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特约记者 萧达 青木 李珍 王伟
●本报记者 郭媛丹 崔杰通 ●柳直 【 大中小 】
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会允许记者到南海争议岛屿采访吗?任性的朝鲜仍是一个盟友吗?北京会进一步在海外扩大其利益吗?”昨天,香港《南华早报》载文以“尖锐的问题,坦率的回答”评论中国外长王毅参加的“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中外记者会。每年两会期间,中国外长记者会都被全世界当作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今年登记进入全国人大新闻中心的外国记者达到千人。每年的外长记者会热点也有所不同,今年最热的是朝鲜半岛核问题与南海问题,但这远非记者会的全部,当天包括网民提问在内的19个大问题涵盖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折射中国外交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提升,展现出中国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新气象。
朝核与南海,两个热点
昨天的记者会上午10时开始,持续120分钟。会前4个小时就已有记者开始排队。记者会上共进行了19次提问,在所有问题中,南海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均两度被提出,凸显当下的国际关注热度。
“中国警告朝鲜半岛局势‘充满火药味儿’。”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8日以此为题报道说,中国同时也警告国际社会不要只依赖制裁和外交压力来实现半岛稳定。报道称,传统上,中国反对惩罚平壤,但朝鲜当局越来越古怪的行为以及美日韩不断密切的军事关系迫使北京做出改变。王毅在记者会上说,“如果紧张加剧甚至失控,对各方都将是灾难”。韩国KBS电视台题为“王毅:谈判是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根本之道”的报道说,王毅表示,为解决半岛问题,中方当然对其他各方提出的设想持支持态度,包括以灵活的方式开展三方、四方甚至是五方的接触等,只要有利于把半岛核问题拉回谈判桌,我们都持开放态度。报道认为,王毅这番话意味着中方将可进一步研究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的举行除朝鲜之外其余五方对朝核问题协商谈判的建议。《日本经济新闻》称,王毅显示出不拘泥于以往的六方会谈的态度。
8日,世界多家媒体报道了《环球时报》记者对外长的提问:是否还把朝鲜当成盟国?如果半岛发生战争,中国是否会再来一次“抗美援朝”?王毅说,《环球》一向问题犀利。我们珍视同朝鲜的传统友好,但同时,我们坚持半岛无核化的立场毫不含糊。《南华早报》报道称,王毅没有直接回答中朝是否仍是盟友或者是否会出现另一场朝鲜战争的问题,不过,他说“中朝关系是有着深厚友好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稍后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提问时,王毅说,“《联合早报》提问题也很尖锐啊,不输《环球时报》。”
南海问题同样被《南华早报》列为“敏感问题”。美联社报道说,中国外长在该国的南海主权主张上采取了强硬立场,表示在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主权上北京不会允许“个别国家的干扰阻挠”,报道援引王毅的话说,“航行自由并不等于横行自由”。路透社8日报道说,王毅周二表示,南海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安全的航道之一,而且北京对争议水域的控制是合理的,因为“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管辖南海诸岛”。德新社8日称,王毅重申,中国在自己岛礁上建设防御设施,这是国际法赋予的自保权和自卫权。“中国不是在南沙最早部署武器的国家,也不是部署武器最多的国家,更不是军事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有更合适的国家可以戴。”报道称,这显然是说美国,美国向中国扩建的岛礁周围派出了海军。
马来西亚媒体报道称,王毅当天表示,中国不接受南海仲裁案,完全是在依法行事。他说,菲律宾的一意孤行,显然有幕后指使和政治操作。对于这样一场走了调、变了味的所谓仲裁,中方恕不奉陪。
美国底特律新闻网8日引述美国太平洋空军女司令罗莉·罗宾逊的话称,“尽管中国在南海争议地区部署了地对空导弹以及战斗机,美国空军将继续在南海上空日常飞行”。报道说,“罗宾逊还敦促其他国家在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南海国际水域进行自由飞行和航行”。
王毅8日在记者会上回答了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王毅说,摩擦的根源是美国总有一些人对中国抱有战略疑虑,担心中国有一天会取代美国。我要强调的是,中国不是美国,中国绝不会也不可能变成另一个美国。我们无意取代或者领导谁。他说,“不要动辄套用美式思维来判断中国”。
中国外交新信号
“中国外交释放新的信号”,德国全球观察网8日评论说,尽管中国外长言辞犀利,但中国外交仍显示更多弹性。不管在朝鲜半岛问题,还是南海冲突问题,北京都没给出唯一答案,而是可以更多地进行选择,展示更多合作姿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显示更多的自信”。
“表面上看我是在对着摄像机镜头讲话,但事实上我看着在镜头之后全世界人注视着中国的目光。”韩国《中央日报》7日引述全国人大发言人傅莹的这句话强调说,全国人大一年只召开一次,为期十余天,是向全世界媒体公开中国政治运作情况的唯一机会。今年有包括1000名外媒记者在内的共计3200名记者登记入驻全国人大新闻中心。以情报分析知名而被称为美国“民间CIA”的“战略预测”网站也将正在举行的中国两会列为亚太地区近期地缘政治日程表的头号事件。
