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鲜 张琦
中医治疗妊娠恶阻近五年研究进展
李林鲜张琦
通过近年有关中医各家对妊娠恶阻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不同层面揭示中医药治疗妊娠恶阻的研究进展,以便为临床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治疗方案。
妊娠恶阻;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妊娠恶阻最早见于汉·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该病又称“妊娠呕吐”“阻病”“子病”“病儿”等。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据报道[1],早孕反应的发生率为75%,约1%~2%的妊娠剧吐需要住院治疗。至今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HCG水平升高有关,但其临床表现的程度与血HCG水平并不成正比。妊娠恶阻是妊娠早期常见症状,通常早十二周之前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但部分孕妇反应强烈,恶心、呕吐频繁,甚至无法进食,表现为头晕、乏力,可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
妊娠恶阻的早孕反应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病名的提出则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恶阻者,心中馈闷,头眩,四肢烦痛,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
妇女有孕后,月经停闭,血海之血藏而不湾,阴血下聚以养胎元,使冲脉之血相对不足,冲脉之气相对有余。冲脉又隶于阳明,会于气冲,冲脉之气不得下湾,遂循经上行,故而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呕吐。故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阻滞。《诸病源候论》“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瘦水,挟之而有娠也。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馈闷;气逆而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否溢,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弦”。《妇人大全良方》记有“妊娠呕吐恶食,体倦嗜卧,此胃气虚而恶阻也”。罗太无《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曰:“有孕妇三月,呕吐痰并饮食,每寅卯时作,作时觉少腹有气上冲,然后膈满而吐,此肝脉挟冲脉之火冲上也”。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五产前九十一》“戴云:恶阻者,谓妇人有孕恶心,阻其饮食是也。肥者有痰,瘦者有热,需用二陈汤”。《景岳全书》曰“凡恶阻多由脾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妊娠,则冲任上奎,气不下行,故致呕逆等证”。《万氏妇人科》描述妊娠恶阻有“心中馈闷,呕吐痰水”。《女科经论胎前证》云:“恶阻者,妇人有孕,恶心阻其饮食是也。”
临床根据症状可鉴别:脾胃虚弱者,多食入即吐;肝胃不和者,多呕吐酸水或苦水;痰滞者多呕吐痰饮。1.1脾胃虚弱妊娠后,经血停闭,阴血下聚于冲任脉养胎,冲脉之气较盛,冲脉起于胞宫而隶于阳明,胃气更弱。脾胃素虚,或孕后因饮食、劳倦等生活因素损伤脾胃,冲气上逆则可犯胃,胃失和降,反随冲气上逆,发为妊娠恶阻。景岳云“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
1.2肝胃不和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阴血相对不足,肝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则肝血偏旺;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或孕后恚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则肝火更旺;又因冲脉气盛附于肝,肝脉夹胃贯膈,冲气挟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致恶心呕吐。如《女科经纶》云:“妊娠呕吐属肝挟冲脉之火冲上。
1.3痰湿阻滞妊娠后,经血停闭,阴血下聚于冲任脉养胎,冲脉之气较盛,平素脾虚或痰湿之体,或孕后为饮食劳倦所伤,痰湿内停,冲脉气盛,冲气挟痰饮上逆,胃失和降,则发为恶阻。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五产前九十一》“戴云:恶阻者,谓妇人有孕恶心,阻其饮食是也。肥者有痰,瘦者有热,需用二陈汤”。
2.1辨证论治
2.1.1脾胃虚弱型。康冰[3]选用安胃饮(藿香、苏梗、竹茹、半夏、陈皮、茯苓、川厚朴、砂仁、生姜汁)治疗46例患者。结果46例患者治愈40例(87%),好转5例(11%),无效1例(2%),总有效率98%。亓静等[4]选用香砂六君子加减(苏梗、砂仁、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姜半夏、菟丝子、炒杜仲、大枣、生姜)治疗32例患者,结果痊愈25例,显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90.63%。
2.1.2肝胃不和型。临床以苏叶黄连汤加味为主。黄连抑肝清肠胃湿热以和胃降逆,苏叶理肝行气,和胃止呕安胎,临床效果显著。赵芸[5]选用抑肝和胃饮(苏叶、黄连、陈皮、竹茹、钩藤15g、黄芩、生姜)治疗22例患者,结果治愈1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刘岩、吕美[6]选用苏叶黄连汤(苏叶、黄连、竹茹、姜半夏、陈皮、砂仁、太子参、麦冬)治疗26例患者,结果本组26例中,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5%。
2.1.3痰湿阻滞型。陈秀玲[7]应用二陈汤加减(二陈汤加白术、砂仁、藿香、竹茹、生枇杷叶、苏梗)治疗妊娠恶阻,效果显著。二陈汤燥湿化痰,白术、砂仁、苏梗健脾理气安胎,竹茹、生枇杷叶清胃热,止呕逆。诸药合用,脾健湿去,胃和呕止。
2.2非药物治疗
2.2.1针灸治疗。谢瑜[8]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取主穴:攒竹、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中脘、关元、天枢。配穴:脾胃虚弱者加地机。肝胃不和者加太冲。痰湿阻滞者加丰隆。结果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宋新安[9]治疗42例患者取公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章门(双侧)、上脘、中脘、下脘、隔俞、肝俞、脾俞、胃俞穴等进行针灸治疗,同时,用艾条灸、按摩穴位等法治疗,治愈38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90.48%。谢红玉[10]将94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9%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48.9%和87.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2.2.2穴位贴敷。陈华芳等[11]将80例妊娠恶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将半夏、姜竹茹、砂仁、川连、陈皮、苏梗打粉制成药饼,贴敷于患者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中脘)。结果显示,观察组妊娠恶阻治愈时间较对照组少,出院前体重增加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3穴位注射。邓华[12]将48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静脉输液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维生素、混合药液注射双侧内关穴。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3.3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6.67%,两组疗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2.4耳穴压豆。