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亚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探析改琦题画词与画之关系
安亚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作为清代画词诗兼工的改琦,其诗词之才常常被其画工所掩,不为人所注目。然他的词却“清丽脱俗”摆脱了浙西词派的条框束缚,自由奔放,独树一帜,在艺术成就上远远高于诗。他的词中常常带有鲜明的画面即视感,同时,他的画中也带有“闲逸疏秀”的意境感。探讨他的词与画之关系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更深入地挖掘作者的内心,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
改琦;清空;醇雅;词;画
中国古代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或“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形诗”的说法,这就在文字和图画之间开拓了相互对照阐释的文化系统,二者的紧密联系在“文如其人”之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对还原作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词人改琦最初被大家熟知多是因他的画,尤以《红楼梦图咏》为最,它以细腻、疏淡的笔法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大观园中的形色人物,成为最贴近小说人物气质神韵的图集,后世画家对红楼人物的塑造均受此影响。此外,他还有众多仕女图、竹菊图等为世人所喜爱。宋人郑樵《通志》卷七十二《图谱略》中强调:“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中也说:“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1]由此可见图与书之间相互映照的重要性。改琦作为清代在词画上均有很高造诣的文人,对他的词画进行探究尤为必要。
改琦(1773-1828),字伯蕴,号香白、七芗、玉壶外史,回族。世居北京,其先本西域(新疆)人,祖为松江参将,遂为华亭人。工书法、擅画人物,尤长仕女,笔墨设色秀雅洁净,亦画花卉、兰竹、山水,兼能诗词,有《玉壶山房词选》等。改琦祖上几代都为清朝的武官,可到了改琦这一代,却因柔弱多病,专工诗词和书画。他的祖父改光宗是著名清朝将领,曾在雍正七年(1729)考取武举人,次年考取进士,委以侍卫官松江参将,母卒于任,遂葬于松江。后任寿春镇总兵,捕匪山中,以劳疾卒,遗疏请入华亭籍,诏许之,遂举家迁至松江。这时期的改家生活条件比较富足。其后,改琦的父亲改筠曾任松江海防提督衙门书办,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替《天方至圣实录》作序而涉入“海富润事件”,结果被下大狱,全家也被查抄。至此家庭败落,改琦又多疾且性情寡淡,于是后半生便过着穷困潦倒、漂泊不定的生活。改琦的身世际遇与他前代的曹雪芹颇为相似,且改琦出生时为《红楼梦》刊行的第十个年头,相同的命运遭遇也使改琦更能深刻地感知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意蕴,所以他的《红楼梦图咏》中人物的神韵最能接近原著本身,达成和谐的“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与情感意义。
自孔子提出“诗可以怨”,到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再到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词穷而后工”、李贽的“发愤之作论”等等,一脉相承的历代文论向我们诠释着作家在困顿的环境中更能创造出发人深省的作品,这与我们常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有异曲同工之妙。像曹雪芹、鲁迅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改琦就是在清苦居贫的条件下创作的,所以在他的画与词之中带有浓郁的悲凉气氛和强烈的思想感情。
改琦最初喜爱作诗,后来转向作词,他在词方面的成就要高于诗。《玉壶山房词一卷提要》中记载:“琦初嗜诗,后专力于词,……所作清丽雅正,有伦有脊……其令曲尤为清婉熨帖。高处直逼小山。琦善书画,而词亦称之,胜于汤贻汾矣。”[2]他后来喜好作词便与词与抒情的特点有关。改琦大半生都处于长期压抑和窘迫的环境中,他性格的内向决定了他不喜与人诉说心中的郁闷,“犹念我、飘零倦旅。痛人琴俱往,长歌当哭,此心良苦”,于是他情感的宣泄口就是通过一首首哀婉的词和一幅幅清幽的画来不断传递的。
改琦的词中有很多不协音律之作,大概是其性格使之然。读他的词如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也如在画中游,使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正如曹言纯所说:“七芗词,清空处如冰壶映雪,飞动处如野鹤依云,读之神爽。”[2]
(一)人物题画词
在改琦的词中,有很多人物题画词,如《虞美人·题莲巢抚琴仕女图》《忆萝月·题黄鹤山樵停琴图》《杏天花·题顾西梅花影吹笙图》《柳梢青·题童二树画梅》《明月引·题畹兰簪花图》,等等,这与古代文人喜为画卷题识有关。自元代以来,题画诗词风靡于文人阶层,至明清而不衰。改琦不仅对自己的仕女画作多有题咏,亦喜好为同时期画家的画作题词。他的题画词,常常将他对词、画两种艺术的感受融为一体,题词亦如作画,使得读者在品其词的过程中,亦有赏其画的感觉。他的《虞美人·题莲巢抚琴仕女图》:
