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平 周国珍 王利兵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
湖北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与对策
郭子平 周国珍 王利兵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
从湖北省茶叶产业现状入手,阐述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在湖北茶叶产业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总结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应用的经验,提出了大规模绿色防控推广对策,为更好地推动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
湖北是茶叶生产大省,201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2.41万hm2,产量28.08万t,产值131.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均在10%以上。但我省茶叶出口仅占全国比重仅为3%左右。主要是部分茶叶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成为阻碍湖北茶叶对外输出的“绿色壁垒”,直接影响全省茶产业健康发展和80万茶农的经济收入,加快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我省茶叶产品质量迫在眉睫。近几年,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加大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引进与试验力度,加快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对宜昌、黄冈、宜昌、咸宁等茶叶主产区进行了调研,总体而言,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1 举办绿色防控示范样板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自2007年以来,年年制订茶叶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设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分别在英山县、五峰县、竹山县、竹溪县、赤壁市、咸安区等地设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全省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1.2 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
近几年,在大力推广无性系搞病虫茶树品种、茶园适时翻耕、茶树合理修剪、改善生态环境等健身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我省引进并示范了以物理诱杀、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新技术,根据各茶区病虫害发生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多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1.2.1 推广多种诱杀技术
根据目标茶园病虫发生特点,合理推广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三诱”技术。
即空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或频振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及地下害虫等。田间插摆粘虫板,主要诱杀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蚜虫等害虫。田间摆放性诱剂主要有茶尺蠖性诱剂、小绿叶蝉性诱剂两种。
根据茶园害虫的趋光趋波特性,将杀虫灯安装在茶园中,水淹式安装高度为1.5m~2m,接虫盆略高于茶树,撞击式安装高度为2.5m左右,接虫口距离地面1.2m~1.3m,灯距70m~90m,每盏灯平地控制面积为2hm2,山坡地控制1.7hm2左
右,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10月夜晚开灯杀虫,白天收集虫袋或清除诱虫灯下的死虫,换上清水[1]。
英山县在茶叶主产区温泉镇、杨柳镇、红山镇、金铺镇,创办以灯光诱杀技术为主的茶叶病虫绿色防控高标准示范园2个~4个,核心示范面积,15hm2~747hm2,辐射带动面积1 333hm2~3733hm2,核心示范区全覆盖使用灯光诱杀技术,截至2013年,全县茶园累计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190盏,频振杀虫灯285盏,防控面积达5000hm2以上[1]。2009年以来,色板累计应用3413.33hm2,性引诱剂累计应用933.34hm2。
赤壁市建成的“万亩茶园”绿色防控基地,通过以绿色生物源农药防治为基础,集成使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黑光灯、“生物导弹”、黄板、性诱剂杀虫平台等技术,建立全程防控核心示范区333.33hm2,辐射带动3333.33hm2,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全程防控的茶叶品质连续3年检测结果均达到欧盟出口标准。
五峰县2007年~2014年共创建核心示范区20个,核心示范面积达到2000hm2,辐射面积0.8万hm2,年均挽回茶叶损失180万元以上,农药用药次数减少2次~3次,茶叶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探索出政府部门+茶叶企业+农户为主线的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推广模式;重点推广了农业防治技术、黄板诱杀技术、杀虫灯诱杀技术、科学合理用药技术等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2]。
兴山县2013年~2014年,以茶叶大村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建立示范片!以达到辐射带动作用,2年累计绿色防控的面积达到413.33hm2,与马粮坪茶厂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片33.33hm2,2015年开始实施茶叶绿色防控整村逐步推进计划,绿色防控面积达467.21hm2,且实现了马粮坪村306.67hm2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3]。
1.2.2 推广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
