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琴
一、 图文结合,知方位顺序
三味书屋的描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作者按照方位顺序,把一间毫不起眼的书屋写得井然有序,让人一目了然。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我巧用课文的插图——一张三味书屋的照片,并结合文本,攻破重点,也突出了亮点。
师:深冬,酿雪的天气,让我们跟随吴伯箫先生来到绍兴,过一道石桥踏进黑油竹门,来到三味书屋。(出示插图)这就是三味书屋,哪位小导游看着图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三味书屋里有一块牌匾,上面写有“三味书屋”四个字,一张八仙桌,旁边还有椅子,桌子上有书等东西,墙上还有一幅画。
师:听明白了吗?
生:看着图听明白了,不看图的话就不懂了,只知道书屋里有什么,不知道具体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的?你发现了什么?(生自主学习课文,圈画)
生:作者是抓住一些方位词来写的,比如“书屋朝西”“南墙上”“东面正中”“东北角上”等,这样一介绍,书屋里的陈设我们就清清楚楚了。
师:是呀,作者写书屋时就是按方位顺序描写。我们一起来把表示方位的词语圈出来。刚才那位同学说,按照方位顺序能把书屋介绍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下。同桌互相配合,根据书上的方位提示,在插图上找一找。
师:你看,作者按照方位顺序,把一间朴素的书屋写得自然有序,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相应内容)
以上教学,从插图入手,让小导游看着介绍,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兴趣;当学生介绍模糊时,出示图片,由图及文,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作者写作的方法——方位顺序;为了验证此法的妙处,再出示插图,让同学们图文结合,互相验证,加深了印象;最后得出结论,回归文本再朗读。在插图、文本互转结合下,一间朴素的书屋跃然眼前,按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深入生心。
二、 内外互补,悟高尚品质
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参观“三味书屋”的经过,但文章又决非仅向读者介绍“三味书屋”这一处所,其极力渗透的是对鲁迅先生高尚品格的褒扬与赞叹,以“早”字为题,便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佐证。短短的“早”字来历,是不足以表达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教学时要进行适度的拓展、补充,让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们面前丰满、立体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用心。
师:这个“早”字有什么来历?再请小导游来讲故事,其他“游客”们认真听,从他的介绍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明白了鲁迅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
生:我从“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这几个叠词中,感受到鲁迅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热爱学习的人。
(当学生讲到刻“早”字时,出示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早,这个字散发着幽香,放射着光芒。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不知凭意义还是凭想象,当火柴擦亮的时候,那个字也一下子发起光来。顿时照得满室通亮。”请学生读读,谈谈感受)
生:我觉得这个“早”字虽然刻在桌上,其实是刻在鲁迅的心中。他是把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精神、一个奋斗目标深深地埋藏在内心里。
生:怪不得从那以后”,他“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他真是一个有志气、珍惜时间、勤奋的人。
师:一个简短朴实的故事,让我们读懂了一个珍惜时间、勤奋的鲁迅,课文下还有一个地方也介绍了鲁迅先生。(出示课后“作家卡片——鲁迅”)读一读,联系你课前搜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小故事,说说你的新认识?