袁天喜[13]将62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静脉输液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耳穴压豆疗法(选王不留行子贴压于患者胃、贲门、食道、交感等耳穴),治疗组32例中,痊愈16例,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30例中,痊愈12例,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5艾条灸法。王仙等[14]将80例妊娠恶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静脉输液营养支持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给予艾条灸法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度为95%,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6直肠滴入。刘秀丽等[15]在辨证论证的基础上,将中药弄煎剂通过导管滴入肛肠。结果30例患者治愈18例(60%),显效4例(13.33%),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73.33%。直肠滴入治疗中,无一例出现流产征兆,也无腹泻情况。王婷婷等[16]进一步研究发现,肛管插入深度为20~25cm对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妊娠恶阻效果明显。
2.2.7中药熏蒸配合针灸。温静等[17]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补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法(将砂仁、蕾香、佩兰、香蕾煎水取汁后加入新鲜香菜,放在鼻下闻香气,至药冷却后即可)配合针刺内关穴,治疗组30例中,痊愈23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中,痊愈16例,好转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6%。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妊娠恶阻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剧吐,据报道[1]早孕反应的发生率为75%,约1%-2%的妊娠剧吐需要住院治疗。至今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虑,生活环境和经济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2]。据报道[18-21],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对此妊娠剧吐有显著的影响,能减轻患者的呕吐症状。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目前无特效药物。临床常用的止吐、镇静类药物多对孕妇及胎儿有影响,不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西医治疗以静液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等对症处理为主。
中医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治疗效果显著且方法多种多样[3-17],因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疗效巩固,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但在中医方法治疗时必须辩证论证。在服用中药时,考虑到患者极易呕吐,尽量选择少量多次。治疗时注意“中病即止”,用药需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伤胎。在使用针灸时,应注意取穴不宜过多,进针不宜过深,手法不宜过重,以免损及胎气。对于过敏体质、体弱的患者不宜针刺治疗,以免晕针。对有习惯性流产、下腹部胀痛或流血者,不宜采用针刺治疗。
[1]Lacroix R,Eason E,Melzack R.Nausea and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its frequency,intensity and patterns of change[J]. 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2:80-81.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3.
[3]康冰.安胃饮治疗脾胃虚弱妊娠恶阻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3):16-22.
[4]亓静,唐引引,岳静宇.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妊娠恶阻脾胃虚弱型32例[J].中医研究,2013,26(2):33-34.
[5]赵芸.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22例[J].江苏中医药,2014,46(9):36-37.
[6]刘研,吕美.加味苏叶黄连汤治疗妊娠恶阻2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3):56.
[7]陈秀玲.二陈汤临床应用心得[J].河南中医,2011,31(4):419-420.
[8]谢瑜.针灸辨证取穴治疗妊娠恶阻32例[J].陕西中医,2014,35(5): 597-598.
[9]宋新安.妊娠恶阻针灸治疗4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140-141.
[10]谢红玉.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 734-735.
[11]陈华芳,沈瑛红,张继英.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5):475-476.
[12]邓华.维生素B1-B6混合溶液内关穴位注射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3]袁天喜.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妊娠恶阻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6):412.
[14]王仙,姜云,胡月.艾条灸法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妊娠剧吐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5,14(3):279-281.
[15]刘丽秀,朱虹丽.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恶阻3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42-43.
[16]王婷婷,刘丽秀,梁格婷.插入深度控制对中药直肠滴入干预妊娠恶阻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80-81.
[17]温静,章田在,罗娟珍,等.中药熏蒸法配合针刺内关穴治疗妊娠恶阻3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6(5):68-70.
[18]马美玉.妊娠剧吐的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 (29):208.
[19]李可丽.心理护理干预在妊娠剧吐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8):3748-3749.
[20]徐玉燕,甘小清,彭翠翠,等.护理干预在妊娠剧吐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3,34(16):3243-3244.
[21]冯玉珠.心理干预在妊娠剧吐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右江医学,2010,38(5):581-582.
A
1004-2725(2016)01-0024-03
610075四川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在读研究生
张琦,E-mail:zhangqi123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