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典诗词教学探索

2016-03-08 14:18徐利华马兴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声律格律作品选

徐利华,马兴祥

(1.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2.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大学古典诗词教学探索

徐利华1,2,马兴祥1

(1.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2.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目的是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对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的讲授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必须重视诗词格律的教学,鼓励学生学习诗词吟唱并积极参与古典诗词的创作。

古典诗词;古代汉语;音韵学;格律;吟唱;感发

古典诗词的教学,不但是中文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传承中国文化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从目前的大学教育来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试就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薄之见,以求抛砖引玉,为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略效绵力。

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很多大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导致以简单记诵为目的,忽略了诗词的真精神。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只是为了写作时引经据典,或者在交谈时展现学识。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诗词,只是为了应付硕士入学考试,从而提高考研率。背诵作品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不能被作品打动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哪怕能够背诵再多的作品,恐怕也无法由背诵者而转变成爱好者,更遑论从作品中去吸收精神的力量。量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导致质的变化,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并不限于简单的记诵,包含着涵咏玩味的意思。笔者遇到很多学生,他们能够背诵大量古典诗词,但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些作品,对古典文学也毫无兴趣。单纯的背诵作品,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并不大。

正因为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倾向,很多老师在选择作品上出现偏差。在大学课堂上,老师选讲的古典诗词,大多是各种选本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作品。然而,广为传播的作品并不一定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各种诗词选本的质量良莠不齐,单纯依靠选本去选择作品,只会陷于重复或是偏见之中。作为一名担任古典诗词教学任务的老师,缺乏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博观通识,不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鉴赏能力,是很难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挑选出真正好作品的。

还有一部分大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将作品孤立起来,断章取义,从而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很多老师除了对自己研究的作家比较熟悉,对大多数的作家都不曾认真去读他们的年谱、全集和历代的注本。他们常常以课时有限为由,忽略对作家生平资料和思想心态的讲解。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对一些作品的解释存在偏差,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在诗词教学中屡见不鲜。

目前,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对诗词格律的忽视。很多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并不了解诗词格律,甚至分不清古诗和律诗的区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编写的缺失,大多古代作品选没有涉及作品的声律特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先生选编的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从“解

题”到“注释”均未涉及作品声律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大学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选来看,标明作品体裁和声律特点的教材笔者尚未看到。各种文学史中在分析作品时,也鲜有提到声律特点的。

二是教学的忽视。声律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缺失的一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很少有老师讲授与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在一般的大学中,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多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不懂声律,而古代汉语、音韵学等课程的开设也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教学很好地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音韵学的知识应用到古代诗词的阅读中来。

三是诗歌刊物和媒体的误导。大量诗歌刊物将只有简单押韵、不讲格律的作品标注为“律诗”。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介绍一些诗歌作品时,以字幕在显眼的位置标明为“律诗”,事实上那些诗歌是不符合律诗的格律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误导人们对“律诗”的认识,不利于古典诗词的传承。

正因为对声律知识的忽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将古典诗词当作纯文本来阅读。而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字和声音的结合体,单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无法真正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针对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关于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既不是要培养诗词创作者,也不是要培养诗词的研究者。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要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诗歌不只是那长长短短的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当你有了读诗心情,当你学会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你会发现,即使最平凡琐屑的细节,也处处洋溢着惊心动魄的诗意之美。比如吃饭,原来不只是果腹充饥,还可以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可以是“晴窗雪沫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比如恋爱,原来不只是耳鬓厮磨,还可以是“朱灯灭,朱颜寻”,可以是“梅如雪,雪如人”。给学生讲诗歌,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记住某几个作家,读懂某几部作品,而是要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情,让他们在某一刻能用诗性的目光注视生活。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必成为诗人,但至少可以保留诗心。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1]如何去延续这条感发的生命之长流,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

