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珍 郭子平 罗汉钢 邱先斌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2.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植物保护站 432200)
大棚草莓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周国珍1郭子平1罗汉钢1邱先斌2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2.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植物保护站 432200)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近年来,草莓大棚栽培发展迅速,至目前,湖北省栽培面积约1.07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10%左右。由于大棚栽培,草莓在一个密闭的环境生长,温度变幅大,湿度大,不利于草莓自花授粉,为了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必须采用蜜蜂辅助授粉。草莓蜜蜂授粉试验示范证明,蜜蜂授粉与自然授粉、化学授粉相比,不仅可以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和提升品质,对促进农民增收,降低农药残留量,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优质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大棚草莓病害较重,但蜜蜂对许多化学杀菌剂高度敏感。蜜蜂授粉与病虫防治成为生产中的一对矛盾。对大棚草莓蜜蜂授粉技术与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优化集成应用,将对大棚草莓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1 草莓促成栽培
指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采用用不同形式的设施和设备,人工创造适合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花芽分化,防止休眠的技术,使草莓在冬季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使草莓提早到11月下旬上市的一种栽培方法。大棚草莓栽培是促成栽培之一。
1.2 草莓栽培中最重要的几个时期
1.2.1 匍匐茎抽生期(4月~6月)
早发、多发子苗的关键时期。
1.2.2 控苗壮苗期(7月~8月)
控苗、壮苗,促进花芽分化。
1.2.3 定植缓苗期(8月下旬~9月下旬)
促顶花芽分化完成。
1.2.4 花蕾初期(10月上旬~10月下旬)
促腋花芽分化完成。
1.2.5 覆膜保温(10月下旬)
促现蕾开花,促花器发育。
1.2.6 结果收获(11月中旬~翌年5月)
结果采摘。
第5时期和第6时期的前阶段,是草莓在大棚内的时期,也是草莓需要蜜蜂协作授粉的时期。
1.3 栽培主要技术要点
1.3.1 品种选择
宜选用丰产性强、抗逆性强、品质好、早熟、适应性强的品种。
1.3.2 茬口安排
前茬禁止种番茄、辣椒、马铃薯、烟草等茄科类作物,可种豆类、瓜类、小麦、水稻等,水旱轮作更佳。
1.3.3 适时定植
采用假植苗,当顶花芽分化的植株达80%进行定植,武汉地区通常是在9月上中旬,定植过早,会推迟花芽分化,从而影响前期产量;定植过晚,会影响腋花芽的分化,出现采收期间隔时间
长,从而影响整体产量。采用非假植苗,一般是在8月下旬~9月初定植,由于正在缓苗的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氮素营养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有利于花芽分化。
1.3.4 适时扣棚
扣棚是在外界最低气温降到8℃~10℃时进行(武汉:白露—霜降期间),保温过早,棚内温度高,植株徒长,不利于草莓的腋花芽分化;保温过晚,植株进入休眠,不能正常生长结果,从而影响植株的产量。扣棚前一定做好防病防虫的工作。
1.3.5 水分管理
种苗定植后必须浇足定根水,在定植后3d内早、晚必须浇足2遍水,7d内视天气浇水,如遇干旱,应增加浇水次数。种苗成活后至8月份前,无降雨时每周应浇2次水,每次水必须浇透。在高温季节,应避免白天浇水,以防水气伤苗,可在傍晚(17∶00时以后)气温下降时浇水。有条件时,可采用喷灌浇水,即可补水又达到给种苗降温的目的。雨后应及时排除滞水。
2.1 蜜蜂品种
意大利蜂、中华蜜蜂等。
2.2 蜂需求量
1 箱/667m2,蜂群群势4足脾蜂(有蜂王)以上。1脾蜂大约有蜜蜂2 000只,保证每株草莓有一只蜜蜂为其授粉。
2.3 入场时间
草莓开花前一周左右的早晨或黄昏进入草莓大棚中心。使之能适应新的环境,等草莓开花时,蜂群能处于积极授粉的状态。
2.4 蜂群摆放
放置于大棚中间,放在用砖头或木头搭起高度30cm左右的台子上。巢门朝南或东南方,便于蜜蜂定向,蜂箱放置后不随便挪动巢口方向及位置,以免蜜蜂迷巢导致死亡。
2.5 蜂群管理
蜂箱入棚静置1h以上,方可打开蜂箱巢门。
在入棚后至初花期,每天用浸泡过草莓花瓣的糖浆和用蜜蜂和成团的花粉喂食蜂群,一是保证蜜蜂的食物供给;二是增强蜜蜂对草莓花采集的专一性;三是保证蜜蜂的正常繁殖,不断有新蜂补充到授粉蜂内。草莓开花数量逐渐增多,适当减少糖水或糖浆饲养,避免出现蜜蜂不传粉的现象。
2.6 提供清洁水源
草莓授粉期间,保证蜂群具有干净充足的水源。
2.7 保温管理
冬春季节,夜晚温度较低,晚上应在蜂箱周围加盖草帘等保温物,给蜂箱保温,维持箱内温度相对稳定。遇连续极端低温天气,应将蜂箱移到室内保温,以免冻死。
2.8 通风换气
棚室通风时,蜂箱附近给予通风,保证棚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蜂群授粉和正常繁殖。
在蜜蜂授粉示范区,推广保护蜜蜂的绿色防控措施,重点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措施,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保护蜜蜂种群。
