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房子

2016-03-09 13:32付春海
北极光 2015年6期
关键词:秋果诗集诗句

付春海

诗集《遥望时光深处》共分四辑,收录诗人作品109首。这些诗句总体上风格忧悒内敛,抑扬交错,读后使人感到诗人在向内心世界深耕的同时,为读者开辟出一种神秘的追探之境。无论挖掘、培植抑或拷问,每行缤纷的句子,都是万象过往的岁月中留下的眉宇。既有思考与生活的博弈,也有抽象与具象的对垒。诗中的意象和事件,常在身边逡巡,另人难忘。这是我被一行行波谲云诡的诗句所引向的不归路,宽阔而颠簸。或许笃坤就是延着这样的路,找到了自然、社会与自己结合的房子。在那里,他寄居、劳作与自醒,并以诗歌的方式修缮那心灵的家园。诗人雪村在这部诗集的序言中说,“弥漫在回忆里的时光,印证着诗人心灵的轨迹,其中,我们听到的一定是诗句背后的那份倔强。”

《独处空房》是第一辑的开篇组诗,也是本诗集中的第一首,全诗共有12节。诗中写道:独处空房/遥远的记忆次第归来/丰满憔悴的心灵/流淌着真诚与爱意/忧伤澹泊/欣悦无尽/思绪通体晶莹/如雪纷扬/寂寞伫立于一汪透明的水域/姿容辉若午夜红烛的光芒。桩桩往事如生活中的流水,在作者的身体里低回与奔涌。我仿佛看到忧伤时光里的一道弧线,从一座空房子里,牵出诗化的往事和孤傲精神。

诗人用七月的蒲丛,男人身上的水蛭;『日梦,封锁窗户,淤积的许诺和化心为莲等意象作为小场景描写和本组诗的第1、2节过度,设置了低沉氛围,映现情感走向,给第4节直抒胸臆做出较好铺垫。“午夜不忍回望饥饿的白昼/神秘的花园里涌满香客/追逐野合的无数只手/滴着秘而不宣的血/……”诗歌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必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刻画和艺术加工,才能潜移默化地打动人、感染人。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批判假丑恶现象。但现在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忽略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那就是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品质,其功能也被渐渐弱化,甚至殆尽。导致认知与理解的狭隘,造成创作题材的缺失。这两节诗句,让我从诗人行走的侧目中,看出诗人对腐败与坠落现象的愤慨与抨击,其独立思考与担当精神弥足珍贵。第6节应该是这首诗的诗眼,对立性的用语结构构成完整的矛盾统一体,现场感强烈,矛盾突出,语言摩擦性强,读来更有嚼头。“独处空房/大雪湮没了北方的河岸/撕碎的网具散落船头/瘦弱的白鱼/紧紧依偎着折断的木浆/睡梦悄无声息。”而第7节像一组交响乐中的一支牧笛的滑音,短小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独处空房/遗忘着岁月轮回的痕迹/布谷与蝉珍藏了音乐的骨头/组织四季的天籁/响彻千年万载/于死亡之上。”可以说,生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从不同程度上描述了死亡内容。其中,海明威的“死亡观”更能说明这一点,那就是死而不败的观点,如《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我不知道笃坤这首诗有没有受其影响,但至少我从中读到了这样的联想。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第8节中,诗人这样写到:“独处空房/折断幻想翅膀/羽毛布满寥廓的穹隆/大地之上是映秋的落花流水/马车奏出旋律残缺的尾声/一枚火红的秋果/远离了田野/被秋天拒绝。”一枚秋果的命运,也就是人的命运。浮生悲怆,红尘苍凉。在这种背景下,秋果触痛了诗歌的神经。直意是秋果的流离失所,实际蕴含着死而后生的决然,它的潜意在告诉读者,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对待它。这一过程的主体,主要体现出精神层面的跌宕,因为人的肢体活动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是无穷的。