选择第一流的作品来进行讲授,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是老师要努力培养自己艺术的审美眼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教材编选的不断改进。真正的好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如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等都是应该考量的标准。但是,最好的诗词是从诗人心灵中流淌而出的文字,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这些既定的标准去考量。比如杜诗,早期的作品选倾向于“三吏”“三别”这样带有人民性的作品,而现在的作品选开始更多地选取杜甫到夔州之后作品,如《秋兴八首》《登高》等,这些作品无疑代表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但除了这两类作品之外,像《赠卫八处士》《又呈吴郎》这些作品没有太多技巧,却能直指人心,题材没有那么高大上,却在平凡琐细中更能见出真实和深刻,不失为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正因为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也可能会经历的事情,它们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期待一套更柔软也更温暖的文学史和作品选。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有限的课时中,不是要尽可能介绍更多的作家作品,而是要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讲深讲透,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要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家。对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的讲授,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钱穆先生曾经提到学习杜诗的方法:“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

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2]这样的学诗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老师在讲解某首作品时,必须预先通读这个作家所有的生平资料和作品。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注重作者背景资料的介绍,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使诗歌的讲解充满生活的质感,让那些千年之前留下的文字变得生动和鲜活。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诗词格律的教学。一些诗歌是和音乐紧密相连的,如汉乐府中有一首小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3]单从文字来看,这首诗写得重复而拖沓,但当我们把它和音乐联系起来,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首诗来自汉代乐府,是采用唱和曲的形式来演唱的。前面三句由一人领唱,而后面四句由众人相和。我们可以想见这样情形:在江南水乡的烟波浩渺、莲叶田田之间,采莲女们一唱三和,余音袅袅。将文字和音乐结合,立刻使这首小诗变得鲜活而生动。唐宋之后的律诗虽然很多不再用来演唱,但是也可以通过平仄的安排、韵脚的处理,使得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既能深化情感的表达,又能在吟诵之时更为美听。如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4]此诗多用双声、叠韵词,如“清秋”“永夜”“荏苒”都是双声,“独宿”“萧条”“伶俜”“栖息”都是叠韵,给人音节谐婉之感。特别是末句连用五个“i”韵字,且“息”“一”都为入声字,传达出压抑的心绪,妙不可言。结合声律来进行讲解,无疑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给学生讲授古典诗词格律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学习诗词的吟唱。叶嘉莹先生说:“就重认中国旧诗之传统而言,则熟读吟诵实在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旧诗所使用的原是与日常生活口语迥异而全以音律性为主的一种特殊语言,本来凡属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常要有讲说和聆听的练习,而学习一种富于音律性的诗的语言,就更需要在熟读吟诵间对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因此我们唯有透过熟读吟诵的练习,而学习一种富于音律性的诗的语言,就更需要在熟读吟诵间对其音律有特殊的掌握能力。”[5]叶先生的这段话,可谓行家的会心之语。在注重诗词吟唱的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尝试去创作古典诗词,将诗词阅读和创作相结合。写诗是为了读诗,只有通过创作,才能真正掌握古典诗词的格律,也才能在阅读中更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作者的用心。

[1][5]叶嘉莹.进入古典诗词之世界的两支门匙[A].我的诗词道路[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9,175.

[2]钱穆.谈诗[A].钱宾四先生全集·中国文学论丛[C].中国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136-137.

[3]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9:384.

[4]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40.

责任编辑、校对:艾岚

Explor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Xu Lihua1,2,Ma Xingxiang1
(1.School of Humanities,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2.School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The purpos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in university is to inherit the humanistic spirit,and develop the strength in the poem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way of appreciating these works instead of telling students what these works tell.And the poets'life experience and mentality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Metrical pattern should also be given emphasis in and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oetry chanting and creating.

classical poetry,ancient Chinese,phonology,metrical pattern,chant,inspiration

G622

A

1673-1573(2016)02-0123-03

2015-03-18

徐利华(1976-),女,湖南衡阳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马兴祥(1974-),男,山东泰安人,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儒家文化与文学、中国文学思想史。

猜你喜欢
声律格律作品选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张欣欣作品选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声律启蒙
卿可均作品选
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