3.1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害
主要有:炭疽病、芽枯病、枯萎病、白粉病、灰霉病、褐斑病等。
3.1.1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
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和大棚定植初期。常为害匍匐茎、叶片等部位,匍匐茎比叶片受害重,有时浆果也可以染病。严重的全株枯死。
3.1.2 芽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
又称草莓立枯病,覆膜后的前期和移栽成活后容易发生。主要侵染幼芽、花蕾及新生幼叶,引起苗期立枯,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果烂。感病后的芽及幼叶逐渐枯萎,开始只是青枯,后慢慢呈现黑褐色。托叶、叶柄基部染病后变黑褐色,甚至枯死。
主要为害叶片、花朵和果实。叶片刚染病时,叶片背面出现大小不均等、颜色暗淡的污斑,随后病斑上着生白色粉状物,病斑慢慢变成红褐色,并扩散至全叶,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缘萎缩、焦枯;果实受到浸染,表面上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停止膨大,失去光泽,并丧失商品价值。
3.1.4 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on)
草莓灰霉病大多危害花器和果实,叶片、果柄也可以受害。叶片初期感染灰霉病,在叶缘呈V字型小病斑,后期病斑扩大。果实受侵染时,病部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呈水浸状,逐渐向周围迅速扩大,成为灰褐色的大病斑,空气潮湿时病部变软腐烂,干燥时果实干枯,表面着生灰褐色粉状霉。
3.1.5 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
发病初期,叶柄出现黑褐色长条状病斑,叶缘变为黄褐色,叶片下垂。心叶黄花,卷缩畸形。植株生长矮小,最后呈枯萎状死亡。同时根系减少,细根变黑腐败。受害轻的病株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发育,品质差。
3.1.6 根腐病
俗称“死秧”,春、秋两季,土壤湿润,病原真菌从根的顶端侵入后,向里扩展,使根横切面的中心变成红褐色,严重时根呈黑褐腐烂状,这是根腐病最明显的特征。根系短少,颜色暗,老根死亡,新根生长不良,草莓植株地上部分弱小,先由根基部叶的边缘变为红褐色,然后逐渐向上蔓延,整株枯萎死亡。
3.1.7 蚜虫
为害草莓的蚜虫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又名桃赤蚜,属同翅目昆虫。为害状:蚜虫以初夏和秋初密度最大。多在幼叶叶柄、叶的背面活动吸食汁液。蚜虫危害可使叶片卷缩,扭曲变形。蚜虫是病毒的传播者,其传毒所造成的危害损失远大于其本身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应加强对蚜虫的防控。
3.1.8 螨类
为害草莓的螨类主要有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截形叶螨。三种螨均属蜱螨目,叶螨科,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螨。是湖北草莓苗期的重要害虫,扣棚后发生受到抑制,大棚内发生较轻。
为害特点:红蜘蛛的幼螨和成螨在草莓叶的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局部形成灰白色小点,随后逐步扩展,形成斑驳状花纹,危害严重时,叶片变成锈色干枯,似火烧状,植株生长受抑制,造成严重减产。
3.2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3.2.1 大棚草莓定植前的预防措施
a)换地轮作∶前茬应为瓜类、豆类、水稻等为宜。连续种2年~3年的地块,应改种几年其它作物,再种草莓,可以避免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累积、土传病害的传播等。
b)土壤消毒。精细整地,浇水保持土壤湿度,每亩用98%棉隆微粒剂15kg~25kg,进行撒施,旋耕机旋耕均匀,盖膜密封20d以上,揭开膜敞气15d后起垄待种。
c)草莓苗浸根处理。定植时,使用寡雄腐霉2 000倍液浸根,或者使用适苗安草莓专用浸根组合,浸根5min~10min,不要淹没心叶。
d)开花前病害预防。定植后35d内,喷药预防3次。推荐药剂:80%波尔多液、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丙森锌等。最后一次必须加防治白粉病的醚菌酯、乙嘧酚等药剂。
3.2.2 草莓盖棚后病虫害防治措施
草莓盖棚后以防控病害为主,主要有炭疽病、芽枯病、灰霉病、根腐病、白粉病等。
a)熏蒸防治:定期对棚室进行硫磺熏蒸,熏蒸时应将蜂箱搬出棚外,待放风1d~3d后再将蜂箱搬入棚室内;
b)生物防治: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属广谱性生物杀菌剂,以菌治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灰霉病、芽枯病、炭疽病等。2小包对水15L喷雾。
c)化学防治:防治芽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噻呋酰胺等。防治灰霉病用常用药剂有木霉菌、多抗霉素,嘧霉胺等。
d)虫害防治:蚜虫、红蜘蛛可用蚜螨净、阿维菌素等农药喷雾挑治。
3.2.3 注意事项
a)草莓花果期尽量不要使用化学农药。
b)大棚草莓对药剂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使用。
c)注意轮换交替用药。
S471
B
1005-6114(2016)06-010-004
2016-09-25
周国珍(1963-),女,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