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林香
(山东省临沭县农业局 276700)
临沭县小麦主要病害的危害与防治技术
闫林香
(山东省临沭县农业局276700)
根据多年的田间调查,临沭县小麦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纹枯病、黄花叶病、赤霉病、锈病、线虫病。下面将这几种病害在我县的危害症状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1为害症状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冬季温暖、雨雪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原菌越冬;春季降雨较多,阴天多,病害发生较重;偏施氮肥,发病重;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种植过密的田块发病严重。
1.2防治方法
减少播种量,防止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播种期,选用下列药剂拌种减少麦田病源基数: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3%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戊唑醇拌种剂拌种。
小麦苗期,白粉病发病前期和发病初期用50%硫磺悬浮剂或40%硫磺·甲基硫菌灵悬浮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等药剂喷雾防治。
小麦孕穗末期至抽穗期,白粉病发生较重时,用32%烯唑醇·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硫磺·三唑酮悬浮剂、20%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及时喷药防治。
小麦扬花期,白粉病发生较普遍时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5%咪鲜胺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等药剂及时喷雾防治。
小麦灌浆期,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用12%腈菌·酮乳油、15烯唑·三唑酮乳油、15%井冈霉素·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防治。
2.1为害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死苗、花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在冬前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2月下旬~4月上旬随着气温回升,病株率明显增加,但病情不严重,多为1级~2级;在4月上中旬~5月上旬,随着植株拔节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病菌向上发展,严重度增加,是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茎秆变硬,气温升高,阻止了病菌继续扩展,病情基本稳定。
小麦连作年限长的地块发病重;冬前气温高,播种早,发病重;播种密度高,发病重;氮肥用量高,发病重;高产田纹枯病高于一般田块。
2.2防治方法
选种抗病品种;提高整地质量,做到沟渠配套、排灌畅通,降低田间湿度;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合理掌握播种量,控制田间密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磷钾肥;提倡早春中耕,促进麦苗健壮。
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1.5%三唑醇悬浮剂、16%多·克、1亿活孢子/g木霉菌水分散剂、36%多菌灵·福美双·三唑醇悬浮剂等药剂拌种。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根据病情及时进行喷雾防治,以分蘖末期施药效果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防治效果最差。
在小麦分蘖末期纹枯病零星发生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水剂等药剂及时喷药防治。
小麦孕穗期,纹枯病发生较普遍时,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及时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等药剂喷雾防治。
3.1为害症状
植株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病株在小麦4叶~6叶后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株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植株明显矮化。
3.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发病初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磷肥,促进植株生长,减轻为害和损失。
4.1为害症状
从幼苗到抽穗期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迟熟、不耐肥水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4.2防治方法
防治赤霉病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施药剂防治相结合。播种时要精选种子,播种量不宜过大,合理施肥。
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3%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
小麦扬花初期,田间有零星发病是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间隔7d~10d再喷1次。可用:25%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悬浮剂等药剂交替施用。
5.1为害症状
分叶锈、条锈和杆锈。叶锈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在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和芒上也有发生。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5.2防治方法
精耕细作,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发生锈病的地块,避免过早播种;合理密植,适量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
药剂拌种是控制病源的重要手段。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三唑醇干拌剂、24%三唑醇·福美双悬浮剂等药剂拌种。
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进行防治,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防治。
孕穗前后发生中心病团,且发病较多时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戊唑醇水乳剂、25%小麦扬花期前后,田间发病比较严重时,可用25%丙环唑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己唑醇悬浮剂、12.5%粉唑醇悬浮剂等药剂喷雾防治。
腈菌唑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防治。
6.1为害症状
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粒状胞囊。砂质土壤、缺肥地块、灌溉条件差的地块受害重。
6.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氮肥和磷肥;加强灌溉,防止干旱;施用土壤添加剂,控制根际微生态环境,使其不利于线虫生长和寄生。
在整地时施用下列药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3%克百威颗粒剂、10%克线磷颗粒剂等药剂处理土壤。
S435.12
B
1005-6114(2016)04-044-003
2016-03-20
闫林香(1972-),女,农艺师,从事植保、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