茶叶主产区主要引进试验示范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茶核·苏云菌、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苦参碱、烟碱等生物农药,以及新型植物免疫诱剂海岛素等。
英山县试验表明,海岛素能增强茶树抗病和抗逆作用,亩用海岛素45mL可提高茶叶产量1.5%~2.1%。赤壁市天易植保专业合作社近几年试验在茶园投放毒蜂杀虫卡(俗称“生物导弹”)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取得明显效果。带毒赤眼蜂具有靠寄生来杀灭害虫卵和使幼虫染病而死的双重效果。据了解,应用这种技术虫口减退率可达70%,有较大的推广潜力。湖北川玉茶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茶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查正清”,防治茶园虫害防效率达85%以上,已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
1.3 组装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在全省各茶区发生较为普遍的害虫有9种: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茶尺蠖(Ectropisobliqua Prout)、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a strand)、椰园蚧(Temnaspid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茶橙瘿螨(Acaphyllatheae Watt)、茶叶瘿螨(Calacarus carinatus Green)、碧蛾蜡蝉(Geisha distinctissima Walker)、独角蜡蝉(Gargara sp);病害有3种:茶饼病(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茶枝梢黑点病(Cenangium SP)、茶炭疽病(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目前全省大多数茶区成灾的害虫种类有灰茶尺蠖、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叶瘿螨、茶橙瘿螨等[4]。
根据各茶区的气候条件,茶叶病虫发生表现出两种特点。一是:虫害轻,病害重。主要病虫有茶饼病,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个别年份局部发生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在这类地区只有1个高峰。主要发生区域在鄂西南山地茶区和鄂西北低、中山茶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高耸,山岭密布,得天独厚的高山云雾天气,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二是:病虫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造成为害的种类略多。主要病虫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尺蠖、茶炭疽病、茶枝梢黑
点病。茶小绿叶蝉在这类地区有2个高峰,第1高峰在5月~7月,第2高峰在9月~10月。
根据茶叶病虫发生特点,结合多年来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的成果,组建了2种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一是病害重于虫害茶区绿色防控模式。主要技术有:灯光诱杀地下害虫、茶尺蠖和茶毛虫成虫,茶小绿叶蝉等,色板诱杀黑刺粉虱第1代成虫,生物农药苦参碱等防治茶小绿叶蝉,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防治以茶饼病为主的病害。二是虫害重于病害茶区绿色防控模式。主要技术有:灯光诱杀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茶小绿叶蝉、地下害虫等,色板诱杀黑刺粉虱第1代成虫、茶小绿叶蝉,性诱剂诱杀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生物农药苦参碱、核多角体病毒制剂、Bt制剂等防治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适合茶园用的杀螨剂防治茶橙瘿螨等。
1.4 建立防控服务专业组织
随着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工作在各地深入开展,绿色防控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全程承包防治服务、半承包防治服务和代治服务等模式。全程承包防治服务是指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病虫防治所有工作,包括病虫调查、购置防控所需的材料和施药等,农户只负责按防治面积提供防治费用的服务方式;半承包防治服务是指专业化服务组织按照农户要求,负责购置农户要求的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工具和药剂,开展防治服务;代治服务是指农户负防治所需的一切准备工作,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田间施药的防治服务。目前,全程承包防治是提高病虫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的有效方式,是统防统治发展方向。如赤壁天易植保合作社属于这种模式。
英山县在茶园病虫害发生前期推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当后期病虫害仍然无法控制时,根据田间调查情况,由县植保站制定技术方案,各茶叶合作社实行承包防治,对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褐色叶斑病等茶园主要病虫害实施生物防治,防效达到80%以上,茶园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年终按实际用药量和喷施次数与社员据实结算。2015年667m2摊算防治费用91.80元。
1.5 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益
1.5.1 防虫效果好
多年实践证明,绿色防控措施成效明显。据英山植保站调查,虫量高峰期一片色板平均每天可诱杀黑刺粉虱486头,诱杀茶小绿叶蝉成虫16.3头,信息素色板可诱杀茶小绿叶蝉25.5头,太阳能杀虫灯每台平均每晚可诱杀成虫1679头。绿色防控示范区内的害虫发生明显低于非示范区,其中茶尺蠖、茶毛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防治效果在93.4%以上,比非示范区高12.3个百分点;黑刺粉虱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防治效果在87.4%以上,比非示范区高8.3个百分点;茶小绿叶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防治效果在76%以上,比非示范区高5.6个百分点。
