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津涛
长 期以来,网上一直流传着张作霖不畏日本,力争国权的段子。如说一次日本人向张作霖求字,张在落款时将“手墨”写成“手黑”,并解释说:“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
而在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少帅》中,李雪健扮演的张作霖火了,其精湛演技被人称道,但剧中却要求他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常常表现得很有“英雄气概”。这种艺术塑造,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早期对日本“奋力效命”
东北在清末即已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张作霖想主政东北,唯有同日本合作。1912年1月,张作霖拜访日本驻奉天(今沈阳)总领事落合谦太郎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本人认为与其将东三省委于南方人之手,勿宁让予外人更为了当。当此时刻,日本国如对本人有何指令,本人自必奋力效命”。
在张作霖统一东北的过程中,日本援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16年,为帮张作霖整顿奉天省(今辽宁省)财政,日本借给其300万日元。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关东军更是直接出兵,才让张作霖转危为安。
所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张作霖在获得日本支持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配合着他们在东北的扩张。当时日本人甚至评论说,整个中国“只有满洲完全处于排日圈子之外”。
首先,帮助日本发展“中日合办事业”。如1913年,日本在东北的官办企业满铁想要开采辽阳、鞍山等地铁矿,张作霖建议日方使用个人名义开办企业,以掩人耳目。后来通过中日合办的“振兴公司”,满铁获得了鞍山铁矿的开采权。
其次,为日本在东北购买土地提供便利。张作霖对日本人说,要获得东北的土地,不需要北京政府的同意,他就有“有效的许可办法”。因此,日本在东北合法地购买了大量土地。
第三,任用日本顾问,方便日方获取东北情报。从1913年到1931年,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共聘用日本顾问18人。这些顾问总是“献策”,“这个‘策就是同日本‘和平相处,同时他们又表示他们是‘爱护张作霖的”。如张作霖的顾问贵志弥治郎,同时也是关东军驻奉天特务机关长。
郭松龄反奉时,张作霖和日本签下密约,同意“日人在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享有商租权;将延吉等4县行政权移让日本”等。1927年10月,日本又迫其签下了《满蒙新五路密约》,获得了修筑贯穿东北铁路的权利。这些密约后来成为张学良同日本交涉时的重大障碍。
羽翼丰满后不甘心做傀儡
一方面,在同日本的“合作”中,张作霖向日本出让了大量东北利权。另一方面,张也不甘心只做一个日本的傀儡,更不愿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故而在羽翼丰满之后,张对日本也曾有所抵制。
张作霖在东北广泛投资企业,与日本争利。如1916年,日本在东北有31个电力公司,中国只有5个,而1923~1927年,奉系一共建了20家电力公司,打破日本垄断。东北铁路原本大都为日本和俄国所有,张作霖地位巩固后不顾日本反对,自建铁路网,1921年时东北属于中国的铁路仅有58公里,到20年代末,已有1186.4公里,致使满铁收入大幅下降。张作霖还向西方国家购买军火,并希望将美、英势力引进东北,改变日本独霸东北的局面。
在与自身利害相关的重大条约上,张常常采取拖延、耍赖等方法,让日本无法如愿。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和其复约中有很多关于东北的条款,张作霖暗中下达密令,加以抵制。郭松龄反奉期间,张作霖同日本签订的密约,以及关于“满蒙五路”的条约,都长期没有兑现,日本对张作霖很不满。
日本原希望奉系在关外发展势力,维护其在东北的利益,但羽翼丰满的张作霖一心要扩大统治,甚至统一中国。1928年4月,面对北伐军的凌厉攻势,奉军节节败退。日本担心战火被引向关外,催促奉军尽快返回东北,并索要更多特权;而张作霖希望日本能支持他继续留在北京。
至此,日张矛盾彻底激化。关东军遂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在日本人看来,除掉张作霖后,奉系会四分五裂,从而引发满洲大乱,这将成为东三省建立新政权之契机。也就是说,关东军计划趁张作霖死后的东北大乱,实现“满蒙独立”。
为自身利益,张曾向日本出卖东北利权;同样,为了自身利益,张也曾抵制日本对东北利权的进一步渗透。因此,将张作霖塑造成不畏日本、力争国权的爱国军阀形象,并不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