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特别是随着亚投行不久前正式开始运营,使得“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还得到域外相关国家的支持和肯定。仔细看来,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现在,不仅引起沿线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国外智库的极大兴趣。作为各国精英之才汇集的智库研究对政府的决策至关重要。为及时了解国外智库针对“一带一路”在研究什么、思考什么、出了什么样的对策建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院研究员王灵桂——《国外智库看中国》系列图书的主编做出以下解答。
美国:负面多于正面
美国对“一带一路”最为关心,但态度方面多有疑虑与惧怕。从前一个时期的研究可以看出,美国的110多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的初步反应是,负面思考多于正面思考、非理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疑虑的成分多于建设性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能查阅到的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文章中,基本上看不到美国自身如何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过程中,应该干些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的意见和建议。相反,美国的智库们更热衷于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历史上的边境纠纷、历史矛盾、现实争端等。
美国史汀生中心的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关系专家布兰埃勒,承认“一带一路”“把3个大洲联系起来”,这“将对亚非各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认为“对环境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尽管这一计划声势浩大,但‘一带一路并不容易让人买账”,而且“‘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公共关系策略。太多的人已经误解了中国的意图,并且曲解该战略将会产生的收益”。
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内心深处对“一带一路”的疑虑与惧怕。其中,疑虑部分更多的是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了解还处于浅层次,或者换言之,是我们的政策解释工作还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有关部门继续加油努力。而惧怕部分,则涉及美国更深层次的不健康心理,是其与生俱来的对新崛起国家敌对情绪的反映。这种排他性的心理,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心病”,我们认识到就可以了,除非美国人自己想明白了,自己把自己的“心病”治愈。中国并不是美国权威的挑战者,也不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造者。
俄罗斯:平和务实
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沿线国家的观察和态度,则要平和务实得多,没有美国智库那种焦灼的感觉。
俄罗斯战略和科技分析中心的专家伊玛·霍佩尔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两国政府达成460亿美元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认为,中国的投资“既不是援助,也不是优惠资金,而是商业协定和项目融资,包括商业投资回报率”。他指出,与美国的做法相比,“北京方面在南亚和中亚的更广泛投资,不仅仅是为了重振中国经济,也是为了促进(世界上)整合性最低的地区之一的发展,使之具有更好的连通性和商业性”。
在俄罗斯智库公布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现实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回应、解疑答惑。一是如果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成,在便利俄罗斯人民的同时,也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前往俄罗斯。在俄罗斯人口老化严重和出生率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俄民众普遍担心居俄华人将成为最大的少数民族;二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经济伙伴,俄罗斯忧虑中俄在中亚地区可能在某些利益问题上形成正面冲突;三是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是想成为创造者,而非参与者,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构想有一些重叠之处。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俄罗斯智库也给出了一些较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一是中国企业和民众到俄罗斯时,要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公民前来投资经商和居住,都是在商言商、合法经营、依法办事,并没有政治目的;二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同时兼顾俄罗斯的利益,把握好处理两国利益的原则底线;三是要搁置分歧、求同存异,尽量避免刺激俄罗斯的神经,中国政府可考虑主动提出使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的方案,以实现两国和两个战略的共赢;四是建议中国妥善处理、协调好两国的利益,使俄罗斯与中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助力,努力将中俄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范例。
欧洲:期待与茫然并存
欧洲各国智库面对“一带一路”深感期待,也不讳言欧洲人暂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从人文上,欧洲各国智库认为“一带一路”正在弥补中欧在认知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眼中欧洲不再是古老僵化的城堡,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已不再是刻板古老的长城。从发展趋势上看,许多智库认为世界中心也许会逐渐从以“美国——大西洋——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圈,开始转到以“中国——欧亚腹地——西欧”为核心的多元文明圈,并在全球形成“美国——大西洋——欧洲”和“中国——欧亚腹地——西欧”两个中心。而欧洲恰恰处在两个中心连接之处,因此就“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落地而言,欧洲深感期待。
同时,欧洲的许多智库也不讳言欧洲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暂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他们认为,亚投行的成立使欧洲国家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朋友圈之一。欧洲国家参与亚投行,说明了它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带来的战略机遇。但是,问题在于欧洲国家目前并不知道如何对接“一带一路”,中国的企业也不知道如何深度开拓欧洲市场。这既是认知差异,也是需求的差异。具体来说,欧洲各国政府和企业家首先要明白:欧洲应向中国买卖什么,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也应同时考虑同样的问题。欧洲智库也指出,欧洲并不是一个整体,各国有各国的竞争优势和利益需求。“一带一路”要在欧洲落地,中国应遵循古老的知己知彼古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持久良性、合作共赢。
一些欧洲智库也在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进行冷观察和冷思考,其结论可能会有些偏颇,但可以让我们的智库头脑清醒一下。这些结论主要有以下4点:一是避免过度解释中欧关系的亲密;二是避免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过度政治化或归于宿命论;三是避免盲目发展、遍地开花;四是注重高层次人员交流与沟通;五是要尽早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的样板,以发挥可复制、可推广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印度:由抵触到欢迎
印度对待“一带一路”,大体经历了抵触、犹疑、初步张开怀抱欢迎等几个阶段。
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发表的《印度需要中国的“绿色丝绸之路”》中,建议“中国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对外战略、绿色技术细节以及投资和发展思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贸易伙伴提供‘绿色丝绸之路升级版的工具箱”,认为“丝绸之路复活计划不应该以推出类似于疯狂的发展项目的方式进行,而是作为一种绿色和自反性现代化的努力而存在”,并具体希望“中国和印度一起保护和保存喜马拉雅山脊的聚宝盆(动物、植物和文化多样性)”。
印度全球关系委员会的另外一份报告题目为《新丝绸之路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秩序吗?》。这份报告尖锐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丝绸之路更符合21世纪的现状,并且促进中国和印度的发明创新和商业发展”;二是“‘丝绸之路倡议是选择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上都取得发展,还是以生态换取国家发展”。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