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锐
与其他领域的落马者相比,“煤老虎”的崛起和败落,与时代、地域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强势霸道,却往往能步步高升。他们靠煤炭积累了丰富的政商资源,周旋于官、商、黑社会之间。他们的管理及贪腐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云南煤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和军落马前在煤炭行业干了数十年。
“煤老虎”们与贪腐官员结成了腐败联盟,相互包庇,各取所需。
新 年伊始,河南郑煤集团原董事长孟中泽案一审结果公布,孟因受贿523万余元人民币及美元、欧元等为他人谋利,获刑15年。这是他在狱中度过的第一个冬天。
对国有煤企而言,这个冬天亦很难熬。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全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了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已经达到了95%。
从十年前的高歌猛进,到现在大面积亏损、腐败频发,部分国有煤企究竟出了哪些问题?又如何破解它所遭遇的腐败困局?
三大因素引发严重腐败
熟悉煤炭行业情况的时政观察者陆思敏告诉记者,如今,一些国有煤企之所以出现“高台跳水”,腐败“塌方”,与三方面的因素分不开。
首先,高速增长掩盖了国有煤企的某些体制性弊端。
“从2002年起的10年,煤价飞涨,国有煤企具有政策、技术、体量等方面的优势,一度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也出现了不少体制性弊端。比如,企业或整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独立性,靠煤吃煤,对面临的形势预判不足,准备不充分;某些行政管理的职能没有从企业中剥离出来;没能有效发挥一线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等。”
另一方面,行业里盛行的“能人治企”模式,掩盖了企业在干部管理上的严重腐败。“这10年来看似领导能力强,企业效益好,但管理上却问题重重。从客观上看,各项制度漏洞多,约束不到位,执行中弹性过大;从主观上看,这些国有煤企一把手多说一不二,强势专断,很容易见利忘义,铸成大错。”
廉政瞭望记者发现,十八大后获刑的多名“煤老虎”,绝大多数涉及收受下属贿赂,助其升迁的问题。如山西晋能集团原董事长刘建中,竟被检方指控卖官多达8起,包括下属朔州煤运公司、运城煤运公司高管等8人均向其买官,金额少则10万元,多则10万欧元,其内部干部管理混乱可见一斑。
“第三,国有煤企对煤炭资源的垄断,催生了巨大的寻租空间。这一点,在山西煤改中表现得最为突出。”2008年秋天起,为确保安全生产,山西实行“政府推进,国企主导,限期关闭,强行整合”的煤改,有评论认为改革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大跃进”式的操作过程中,却成了一次权力洗牌和利益再分配。据当地民营煤老板回忆,当时的整合某种程度上是搞拉郎配,不停有焦煤集团的领导来谈判,价格都是政府定,毫无谈判余地。国企一把手的态度,就能决定许多中小煤矿的生死,个中蕴藏着极大的寻租空间。
前不久,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掀起反腐风暴,从集团总部到分公司至少有18人落马,涉案人员涵盖高管、中层干部、销售人员等各层级,领域更是覆盖生产、销售等环节。其对上游资源的垄断引发权力寻租,成为官方反思的重点之一。
还值得一提的是,“国有煤企存在的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垄断行业的共性问题,也存在于石油、钢铁、电力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企身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国有煤企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当下,破解它们刻不容缓。
四招破解腐败困局
十八大后的反腐风暴,为解决国有煤企等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如何真正刮骨疗伤,考验着管理者的政治智慧和行动担当。
“第一位的是加强党建。”多名专家告诉记者,中央和省级巡视反馈时,对煤企党建问题的措辞尤为严厉,国有煤企重经营轻党建、管党治党不力,是导致腐败蔓延的重要原因。“加强党建,关键要让煤企管理者和关键岗位员工形成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增强敬畏,谨慎用权。”刘益飞说。
中央和省级巡视组指出问题后,各级国有煤企也迅速整改。如神华集团建立党建责任追究制度;山西焦煤集团建立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汇报和约谈制度。它们虽然并不算新举措,但仍被视为上述煤企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开始。
其次,如何真正将“煤老虎”们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引发了诸多思考。
“事实上,对如何决策,权力如何运行,许多国有煤企一直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这些年,包括山西晋能集团、河南永煤集团等也建立或深化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等。但在很多企业,这些制度要么操作上留有弹性,要么被束之高阁。在诸多煤企,一把手还是拥有绝对的权力,以至于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除了继续加强‘打虎式监督、巡视监督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办法。”专家表示,“一方面要推进一把手决策过程留痕,失误追责;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扬班子成员之间的民主,发挥职代会、工会等的作用推进民主。老实说,很多企业这一块做得非常不够,一旦把民主管理做实,改观将很明显。”
再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做好政企分离,也被专家视为国有煤企突围的招数。
“现在的很多国有煤企,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公安、社区、消防、道路、学校等,企业做了很多政府该做的事,也使得各方利益纠葛越来越复杂。政企分离改革,其他行业早就在做,但在煤炭、石油等行业还有些滞后。当下煤企进入深度调整期,正是推进政企分离改革的契机。让企业更像企业,专注于企业该做的事,可以减少干扰,提高效率。”
最后,国有煤企的自我完善,也与企业所处环境及外部情况紧密相关。
“国有煤企多年来被政企两界人士所觊觎,被一些不良风气所腐蚀。它身上的腐败现象,亦是政界、商界乃至整个社会不良现象的投射和反映。因此,身在漩涡中的老牌煤企要健康地复苏,还有赖于大环境的好转和政治生态的改善。”上述专家告诉记者。
山西煤炭系统一名官员说,山西的政治生态,“归根结底是煤的生态”。如今,山西正在进行新一轮“煤改”。一方面,官方强调煤炭产业将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等转型,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简政放权,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省、市两级强力反腐,革新吏治,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就全国而言,反腐的雷霆之势也在继续。2月14日,湖南省纪委对省煤业集团总经理李义成违纪问题立案调查。然而,国有煤企转型之路道阻且长,效果如何仍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