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明 郭子平 匡 辉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430070)
农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技术
刘元明郭子平匡辉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武汉430070)
农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治亦称生态调控,是现代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新观念。生态防治主要是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有害生物与有益生物三者之间生存竞争关系,以农作物为主要对象,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科学利用生物特定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来限制农田病虫害,破坏农田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达到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的最终目的。除此之外,病虫害生态防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引入有益生物并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创造出最适合有害生物天敌的生存环境,通过天敌的适量繁殖来限制农田中病虫害的生物集群数量,降低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农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是采取生态控制、生物多样性控制、物理环境防治、科学使用农药等绿色环保的方式来调控,从而有效减少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并有效促进农作物绿色环保种植,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新型有害生物治理模式。
2.1利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防治“处方”
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把年度间的资料信息,不同地域间的资料信息,包括气象资料、农作物品种抗性、有益有害生物资料、生态变化资料等信息集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数学模型,对当地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作出预测,对将要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2生物工程新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美国科学家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人为改变植物对某些害虫的抗性。如棉花中转入BT基因,大大提高了对棉铃虫的抗性。二是改变植物对某些病毒的抗性。如番茄中转入弱病毒基因,减轻了病毒为害。三是改变植物对某些灭生性除草剂的敏感性,使这类除草剂仅对各种田间杂草有作用而对植物安全。四是提高植物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如干旱、淹水等。五是通过生物工程来延长植物体的绿色时间,避免早衰,提高了作物产量与品质。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产评估法》亦明确要求评估机构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评估报告的客观、真实、合理。相较传统作业模式,各种信息系统和平台形成的评估报告,在报告的规范性、技术的合理性、数据的客观性和精准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报告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3生物防治
主要是向农田生态系统引入可控的病虫害天敌来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降低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
2.3.1以虫治虫
目前我国可大量繁殖、释放到田间或温室的天敌昆虫有赤眼蜂、平腹小蜂、金小蜂、丽蚜小蜂、草蛉、食虫瓢虫及捕食螨、农田蜘蛛等。引进天敌时可引附近的,也可引国内或外国的。引进天敌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进对生态条件适应力较强或食性较专化的天敌。也可考虑引进多种天敌,防治一、二种害虫较易成功。二是引进来自原产地同种或近缘种或相近属害虫的天敌,或来自害虫种群密度低的群落中的优势种天敌较有效。三是引进天敌防治经济树木、药用植物或生长期作物上的害虫或固定性害虫,尤其是介壳虫或外来新害虫易成功。
2.3.2以微生物防虫治病
在中国,应用白僵菌防治害虫最成功的是森林、苗圃、草坪、农田等的蛴螬、玉米螟、松毛虫、茶小绿叶蝉等;苏云金杆菌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烟青虫、玉米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据2015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试验,微生物杀菌剂盾壳霉WP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达80%以上。此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已在约20个国家用于防治棉花、高粱、玉米、烟草、西红柿的棉铃虫。世界上成功地大面积应用过的还有松黄叶蜂、松叶蜂、维基尼亚松叶蜂、舞毒蛾、毒蛾、天幕毛虫、苜蓿粉蝶、粉纹夜蛾、实夜蛾、斜纹夜蛾、金合欢树蓑蛾等害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
2.3.3以鸟治虫
如山东日照市自1977年以来进行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获得成功。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巢箱或挂放鸟笼招引大山雀、灰椋鸟等益鸟防虫。
2.3.4稻田养鱼虾、养鸭,山地养鸡
目前在我国中部地区发展很快,它是充分利用稻田水体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和农民收入的种养结合项目。在稻田内养殖鱼、虾、鸭,能除掉害虫和杂草,可节省稻田除虫、除草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山地放养的地方土鸡以围林野养为主,以五谷杂食和田间地头草虫为食。
2.4农业生态防治
2.4.1阻隔法
根据有害生物的活动规律,设置适当的障碍物,防止有害生物为害或组织蔓延。如果园中采取果实套袋的方法,可防止实蝇等多种害虫为害;树干上涂胶,可防止下部害虫上树为害;树干刷白,既可防止冻害,减轻病害的发生,又能阻止天牛产卵。
2.4.2防虫网
在果园和菜园里覆盖防虫网,具有以下作用:①有效防止害虫为害果蔬作物;②缓解暴雨、冰雹对作物的冲击,减少作物机械损伤,降低作物病害的发生;③调节棚内气温和地温,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④降低作物生长期内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2.4.3间作套种
根据各地经验,棉田间种玉米可诱集虫卵减轻棉苗受害;棉花或油菜间种大蒜可驱避害虫减少虫卵;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大蒜间种白菜可明显减轻白菜软腐病;大豆或花生间种蓖麻可杀死害虫降低虫口;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日灼病和病毒病;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玉米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玉米和豌豆混种能做到双获丰收;胡麻与春小麦混作可明显减少棉铃虫发生;圆葱与胡萝卜间作套种可互驱害虫;十字花科蔬菜间种莴苣、番茄或薄荷可驱避菜粉蝶。
2.4.4土地休耕
土地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耕作导致种植作物的抗虫、抗病能力明显下降。如何从技术层面来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一是轮作。如水旱轮作可有效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二是适当休耕。如冬季稻田种植红花草,既可以养田,又可以肥田,提高水稻抗性。
2.4.5土地冬凌夏炕
如马铃薯疮痂病沙壤土,连作4年以上的地块发病尤为严重。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多数采取喷施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春雷霉素、可杀得(氢氧化铜)等药剂,这些药剂对病菌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从防治效果看并不理想。近几年,通过田间试验,采取在冬季深翻土地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5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推广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等防治农作物害虫。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2015年试验,1%印楝素WG 600g~700g/hm2防治一次,药后10d防治甘蓝斜纹夜蛾效果近90%;0.5%苦参碱AS 1 200ml/hm2防治一次,药后10d防治茶毛虫效果81.2%。
2.6适当的化学防治
2.6.1无人飞机防治
当某些流行性病害、迁飞性害虫暴发危害时,可选用低毒、低残留药剂进行飞机防治。“飞防”1d(按6h~8h计算)能喷洒农药20hm2~25 hm2,相当于20个~80个人工的工效。由于无人植保飞机飞行高度低,超低容量施药,可以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以上。施药时人、药分离,避免了施药人员中毒、中暑的危险。飞机喷药不会在田里留下辙印,也不会损坏农作物。
2.6.2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技术就是在认定田间病虫草害相关因子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获取农田小区病虫草害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即获取地块中每个小区(1m2~100m2)病虫草害发生的相关信息,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施药方案,准确地在每一个小区上喷洒农药。同时,农民在施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的使用量配药,严防“跑、冒、滴、漏”。
2.7诱杀害虫和人工驱虫
粘虫板利用害虫趋性原理,能有效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等害虫,操作方便,高效。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频振式杀虫。性诱剂则广泛应用于无公害蔬菜、茶园、果园中的害虫诱杀。美国最近在蔬菜上采取用吹风机驱虫的办法,防虫效果良好。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治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现代生态防治技术,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和避免环境污染,有利于确保农产品绿色、无公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对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农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农药“零增长”目标,减少农产品化学农药残留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S476
B
1005-6114(2016)03-001-003
2016-03-20
刘元明(1963-),男,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