生:从作家卡片和查阅的资料中,我知道了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生很勤奋,写了很多的文章,可以说著作等身。
生:我从搜集的资料中知道,他在日本留学时,较早发现国民的愚弱,从而“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字来唤醒民众的觉醒,所以说他是一位思想家、革命家。
生:我补充,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用笔和敌人作战,在敌人面前毫无畏惧,写了很多影响国民的文章。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生:他是一个热爱人民、嫉恶如仇的人,卡片中的一句话,让我想到了他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的写照。
生:我还知道,在他的棺木上盖着的“民族魂”三个大字,这是对他高尚品格的最高赞扬。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从课后的卡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中,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他是一个品质高尚、珍惜时间的人。
教学片段中,抓住了两点进行补充,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第一点是,相机补充了吴伯萧先生原文中关于“早”字描述的内容。这一补充,让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明白了“早”字代表的是鲁迅先生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第二点是,课后的“作家卡片”。按惯例,课后的“作家卡片”应该介绍吴伯萧,而编者却把鲁迅的介绍放在了这儿,我就把课前搜集的鲁迅小故事与卡片结合起来学,具化的故事与卡片上的描述高度结合,鲁迅先生高尚的品质也就在学生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三、 花与人勾连,明借物喻人
课文除了游览这条明线外,还有梅香这条暗线。作者循着游览的行踪,未见“三味书屋”之全貌,却已由“一阵清香”埋下写梅花伏笔。之后,又用了不少笔墨渲染梅花,“醉翁之意”不在花矣,而是以“梅”开得“早”、梅的“清香纯净疏淡”、梅的“润泽透明”、梅的“冰清玉洁”,来赞誉鲁迅的珍惜时间、品格高贵,是借物喻人之法。在教学时,只有两者勾连,才能懂得此法。
师:我们参观了三味书屋,听了关于“早”字的故事,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为人,那课文还花了很多笔墨写蜡梅,又为什么呢?这蜡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学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先来交流作者笔下的蜡梅具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特点是清香。课文一开始就说,“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后面有呼应的句子,“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生:作者笔下的蜡梅开得多、生命力旺盛,“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
生:蜡梅还开得美,美在颜色,“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美在有质感,“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美在韵致,“冰清玉洁”。
生:蜡梅开得最早,“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师:开得最早,开在什么季节里?
生:深冬,酿雪的天气。哦,我还明白了蜡梅不怕寒冷,不怕磨难,坚强不屈。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随着提示,美美地读一读这些描写蜡梅的句子,再次感悟它的可贵特点。
师:当我们再次读到这些文字时,可谓眼前是梅花,而心中很自然想到——
生:鲁迅。
师:为什么?
生:鲁迅与蜡梅一样,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蜡梅也是开得最早。
生:鲁迅先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不怕困难,不怕敌人,蜡梅也具有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我明白了,作者写蜡梅,其实还是在写鲁迅先生,鲁迅和蜡梅具有一样的品质。
师:是啊,作者写梅花其实就是写——
生:鲁迅先生。
师: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在品悟到鲁迅先生品质后,我抛出“为何写蜡梅”之疑问,自然激起学生关注蜡梅的兴趣。在充分的自主阅读后,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蜡梅“清香”“旺盛”“美丽”“开得早”的特点。在交流时,除了紧扣关键词语感受这些特点外,还引导学生在“开得早”上勾连阅读,体会蜡梅的坚强不屈。最后,在舒缓的音乐中,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朗读欣赏,学生很自然的把蜡梅和鲁迅连在一起,发现两者是多么相似,也就水到渠成的明白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 读写联手,迁移表达
课文后的最后一道习题——“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就是要学生模仿第3自然段的方位顺序写一个处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迁移表达,一定
要再次回归到文本,从写作的角度探究文本的表达“秘诀”。
师:作者把一间普通的书屋写得井然有序,在写法上除了方位顺序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我们再来研究一一番。(生再次细读)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照由外及里,再从南面、东面墙上写到中间的布局,最后落到鲁迅的书桌。
生:我发现作者写书塾的陈设时,内容是有详有略的。有的一句带过,有的具体描写,这样就突出重点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用过的书桌就是重点写的。
生: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想象当年这间书塾的上课情况,这样就更加生动形象了。
师:是啊,在描写处所时,除了按照方位顺序外,还要注意把你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陈设写得详细些,还可以适当的加些相关联想。下面,我们来尝试介绍一下你最熟悉的场所,模仿第3自然段写片段。
再次阅读第3自然段,同学们明白了如何按照方位顺序写,怎样突出重点,怎样让描写更生动。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再进行仿写,难度自然降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作者单位: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