五峰县2007年在示范基地设立了3大示范区,即综合防治区、常规防治区、不防治区。从5月~9月对茶叶病虫害进行试验及调查,不防治区每m2茶小绿叶蝉10头,茶尺蠖5头,茶毛虫50头;常规防治区每m2茶小绿叶蝉5头,茶尺蠖3头,茶毛虫35头;综合防治区每m2茶小绿叶蝉0头,茶尺蠖1头,茶毛虫5头。试验证明,黄板、杀虫灯、生物农药的配合运用,使茶叶产区的病虫基数大大降低[5]。通过改进用药方法,每年茶园用药次数减少1次~2次,农药防治成本下降15%以上。同时,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天敌数量明显增加。病虫数量的减少,茶叶产量提高了5%以上,茶叶品质明显提高,茶叶产品经抽查送检,均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
1.5.2 经济效益好
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平均只用3次药,比非示范区减少用药3次~4次,辐射区也少用药2-3次。示范区减少了农药及人工成本,增加了茶叶产量和品质,茶叶价格也高于非示范区,平均每667m2茶园增收360元~500元。据英山植保站调
查,平均每667m2节省农药及人工投入12.00元,增产干茶2.3kg,茶产品价格上升4.95%,平均每667m2增收节支合计588.78元。
1.5.3 生态效益好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连续推广,大大降低了茶产品农药残留,示范区茶叶经检测农残合格率达100%,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如:赤壁市天易植保专业合作社承包200hm2茶园,全程实施绿色防控,不施化学农药,连续三年茶叶的农药残留都达到了欧盟标准。
1.6 绿色防控面积逐年扩大
在各方面支持和农业植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绿色防控示范推广面积逐年上升。2015年全省建立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超过40个,是2006年示范区数量的近20倍;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7.13万hm2,占病虫害防治总面积的20.7%。同时,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力促进了“三品一标”基地健康发展。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产品占比快速上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如宜都市共有茶叶有机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3个,“三品”认证200hm2,全年出口绿茶1.45万t,宜红工夫茶8 000t。
虽然病虫害绿色防控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地涌现出一批成功范例,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总体看仍以试验示范、点片实施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
2.1 生产经营规模小,大面积推广应用缺乏基础
规模化实施、大面积应用是灯诱、色诱、性诱、食诱等“四诱”杀虫,以及天敌释放等绿色防控措施实施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管理不统一、接受能力差异大,客观上制约了这些绿色防控措施的推广应用。调研表明,种植大户、合作社、生产基地等规模化种植主体对病虫绿色防控措施接受程度较高,而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者接受程度较低,意愿不强,更难以实行统防统治措施。如赤壁市益阳桥分厂、羊楼洞沙子岭分厂和羊楼洞十二年分厂等茶场,都能按照农业植保部门制定的全程绿色防控方案,开展病虫防治。但分散经营的农户对绿色防控缺乏了解,见到虫子就质疑绿色防控效果,"见虫打药"仍是通行做法,特别是害虫大发生时,有的农户为追求快速杀灭害虫购买施用禁止在茶叶上施用的高毒农药。因此,只有采取有效形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绿色防控才能生根落地,才有可能大面积实施。
2.2 优质难优价,技术应用缺乏动力
调研过程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植保技术人员、生产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普遍认为,茶叶收购过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对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行为没有有效监督,收购企业收购茶叶对农药残留不检测或把关不来,致使农业生产者自觉选用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绿色防控措施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咸宁市植保站胡宇舟认为,“消费者对绿色防控信任度不高,消费需求不旺,不能实现优质优价,绿色防控经济效益难以体现,是推广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提高绿色防控农产品社会认知度,创响绿色防控产品品牌,推进产销有机衔接,健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才能激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生产者自觉采用,促进绿色防控事业健康发展。
2.3 实用技术少,推广应用缺乏支撑
绿色防控技术及其物化产品投入成本高、品种种类少、轻简化程度低、可操作性差、防控效果不稳定,是制约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又一重要因素。调研发现,目前各地采用较多的是灯光、黄板、性诱剂诱杀、喷施生物农药等单项技术的简单组合,配套成系统的技术模式少,防控病虫的种类有限、效果一般。赤壁市天易植保专业合作社认为,“性诱、灯诱、释放天敌及喷施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相比化学防治成本高、见效慢、不易操作,农户不愿采用”;英山县植保站深刻体会到:“绿色防控试验做了很多,但效果不稳定,
从北京等地引进天敌昆虫,可能由于地区适应性问题,效果也不理想,要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必须要改变目前试验示范多种措施堆砌、叠加使用状况,需集成经济、实用涵盖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的防控技术模式”。
2.4 政策扶持弱,推广应用缺乏保障
