心理调查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历史记录。然而,就目前已经建立心理档案的多数高校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建立起来的心理档案内容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虽然学校方面已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记录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现时的心理实际,对未来更没有太大的参考或指导价值,但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并没有定期更新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形式,做到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材料定期记录和收集,以致看似“完整”的心理档案早已落后于学生心理变化。事实上,如果心理档案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其记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
2.2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管理制度不完备。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心理辅导实践经验。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训练,不利于心理档案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同时也缺乏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档案功能的发挥。
目前,多数学校除在每学期开学期间对新同学进行例行的心理健康普查归档之外,并没有做到每半年或一年再进行一次补充或完善。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更没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进一步追踪,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性内容,及时替换掉档案中的旧有材料,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而,其管理的结果也就无法满足客观实际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心理档案的使用效率,影响其价值的发挥。
2.3 大学生心理档案服务性不强,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为学生、教师以及高校决策部门服务的。它能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等,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档案不能束之高阁,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挖掘心理档案的多角度育人功能,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4]
与其他类别的高校档案的成熟管理机制相比,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起步较晚,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克服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成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趋势,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必然要求。
3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的策略分析
3.1 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熟练掌握心理测验技能,具备较好的档案管理能力及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这就要求建档人员除了具备心理学、心理测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档案学知识。因此,只有经过专业训练,具备心理测试与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从事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队伍建设:一是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二是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三是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兼职,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同时还应严格管理,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条例,对心理档案管理机构的分工,档案的收集、整理、借阅、保管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并落实责任措施。[5]
3.2 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遵循心理档案管理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②发展性原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指导和帮助学生。③保密性原则: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就要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④经济性原则:在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要求时时事事都讲求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6]
3.3 建立主动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主动管理讲求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追求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主动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机制要求档案服务对象扩大,即服务对象不完全是学校主管部门,还包括学校各级机构、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优化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更新机制和创新机制。要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内容,持续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更新心理档案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大学生心理档案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中。[7]
4 使用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能够自动高效地收集建设学生心理档案所需要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调查的数据,生成各类图形、文字统计筛选报表。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流便利等特点,可以扩大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和主体对象。通过系统网站,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随时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开展网络在线心理咨询,问题留言回复,咨询预约,还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为大批学生同时服务,避免了人员不足、时间紧张状况的发生。高校辅导员、任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动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学生本人可以根据同学、辅导员或任课老师的评语,调整自身状态;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站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游晓莉.关于在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 2010, (11).
[2][4][5]王欣宇.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与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构[J].兰台世界. 2015, (5).
[3]于应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 (11).
[6]焦阳.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12).
[7]胡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 (4).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来稿日期: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