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娜(博士研究生) 董志勇(教授) 陈 丹(博士研究生)
对外开放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邓 娜(博士研究生) 董志勇(教授) 陈 丹(博士研究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治理良方。我国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开放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对外开放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有利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货物服务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国内外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叠加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外需疲软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超过13%,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带动力有所减弱。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竞争优势削弱,新优势尚在形成,面临供需结构错配的严峻制约。2015年我国境外旅行支出达1.56万亿元人民币;再加上需求管理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改革有丰富的历史实践。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采用供给学派的建议,实施“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采取减税、国企私有化、精简政府机构等办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走出了“滞胀”困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近十年后,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效力递减、副作用上升,不少国家转而重视经济结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实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长期以来实施的五年规划和产业政策本质上就是供给侧管理。与西方的供给学派相比,我国的供给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供需结构再平衡、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供需错配表面上是产品供需、生产供给能力与需求的错配,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导致了要素配置扭曲无效,再加上贸易流通领域的供给效率不足,最终导致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或者低水平平衡。从短期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五大重点任务,即“三去一降一补”;从长期看,要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优化制度和公共产品供给,推动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具备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提升流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扩大货物和服务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开放促改革,优化国际国内制度供给。
(一)对外开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和“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在改革开放中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对外开放对产业升级、促进竞争、提升效率、增加有效供给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的国内需求,由于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一部分内需消失了,一部分升级了而未得到满足;国内供给则有一部分过剩了需要去产能,一部分亟需补短板、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尤其我国不少工业产能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起来的,如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超过50%。因此,亟需把视野拓宽到国际范围,把过剩产品或产能通过出口或对外投资转移出去;通过进口产品或引进先进技术管理、优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布局,正推或倒逼供给能力的提升,扩大国内有效供给,优化制度供给。
一是通过双向投资优化国内外要素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创新、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开放式创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投资不仅是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手段,也是跟踪全球产业变革前沿,引进资本、技术、人才资源等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转移过剩产能、培育竞争新优势、增加国内优质供给的重要渠道。跨国双向投资,有利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通过进出口发挥市场引导生产的作用,破解供需错配。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流通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生产决定流通和消费的同时,流通(即贸易)也能将需求侧的要求反馈给供给侧,从而引导生产,影响甚至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出口本质上是一种跨越国境的贸易流通方式,是沟通供给与需求的流通环节。实施优进优出战略,能够联通国内外供给与需求,培育挖掘高质需求,提升供给效率;还可以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先导作用,优质商品服务的进口也会引入国际竞争,倒逼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也需要通过稳定对外经贸合作来吸纳就业,为去产能、去库存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实现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优化制度供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离不开与国际经验、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互学互鉴和务实应用,大量贸易投资管理、金融体制、政府运作等方面的国际通行做法,已经为我国规章制度所消化吸收。但受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当前我国供给侧调整明显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提升制度性开放水平,消除制约微观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更大的制度红利。例如,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着眼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尝试,实现了外资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重大突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内陆沿边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腹地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可以盘活供给存量,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推进对外开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
针对生产端,促进国内外要素市场深度融合,优化供给结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嵌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资源特别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品和技术开放式创新,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产业布局,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其中,“引进来”重在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承载的各种优势要素,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通过强化竞争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走出去”重在掌控国际研发资源,适度转移优势富余产能,完善我国在全球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和产品向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跃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针对市场端,打通供给与需求间的流通环节,破解供需错配。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国内外流通渠道,通过进出口更好地沟通国内外供给与需求,把商品和服务更加高效地销售到市场,实现国内外供需平衡;适应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趋势,探索发展境外物流体系,以营销网络“走出去”带动经济实体“走出去”。同时,更好地发挥消费引导生产、需求促进供给改善的功能,将需求侧的要求反馈给供给侧,倒逼国内生产领域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矫正以往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减少需求外溢。
针对制度端,实现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优化制度供给。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对接甚至引领国际规则,推动国内制度创新,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在对外开放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需求,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促进跨国双向投资,优化制度供给,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提升在世界供给体系中的定位。
(一)通过出口消化国内产能,提升国内供给与国外需求的匹配度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外贸发展道路,通过出口结构的调整倒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一要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引导加工贸易向全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一般贸易,稳定出口增速和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在全球范围内消化富余产能。二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出口由消费品为主向消费品和资本品并重转变,从单一产品输出向包括产品、资本、标准、服务、品牌在内的全产业链输出转变,从利用外资带动出口向对外投资带动出口转变,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三要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海外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外贸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外贸”发展,改善境外进口商和消费者的体验,提升供给和流通效率。四要发展供应链管理、云众包、数字贸易等新型服务及金融保险、仓储物流、检验维修等生产性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对外投资融合发展,提高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二)发挥进口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更好满足国内产品、服务和要素需求
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一要完善进口贴息政策,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工作母机、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国外新生产要素的国内供给,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要推动深化大宗商品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稳定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鼓励战略性资源回运,完善战略储备体系,缓解国内要素供给压力。三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落实汽车平行进口的政策措施,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倒逼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三)提升外资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要顺应和引领国际生产要素转移趋势,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新机制,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度安排。一要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推动内外资企业公平有序竞争,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开放,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让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更为充分的竞争环境中被创造出来。二要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参与国内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三要参与技术变革下的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吸纳先进产业转移,发挥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我国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完善,以投资开放促进各类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四要引导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外资企业国内布局,推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四)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全球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在实现去库存、去产能的同时,主动谋划全球资源和产业布局,实现对外投资从能源资源为主向制造、服务为主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服务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一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优势富余产能规模化向外转移,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缓解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以工程承包为先导,推进境外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促进国内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转型升级。二要扩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链。支持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获取知名品牌、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加强海外研发合作,利用我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要素整合进以我国为主的供应链体系,短期内补齐经济体系中的各类短板,系统发展产业链,推动国内产业水平跨越式升级。三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海外投资并购。抓住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时机,有序投资并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外能源资源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走出去”,合理布局重点国别和品种,培育跨国粮商,提高战略性产品储备能力。
(五)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对接、规则接轨、经济融合,优化制度供给和公共产品供给
充分借鉴国际规则中的有益成分,倒逼深层次体制改革,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优化制度供给和公共产品供给。一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深化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对外开放向内陆沿边纵深推进,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和国际市场布局,建立贯穿亚欧非的大市场、经济圈。二要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投资、贸易、金融、创业创新、风险防控等方面体制创新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推动相关体制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改善制度供给。三要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优化自贸区建设布局,提高自贸区开放标准,有效应对区域贸易协定碎片化现象,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四要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多边领域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全球投资规则,扩大国际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全球公平供给能力。五要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构建有利于创新创造、优化供给的制度环境。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是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最重要制度保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王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