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2016-03-09 01:40任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2期
关键词:左旋酰胺毒副

任萍

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任萍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实验组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结果实验组过敏反应、高血糖、3~4度粒细胞计数下降、胰腺炎、3~4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51.9%(P<0.05)。结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培门冬酶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培门冬酶;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效果;毒副反应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具有高侵袭性、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等特征,对于普通药物治疗抗拒,放疗的敏感度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存在多药耐药基因高表达现象,导致多药耐药蛋白含量升高。然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抗肿瘤作用则不会受到多药耐药蛋白影响,研究结果证实,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含左旋门冬酰胺成分的药物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培门冬酶属于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的一种,对于急性白血病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但关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本次医学研究就对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肿瘤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对象,男32例,女20例,年龄23~68岁,中位年龄45岁。观察对象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分组依据ASCO 2014中国西南临床肿瘤协作组(CSWOG)的新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分期系统,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实验组(25例)。实验组中Ⅰ~Ⅱ期15例,Ⅲ~Ⅳ期10例;对照组中Ⅰ~Ⅱ期16例,Ⅲ~Ⅳ期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ECOG评分0~2分;无严重机体功能障碍和脏器功能异常;无明确的化疗禁忌证。排除标准:淋巴瘤细胞侵犯颅脑的患者,有胰腺炎病史者,既往有明显出血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5000 U/m2静脉滴注d1~7;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d1;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d1,8。实验组给予培门冬酶2500 U/m2替代左旋门冬酰胺酶静脉滴注d1,GEMOX方案与对照组相同。每3周为1个疗程。Ⅰ期和Ⅱ期患者接受2~3个疗程的治疗,Ⅲ期和Ⅳ期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治疗。同时,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适形调强放疗(IMRT)或受累野进行辅助治疗,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毒副反应及治疗效果。毒副反应按WHO 制定的毒副反应标准分为0~4度。疗效评定根据2007年版国际工作组修订指南淋巴瘤疗效标准[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证据均消失,肝脾不能触及,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大小,淋巴瘤相关结节消失,治疗前骨髓侵犯,重复活检阴性;如果形态学不能明确诊断,需免疫组化结果阴性。①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FDG)高亲和性或PET阳性;治疗后任何大小残留病灶的PET为阴性。②FDG亲和性不定或PET阴性;治疗后CT测量淋巴结恢复至正常大小。部分缓解(PR):6个最大淋巴结或结节状肿块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SPD)缩小≥50%,没有其他病灶结节增大(单病灶最大横径缩小≥50%),肝、脾无增大;如果治疗前骨髓侵犯为阳性,则确定PR时不涉及骨髓评价。但对于阳性标本细胞类型应明确;符合上述CR标准但骨髓形态学显示持续阳性,应视为PR。①治疗前FDG高亲和性或PET阳性,治疗后原病灶中有1个或多个PET阳性病灶。②FDG亲和性不定或PET阴性;CT显示病灶缩小。疾病稳定(SD):未达到CR/PR标准,但不符合疾病进展(PD)标准。①治疗前FDG高亲和性或PET阳性;治疗后原病灶仍为阳性,CT或PET上没有新病灶。②FDG亲和性不定或PET阴性;CT测量先前病灶大小无改变。PD:出现新增病灶或原病灶,SPD增大≥50%;出现最大直径>1.5cm的新病灶;多个病灶SPD增大≥50%;治疗前最小径>1cm的单病灶的最大径增大≥50%;治疗前FDG高亲和性或PET阳性者治疗后病灶PET阳性。有效率= (CR+PR)/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毒副反应 实验组过敏反应、高血糖、3~4度粒细胞计数下降、胰腺炎、3~4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1例爆发性胰腺炎死亡。两组3~4度肝功能损害、3~4度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CR 12例,PR 8例,SD 5例,PD 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CR 6例,PR 8例,SD 8例,PD 5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1.9%。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544,P<0.05)。

3 讨论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洲相对多见,我国所有淋巴瘤亚型中占6%,欧美国家少见,好发于中年男性,中位发病年龄45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恶性程度高,对常规化疗敏感度相对较低,预后差。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共识为:Ⅰ期和Ⅱ期以扩大淋巴瘤受累野放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50%~90%[1]; Ⅲ期和Ⅳ期以化疗为主配合或者不配合放疗的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时间通常为1年左右[2]。化疗方案中蒽环类方案效果不佳,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效果较好,远期生存40%[3],SMILE或AspaMetDex、P-GEMOX是近年NCCN指南推荐的联合方案[1]。

左旋门冬酰胺酶能使门冬酰胺水解,使肿瘤细胞缺乏对生长必要的氨基酸门冬酰胺,从而起到抑制生长的作用。它是一个蛋白来源的药物,患者首次应用后的第二次或后期的反复治疗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这导致部分患者因过敏反应而停止应用门冬酰胺酶,化疗期间需每天使用或隔天一次,用药时间较长。培门冬酶属于对门冬酰胺酶进行聚乙二醇化学偶联修饰后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的一种,主要通过选择性耗竭血浆中的门冬酰胺而杀伤肿瘤细胞。其 t1/2为左旋门冬酰胺酶的4~6倍,具有治疗方便、药物作用时间长等优势。同时,培门冬酶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对于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的患者也可以接受培门冬酶治疗[2]。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存在过敏反应危险,治疗前可适当接受地塞米松治疗,从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国外研究报道,门冬酰胺酶制剂引发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达10%,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血、尿淀粉酶、凝血功能,防止胰腺炎、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降低则给予输注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防出血发生[3]。

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的GEMOX方案是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线治疗方案,其中,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均有效。2013年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团队首次报道采用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和晚期复发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61例,有效率86.4%,CR率50.0%,其中ⅠE和Ⅱ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高达100.0%和87.1%;无治疗相关死亡;无因过敏停止治疗;该研究认为,与目前NCCN指南推荐的SMILE或AspaMetDex方案相比,前两者治疗强度高,3~4度毒副反应明显,治疗代价高,P-GEMOX与SMILE疗效相当,毒副反应明显减少,安全性高[4]。

综上所述,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方案用于结外 NK/T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尤其是联合GEMOX方案,具有高效、低毒、方便、性价比高的效果,有助于患者药物治疗耐受性的提高,促进肿瘤的缩小,减轻毒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万纯黔.培门冬酰胺酶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结外NK /T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19-20.

[2] 梁赜隐,岑溪南,邱志祥,等.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2):1034-1035.

[3] 冯继锋,吴剑秋,宋永平,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现状.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4):309-310.

[4] 牛家华,王椿,万理萍,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淋巴瘤患者缓解率及生存率的影响.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1):44-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70

2016-09-20]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左旋酰胺毒副
左旋的柳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不同提取净化对水产品四种酰胺类农药残留的分离影响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左旋的柳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
左旋肉碱对肥胖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
国外二硝酰胺铵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