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林+朱永玲
中融人寿虽是个案但也是保险业的一个缩影,重仓持股而罔顾风险的警钟正在敲响。
2月25日,中国保监会网站在很不起眼的位置披露了一份监管函(〔2016〕5号),将中融人寿保险公司(下称“中融人寿”)推上了财经头条。
保监会称,鉴于中融人寿2015年三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5.95%和74.62%,偿付能力溢额-23.49亿元和-2.82亿元,属于偿付能力不足类公司。根据《关于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9〕45号,下称“《通知》”)有关规定,对中融人寿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责令中融人寿即日起不得增加股票投资,并采取有效应对和控制措施,切实防范投资风险;
二、在偿付能力符合监管规定后,中融人寿需向保监会请示,经同意后方可开展新增股票投资业务。
这份监管函落款时间为2016年1月29日,也就是说其实是延迟了近一个月才上网公开。但还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其实主要不在中融人寿本身,而在脆弱的股市和敏感的险资。
因为股市楼市已经成为当今的新闻焦点,决定着很多人的暴富和陷落;险资在多数老百姓心中的印象本来是乖乖女,但2015年以来忽然变身女汉子,高调举牌、高调护盘;近期更是因为万科事件而博得“野蛮人”的美誉。可是,在市场各方仰视险资举牌的高潮中,忽然爆出有险资居然因为炒股而落得偿付能力不保,你让本来就不平静的股市如何不产生涟漪?
起底中融人寿
那么,如此穿越的剧情到底怎么来的?
先来看看《通知》的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特性和偿付能力状况,统一配置境内境外股票资产,合理确定股票投资规模和比例。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50%以上的,可以按照规定,正常开展股票投资,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四个季度处于100%到150%之间的,应当调整股票投资策略,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两个季度低于100%的,不得增加股票投资,并及时报告市场风险,采取有效应对和控制措施。”
保险公司在股市举牌风生水起,自身的偿付能力却出现危机。
可见,《通知》就是把一家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自由度与其偿付能力联系起来,并且分为三档:150%以上的按照普通规则自主投资、连续四个季度在100%-150%之间徘徊的要调整策略、连续两个季度低于100%的不得增加股票投资。至于是否发监管函及监管函是否上网公开则没有在这个通知中涉及,有关规定应该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及其相关文件中。联系到2015年12月23日保监会印发并随即上网公开《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恐怕这也体现了监管部门警示风险的用意。
而根据保监会披露的监管函显示,中融人寿2015年三季度末和四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15.95%和74.62%,显然属于“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两个季度低于100%”的情形,不得增加股票投资。
中融人寿又是如何踩上这条红线的呢?
中融人寿是2010年成立的新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起初股东包括吉林省信托公司、联合铜箔(惠州)公司等10家公司;后来经过多次股权转让,根据该公司2015年8月公布的信息,中融人寿控股股东现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与联合铜箔,实际控制人现为清华大学、陈立志。中融人寿到2014年底时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还是不错的(见表1)。
中融人寿在保费收入上高度依赖理财型产品。根据保监会数据,中融人寿2015年的原保费收入为34.5亿元,在寿险公司中排第38名;但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高达142.78亿元,在行业中排第14名;由此看出,其保户投资款与原保费收入的比例为4.14,是典型的以万能险为主力险种的公司(见表2)。
但如果要把中融人寿出现偿付能力问题归咎为市场所关注的险资举牌,恐怕是不恰当的,是一种误解。因为鹏辉能源(300438.SZ)被举牌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中融人寿首次举牌就是2015年12月,此前未有举牌行为。另外两家被举牌的公司天孚通信(300394.SZ)和真视通(002771.SZ)甚至是从2015年10月才开始买入。
可见,中融人寿2015年三季度末惨淡的偿付能力状况与举牌没有丝毫关系;即便是2015年末的状况也与举牌关系不大,因为根据我们的测算显示,在2015年末,中融人寿举牌的三家公司没有出现明显的浮亏(见表4)。
到底是什么让中融人寿偿付能力闯了祸呢?从可查阅的该公司2014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来看,2014年末,该公司持有9.5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全部为权益工具、36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27.86亿元(其中浮盈1.76亿元)。该公司2014年末权益投资37亿元左右、总资产250亿元,权益投资占比14.8%。
另外,中融人寿遵照保监会“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披露的“关于举牌鹏辉能源股票的信息披露公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25日,该公司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占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为24.49%。
这样,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虽然中融人寿2015年12月之前没有举牌,但是该公司一直重仓投资股票,并在2015年股灾中蒙受了不小的浮亏。2015年12月,由于险资举牌概念对股价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作用,所以,该公司也迅速把三家公司的持仓比例提高到举牌线,从而浮出水面。但结果似乎并未如愿。三只股票在2015年末都没有收在高位。再加上股市后来一路暴跌,天公不作美,中融人寿就无奈地被保监会盯上了。
谁是下一个中融人寿?
