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霜霜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204)
论《西厢歌剧》之形式美
庞霜霜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204)
摘要: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自十四世纪初问世以来,以其反封建的内容与美妙华丽的辞藻,不仅为中国读者所喜欢,也流传到日本,受到日本学者的重视。在诸多《西厢记》的日文译本中,由宫原民平与金井保三共同执笔合译的《西厢歌剧》,于1914年东京文求堂书店出版。该译本以日本传统的七五调形式译出,巧妙地转换中日文间的拟声拟态词,在语言形式上毫不逊色于原文。本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西厢歌剧》的形式美。
关键词《西厢歌剧》;七五调;拟声拟态词
根据《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的研究》(大庭 1967)与《舶载书目》(大庭 1972)关于《西厢记》传入日本的历史记载,自1639年到1839年的200年间,《西厢记》以总数多达40部的数量传入日本。《西厢记》传入日本后,出现了诸多的日文译本。譬如:《新译西厢记》(中村碧湖 1914)《完译西厢记》(深泽进1936)等。其中,宫原民平与金井保三共同执笔的《西厢歌剧》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以日本传统七五调译出。七五调是体现日本韵律感的文体形式。另外,汉语象声词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巧妙对应也体现了译者力求译文形式完美的意识。
所谓七五调是源于日本和歌的节奏,上句由七个音节组成,下句由五个音节组成,整体构成七五格律,波澜起伏,朗朗上口。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西厢歌剧》便以这节奏分明的七五调译出。以下以原文与译文为例阐释七五调之韵律美。
原文一:碧雲天、黄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暁来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涙。
译文:碧雲の天黄花の地、野分すさびて雁わたる、暁かけて見わたせば、山のもみぢば誰が染めし、離人の涙なかなかに、しぐれとこそは降りにけめ。
这句歌词可谓《西厢记》中的千古绝句。内容上以景写情,形式上排比押韵。译文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以朗朗上口的七五调再现原文离别场景。
原文二:盼不到博陵舊塚,血淚灑杜鵑紅。
译文:道はるかなる博陵の、舊塚いつかゆきつかむ、山ほととぎす血を濺ぐ、つつじの花の紅(べに)としも、涙ぞ落つるはらはらと。
此句描写丧夫的崔夫人在赶往故乡博陵路途中悲怆的心情。原文两句以比喻的修辞、精炼的手笔描述了此情此境。译文仍然用整齐的七五调再现了原文悲伤的心境。原文中的“杜鹃”在译文中派生出“ほととぎす”和“つつじ”两词。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均为杜鹃。前者为杜鹃鸟,后者为杜鹃花。“红”字不仅为杜鹃花的红,更为杜鹃鸟长啼而流血的红。
七五调作为日本传统韵律在朗读上更能体现其美感,《西厢记》本身为舞台艺术,《西厢歌剧》中七五调的翻译既是从日本读者接受角度出发,又兼顾舞台表演的需要。当然,译文七五调的例子绝不仅仅只有上述两例,本文仅以上述代表性的两例佳句对译文七五调的应用做以简单论述。
《西厢歌剧》的形式美还体现在拟声拟态词的翻译上。日语的拟声拟态词在其形态特征上常以类似汉语叠词的形式出现。拟声拟态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西厢歌剧》中拟声拟态词的应用与原文形容叠词的巧妙对应充分体现了译者追求译文形式美的目的。
原文三: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葉風,昏傪慘雲際穿窗月。
译文:なよなよとふりすてがたき、青やぎは墻のあなた、しんしんとふけゆく夜半に、門とぢて秋氣満てり、はらはらと風ふくたびに、落葉して梢さびし、
きらきらと雲間をもれて、まどに入る月すさまじ。
原文“綠依依”“ 靜悄悄”“ 疏刺刺”“ 昏傪慘”等“ABB”型的形容叠词分别位于句首,形成了整齐而有韵律的诗句。译文则以“なよなよ”“ しんしん”“ はらはら”“ きらきら”等“ABAB”型的拟声拟态词与原文对应。内容上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形式上赋予节奏。译文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做到了与原文的巧妙对应。
原文四: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疎櫺,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裹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译文:短檠の燈火(あかり)あをざめ、舊びたる幃屏さびしく、光くらく夢また成らず、ひいひいと外(と)に吹く風の、櫺(れんじ)より入りくる寒さ、
はたはたと破紙(やれがみ)ひびく、静寂の孤枕のふしど、鐡石の人の心も、
しかすがに動かずらめや。
原文“淅零零”“忒楞楞”等“ABB”型的形容叠词将主人公为情所扰为情所困的场景生动地展现给读者。译文则以“ひいひい”“はたはた”等“ABAB”型的拟声拟态词与原文巧妙对应。
原文五: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花滿徑。
译文:ゆくりなく、人驚かす音やなに、はたはたと、鳥はねぐらを飛び立ちぬ、
さらさらと、梢(こずゑ)の花の影ゆれぬ、ほろほろと、落花小みちみ散りしけり。
原文“撲刺刺”“ 顫巍巍”“ 亂紛紛”等“ABB”型的形容叠词形象生动地赋予风景之动感。译文以“はたはた”“ さらさら”“ ほろほろ”等“ABAB”型的拟声拟态词与原文巧妙对应。宿鸟飞腾、花梢弄影、落花满径的美景如同画面般展现在读者面前。
像上述拟声拟态词与原文巧妙对应的例句在《西厢歌剧》中普遍存在,本文仅以两例对拟声拟态之形象美做以简单论述。
《西厢记》的语言如诗画般美妙。而译本《西厢歌剧》则以不逊于原文的辞藻成为日文译本的代表。宫原民平与金井保三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日本传统七五调以及形象生动的拟声拟态词,在译文的形式上追求美感。
参考文献:
[1]大庭脩(1967)『江戸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
[2]大庭脩(1972)『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資料集刊七 宮内庁書陵部蔵舶載書目 附解題』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
[3]宮原民平 金井保三(1914)『西廂歌劇』文求堂書店
[4]呉暁鈴(1954)『西廂記』 新華書店
作者简介:庞霜霜(1989-),女,汉族,河北张家口,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日本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