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
2015年8月、9月,河南电视台文物频道结合河南省档案局馆“抗战图片展”,以讲解和图片形式,重现70年前中原大地上那段血雨腥风的光辉岁月。作为档案工作者,我很幸运地参与了 “中原硝烟,抗战到底”节目的录制,这对我既是个难得的业务锻炼机会,也是难忘的精神锤炼历程,尤其对抗战档案这一历史教科书的强大教育功能有了深切感受和体会。
此次讲解中原抗战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这个节目,使广大观众了解中原抗战历史、铭记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抗战图片展”里那一行行散发着硝烟味的文字史料、一张张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一件件穿越时空的档案实物,震撼心灵,令人深思。他们有的是省档案馆珍藏多年的镇馆之宝,有些是民间收藏家们历经艰辛收集的心爱之物;有我们在全省各地征集的,有各界有识之士捐赠的。作为档案工作者和收集这些珍贵史料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被感染着、感动着、激励着。
每件抗战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参与讲解的过程,也是思想受教育、精神受洗礼的过程。许昌保卫战中殉国的陆军新编29师师长吕公良,在奔赴战场前与妻子的家书中写道:“你这次到许昌短短两天,走后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打仗是军人的本分,希望他日一拼,恐怕此信到时,我已在与敌人拼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妻子,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动情,眼眶湿润,差点流泪。我的同事看到节目后,都说这一段讲得很好,很受感动。但我深知,并非我讲得好,而是英雄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以前,谈起抗战档案,不少干部群众总感到它是严肃而令人生畏的,与当今社会和个人工作生活关联不大。我在此次讲解中感到,其实它是鲜活而生动的,是与大国命运和个人修身紧密相关的。比如,讲到我馆珍藏的《拂晓报》时,对观众和听众心灵震撼很大。《拂晓报》是彭雪枫同志在确山竹沟的一个农舍里创刊的,当时只有两根铁笔、两块钢板、两桶油墨、半筒油纸,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诞生了《拂晓报》,并成为唤起中原大地广大民众保家卫国最激昂的号角。再比如,冯玉祥将军手书《对日作战特别办法》中,字字泣血,句句生威:“有枪用枪,无枪用手,无手用口,即咬敌人一口亦不算白活世上一回,军人能如此者乃是真军人,否则,决不能胜敌!”至今读来,依旧让人感受到爱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前来参观的河南日报一位年轻记者说:“老一代革命家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还满腔热血、不畏牺牲去奉献和奋斗,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抗战英雄、传播抗战精神。”
那个苦难辉煌的抗战年代,距今已有70年岁月,在这个“淡忘多于铭记”的时代,实事求是地说,很多人对抗战史知之不多、了解不深。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社会大课堂还是学校教室里,以前运用抗战档案史料宣传抗战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做得是不够的。此次河南省档案局“抗战图片展”共有8000余干部群众前来参观,留言达300余条;河南电视台文物频道“中原硝烟,抗战到底”节目有150多万人收看,10余位华侨看到节目后专门从海外打来电话,称远在万里之外,接受了一场深刻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期间,正值大中小学生暑假,河南电视台文物频道也引来收视热,河南省档案局里引发参观热,郑州市有20所中小学校3000余名学生来这里参观,90%以上的学生专门写出观后感。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语文老师谷芳说:“这些准确翔实的资料、声情并茂的讲解,使抗战历史变得生动鲜活、丰富饱满,能触动学生的心房,震撼学生的灵魂。”
由此我也体会到,抗战历史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空中楼阁。抗战历史不仅体现在教科书中,展现在博物馆中,还凝聚在我们的档案史料中。档案工作者作为历史的守望者、传承者,如何充分发挥抗战档案作用,让它“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何盘活馆藏文物资源,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档案蕴含的价值、精神融入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是一道现实而紧迫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档案局接收征集处 来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