虽然股市暴跌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威胁,不在于一家保险公司是否举牌,而在于它是否重仓投资股市;但是,反过来看,一家积极举牌的公司,恐怕很可能也是一家积极投资股市的公司。鉴于举牌要求的信息披露和市场对举牌公司的兴趣,我们就主要来分析举牌热点公司。
前海人寿。前海人寿信息披露报告显示,2014年底,公司权益持仓主要为95.64亿元的股票及5.28亿元的股票型基金;认可资产总额519.88亿元,认可负债490.97亿元,公司实际资本为28.91亿元,最低资本要求为14.48亿元,偿付能力溢额14.42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60%。
以该公司100亿元左右的股市持仓来看,偿付能力溢额15亿元左右确实不算高,因为这意味着如果股票下跌超过15%而且持续超过半年的话,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就将低于100%,陷入中融人寿那样的困境。
再结合前海人寿2015年的举牌情况来看(见表4),在市场处于相对低位的2015年三季度末,前海人寿的浮亏为5亿元左右,如果简单移植2014年末的数据,那么它的偿付能力是降到了150%左右;年末则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当前的股指比2015年三季度末还低,如果到2016年3月末没有起色,而前海人寿又没有用其他方式补充资本的话,其偿付能力充足率跌破100%也并非不可能。但这应该是第一个季度,还有第二个季度可以拼搏。市场不用杞人忧天。
国华人寿。国华人寿2014年信息披露报告显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2013年和2014年底都是0,这说明,该公司基本不往这个会计科目里放投资;那么,其全部股市投资都应该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里。
偿付能力方面,国华人寿2013、2014年末的充足率分别是133.8%和468.37%,该公司在解释2014年末充足率大幅上升的原因时说,主要原因是股市回暖以及股东增资6亿元。2014年末该公司的股市仓位超过百亿元,最低资本要求是15亿元、偿付能力溢额55亿元。可见,股市波动对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结合2015年的举牌情况来看(见表4),国华人寿的处境好像没有2014年末乐观,2015年三、四季度末其浮亏分别为14亿元、6亿元,尤其在股市好转的2015年末它依然有浮亏,那么在市场大跌之后的当下,其处境可想而知。所以,如果市场不大幅好转,估计国华人寿在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也不乐观。
通过详细研究上述三家保险公司的情况,结合2015年保险公司举牌的详细情况,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近年确有一部分公司股市投资比例非常高,使得股市波动足以决定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如果股市持续低迷,那么,找不到增资来源的公司很可能出现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甚至变成负数。
(2)但目前而言,还很少有公司已经像中融人寿那样岌岌可危。到2015年末,保监会没有披露、我们也没有发现公司存在偿付能力不达标的情况。即便有公司在2016年一季度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也才是第一个季度。它们还有二季度可以翻身。所以,市场不必过度解读,更不必恐慌。
(3)随着股市投资总限额和单笔投资限额的放宽,以及勇于投身股市博取收益的保险公司逐步增加,如果相关制度不做适当修订,那么,在股市长期低迷或短期暴跌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因踩踏红线而被通报,甚至酿成偿付能力不足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我们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2008年10月,当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而破产时,日本监管官员淡定地说:大和的冒险和破产是一个特例,整个日本保险业是安全的。
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的保险业也有这样的底气,我们至少会比日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