“独处空房/爱抚你,倾我一生的时光/浸透母亲的肌骨/盛开着洁白的棉花/肿胀的双手日夜不息/织布机穿梭着冬天/在大寒与小寒之间/无眠的歌谣是母亲的原创/家暖源于一盏油灯/抚慰着彻夜劳作的面庞。”这是第9节内容,继死亡后的复活力量,那就是母爱的光芒。阅读这节诗歌时,我想到诗人于坚的《纯棉的母亲》一诗,继而读了诗集扉页上的简历。笃坤祖籍山东,而山东也是棉花产地,由此看出本节诗歌的关联的文化背景。文艺评沦家鲁枢元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亦有提及,“笃坤的这部涛集,即积聚着齐鲁文化的情愫,又飞扬着塞北边地的情怀。”人们用康乃馨、鲁冰花等意象形容母亲,把抽象的母爱,赋予美丽的质感。但在这节诗里,笃坤用纯洁的棉花来形容母爱的温馨与圣洁,我感到更具有地域性特点,不仅讴歌了自己的母亲,也体现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这就不难理解“盛开着洁白的棉花”诗句中的深刻内含。棉花、农活、畜禽、洗衣、织布和做饭等生活场景尽在诗意中体现出来,读来亲切,感人至深!

“独处空房/琴声穿越归乡的旅程/那些琐碎的记忆/在轮回的季节里漂白头发/在日渐苍老中愈加清晰/怀念永不背叛的老牛/在篝火旁咀嚼着/泥土的芬芳”//“独处空房/又见父亲弯下脊梁/麦田里弥漫着酷烈的旱烟/结茧的双手播种着全家的期望/黄河岸边的村落,这个季节/傍晚点燃的油灯/要一直亮到黎明。”这是第10和11节的诗句。生命渐行渐远,乡情越结越深。转瞬间,作者华发染鬓,落日匆匆,只有乡村依旧。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这样的例子自古有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节诗巾,应该说是这组诗歌的回流,诗中把“我”的苍老与父亲弯下的脊梁做了错位式对比,记忆足永恒的坐标,而“我”的进行时还在继续。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扩大了点的作用,使父亲的伟岸形象更加清晰。围绕这一映像和意境,衍生出这两节诗句的其它哄托。

最后一节,诗人这样写道:“独处空房/我们的日子生生不息/三十年河东又河西/游子如今浪迹在北方的森林里/怀念着遥远的故乡/怀念当初的决然毅然/怀念一路的雪雨风霜/只能这样,只能这样了/只能在异乡千万次地遥望。”诗中有个人经历的感慨,也有对豁达世事顿悟,还有对故乡旧情的寄思。整首诗的感情走向是从缓慢记忆,到事件凸起,诗人用冷静的语言营造出更大的阅读空问,最后以思考和调侃作结,读后印象很深。想到诗人在第一辑自序中的一句话,“幸运的是,我可以运用这样的语言和方式,求得内心的安宁。身在遥远的地方,借助诗歌,寻求回家的路。”

诗不在多,而在精;句不在长,而在境。《独处空房》这首诗歌特点明显,艺术性较强,语言简捷,结构纤巧。“空房”或许就是诗人寄居的生活高地和精神领地,车水马龙,世事风云,可谓“空房”不空。

诗集《遥望时光深处>里的诗歌整体创作水平较高,风格统一,如《今夜如述》、《回首苍茫>、《敖鲁古雅的雪》、《午夜私语》和《静夜无痕》等等,不一一列举。笃坤在第三辑自序中说,“总有一些自然和生活赋予的体会荡涤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这使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避免过于狭隘和自私。既然来过这里,既然有所感悟,就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和人们,我们曾经被触摸,被裹挟,被教育,被感动,然后去冷静并深情地思考,由衷地为之感慨和歌颂。”我觉得这段话,可以大体概括整部诗集的脉络流程。文艺评论家鲁枢元在诗集序言中说,“笃坤的诗,实际上也是大兴安岭的溪流、草木、石头、白云、飞鸟、走兽赋予他的,其中蕴含着天地万物的灵性。”在祝贺笃坤诗集出版同时,也期待他再接再厉,笔耕不缀追,创作出更多诗歌佳作。

猜你喜欢
秋果诗集诗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梨花
秋果飘香
——马鞍山市老年大学校歌
一场雪的秋收起义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