中日关系多年来一直是两会期间外长记者会的热点,今年也不例外。日本《每日新闻》记者当天问道,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问题出在哪里?王毅说,尽管在双方有识之士努力下,两国关系出现了改善迹象,但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日本政府和领导人一方面不断声称要改善日中关系,一方面又刻意到处给中国找麻烦。这是一种典型的“双面人”的做法。他认为,中日关系的病根就在于日本当政者的对华认知出了问题。日本《东京新闻》8日称,中方在对日关系上是鲜明的慎重态度,出现恢复迹象的中日关系原地踏步不可避免。
昨天的记者会上,被提问的还包括中非经贸、缅甸、中国与东盟、中欧、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中国的中东政策等许多问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者梅斯奈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记者会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像一块块拼图,构成当下世界地缘政治整体轮廓。他说,中国外交已走向世界,更加主动,充满活力,全世界各个地区都与中国相连,这反映出中国不断增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已成为世界外交中心之一”。
俄罗斯多家媒体8日纷纷报道说,中国外长王毅表示,中俄关系能够抵御任何危机,当前的因素不能阻止两国加强合作,中俄两国关系是“成熟、稳定的”。俄卫星新闻网特意刊登了中俄元首会晤并微笑握手的照片。印度媒体则对中国海军在吉布提修建后勤保障设施更为敏感。《今日印度》网站报道称,中国外交未来几年将采取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包括在海外修建基础设施保护中国不断扩大的全球利益,但“中国绝不走传统大国的扩张老路”。
中国外交新气象
在8日的记者会上,王毅回答提问时晒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的成绩单:参与伙伴越来越多,金融支撑基本到位,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形,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他说,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在各国落地生根。印度《商业标准报》当天强调说,中国外长表示,“丝绸之路不是‘门罗主义’。”德国《青年世界报》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新舞台。中国的目标是建立欧亚大陆贸易区,以贸易促进各国关系,区域和平。美国则把该地区视为欧亚大陆战区,显示帝国主义特色。这也是中美两国外交的最大不同。
对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的新变化和新气象,日本《外交学者》1月26日题为“中国的新外交时代:接触叙利亚”的报道称,中国远离叙利亚冲突,至少在地理上是这样,大马士革与北京的距离接近6900公里,不同于欧盟,中国也没有面临从战乱国家流入的难民。不过,北京已经开始积极接触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领导人,明显在努力调停这场冲突,中国新行为方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缘战略利益,二是中国渴望被视为全球外交舞台上有影响力的角色。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网站2015年年底在网站刊登一篇文章,概括“2015年中国外交的五大成就”。一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继续像一位全球领导者行事,这与中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新口号是一致的,从亚投行到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甚至中国9月3日的阅兵,中国在寻求推动服务所有国家的国际关系新框架,该框架的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直在稳步前进。三是中国对南海争议的管理表现出成功与成熟,一些人可能认为南海2015年出现许多紧张时刻,但实际上没有发生严重冲突。四是中国的经济外交。除了亚投行,中国另一个成绩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长期而言将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五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成为2015年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新领域,但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权力与形象的提升,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
今年9月,G20峰会将在杭州举行,G20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首要平台,对于东道主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称,王毅8日表示,G20峰会将把创新增长作为重点议题,北京在9月的G20峰会上将强调创新、改革和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复苏。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援引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洲问题高级顾问古德曼的话说,“我会期待中国成为很好的G20管家。他们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谈及中国2016年的外交时,德国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学者陈丁丁(音)近日在日本媒体上撰文说,能否像2015年那样取得种种外交成就有赖于许多因素,而其中一些不是中国所能控制的,但“可以相信中国外交政策的工具箱足以应对2016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