相对于传统化学防治而言,绿色防控投入成本高、技术难掌握,生产者自觉采用意愿低,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扶持,统一组织、规模化实施。目前,虽然各地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补助项目等挤出一定量的经费,用于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和推广,但资金量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推进工作的实际需要。“现在购买种子、农机,甚至购家电国家都有个补贴,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国家更要进行补贴”,这是在调研过程中农民群众、基层干部的普遍诉求。大家认为,“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没有补贴、没有组织,让农民购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绿色防控物化产品很不现实。同样,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防病治虫服务虽然带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只有实现盈利才能壮大、才能发展,没有补贴,也不可能主动投入资金,推广应用这些绿色防控措施”。因此,只有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机制,鼓励、引导生产者自觉采用,才能保障绿色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
2.5 出口限制多,降低农残缺乏研究
出口茶叶面临技术壁垒日益严重,欧盟与日本的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茶叶上只要使用了化学农药,就会造成农残超标,对茶叶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如何采用非化学防控,控制农残超标,目前,研究的比较少,办法不多。
3.1 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绿色决定生死”。各级政府要把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为茶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重点突破,抓好落实。农业行政部门要把茶叶规模化生产和绿色防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支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专项,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技术集成、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3.2 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现场会、田间培训等方式,加大绿色防控工作的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绿色防控的典型经验,让社会了解绿色防控的功能,让领导知道绿色防控的效果,让农民增强绿色防控的信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结合相关培训项目,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绿色防控技术的带头人。结合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展示区,不断扩大示范推广规模,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民广泛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3.3 推进技术研发,加快集成推广
集成经济、实用、简便、农民乐于接受的绿色防控技术,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缺乏、物化产品单一、集成应用程度低、防治效果不稳定、生产者难以接受等现状,一要加强联合攻关。组织农科教企协同攻关,以实用性、适应性、安全性和高效性为目标,研发一批、引进一批、提升一批适用于不同作物、不同病虫、不同区域的绿色防控实用技术及其物化产品,使绿色防控有技术支撑、有产品可用。二要加强组装集成。将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有机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生产者乐于接受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3.4 加快培育专业防治组织,全力推进茶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重点扶持和依托一批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服务组织,推进开展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近年来我省涌现的茶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有植保服务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资专卖经营主体等,要通过项目支持、培训提升、农企对接等方式,加强防治组织综合服务能力。赤壁天易植保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其不仅具有专业的防治团队,集成了农业、物理、生物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科学的防治对策及合理用药的规范,也有相应的防治设备,同时他们有详细的档案记录,实行可追溯和问责制,从而保障了茶叶的质量安全。
3.5 推广茶园用药专柜制度
茶叶主产区大力推广茶园用药专柜。对进入专柜的农药严格审核,完善并加强监督检查制度,全面禁止高毒农药在茶区销售和使用。茶叶收购企业要做好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对农药超标茶叶坚决拒绝收购,引导农民科学实施绿色防控。
[1]胡义元,段巧枝.英山县茶叶灯光诱杀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效果[J].湖北植保,2014,5:33-36.
[2]唐劲松.湖北五峰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5,11:93-95.
[3]周玉芹,彭大国.兴山县水月寺镇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效益[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63-165.
[4]谭荣荣,刘明炎,龚自明,等.湖北省茶区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规律[J].湖北植保,2013,6:48-52.
[5]向红艳.2007年五峰县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J].湖北植保,2008,4:59-60.
S435.711
B
1005-6114(2016)06-001-006
2016-07-25
郭子平(1965-),男,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