湘弦谱出苍梧曲,云亸仙鬟绿。一声声写竹枝愁,嫋嫋西风飞响楚江秋。
冰绡雾縠凉于雪,手舞天边月。露香庭院碧氤氲,淡墨花枝替画藕丝裙。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指导下,为培养了解科学技术、能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相关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突出科学技术在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词是为清代潘恭寿所作的《抚琴仕女图》而题,潘恭寿,字慎夫,号莲巢,又号屋云、石林、龟潜居士,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乾隆六年(1741),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享年五十四岁。潘恭寿以画名世,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所不工。他的《抚琴仕女图》现已很难看到,我们只有通过改琦的这首词一窥全豹。
首先“湘弦”就是“湘瑟”,即化用“湘灵鼓瑟”的典故。出自屈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代李贤注:“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原是说让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弹奏瑟。后用作借喻美妙动人的艺术作品或高雅的艺术境界,多用以表现悲思,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苍梧”亦用典,梁代任昉《述异记》卷上:“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3]“苍梧曲”则诉说着美人谱出了凄婉的相思之曲。
“云亸仙鬟绿”化用杜甫《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公元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奔蜀,杜甫携家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诗人从对面着笔想象着在鄜州的妻子,月夜露冷想念着自己,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月夜思念家人的惆怅情怀。在这里,“云亸”描绘出仕女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于是便无心装扮,任头上的髻子散漫地垂着,虽然头发散乱却是“仙鬟绿”。一个“绿”字写出了鬓发的乌黑发亮,于是一幅仕女处于慵懒状态却难挡她的美丽光彩的图画出现在面前。
“一声声写竹枝愁”化用典故,舜葬于苍梧,“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斑斑然。”[3]这里仕女用一声声撞击心灵之痛的琴声来凄婉地传达着相思。本来应该是“琴瑟之好”,现在却只有琴声,不听瑟声,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呢?!“嫋嫋西风飞响楚江秋”化用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来表达仕女在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却迟迟不见他来。最后不免变成幽怨,怨忿心上人不来。“西风飞响楚江秋”一个“响”字透露着绝望之痛。“秋”字不仅代表着眼前景物的物是人非与萧条,更多的是内心的凄凉。“楚江秋”象征着思之长、思之阔,弥漫着整个画面。
“冰绡”是透明如冰的绡纱,“雾縠”指蔼蔼的薄雾,此处用丝织品和薄雾来衬托仕女的朦胧美,增添了神秘感。“凉于雪”用典,化用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4]庄子在这里描写藐姑射山女神肌肤若冰雪一样洁白,窈窕如处子一样美好。这里是用来歌颂仕女的美貌,恍若仙子。“手舞天边月”一个“舞”字写出仕女在琴上不断跳跃的手指,“天边月”来说明仕女琴声的美妙,温柔如月。“露香庭院碧氤氲”由视觉转向嗅觉继而又转向视觉,庭院里香气四溢。“碧”字眼前一亮,为画面增添了生机。“氤氲”古代哲学指阴阳二气交合变化的状态。这里指烟云、烟气弥漫的样子,凸显画面的朦胧美。“淡墨花枝”化用元代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这里是说那盛开的花枝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而成的。“淡墨花枝替画藕丝裙”再现仕女穿着淡雅,仿佛和旁边的花枝融为一体,形容仕女的美丽,同时也体现着仕女高洁的品格。
此词由曲到貌,由貌到景,最后人景合一,虚实有致,浑然天成。通读全词,仕女的一举一动跃然纸上。同时我们透过词也对清代仕女的装扮、服饰、生活等有了一番认识。清代仕女画受元、明文人画的影响,注重人物造型的姿态美,崇尚沉静纤弱的气质,注重在中和、平淡、静逸的氛围中烘托女性的美,淡化对女性美貌的直接描写,以保持所需要的心理距离,这种趋势和清代理学的精神是一致的。改琦的“词中画”代表着清中期的仕女画风。
(二)题美景词
在改琦的词中,除了仕女人物还有很多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等美景,如《清平乐·题南田山水》《买陂塘·题绣谷图》《生查子·湖上寻诗图师竹属题》《一萼红·题江香百花卷》等,其中《清平乐·题南田山水》:
凉堂图画紬开,愔愔幽绿生苔。相见白云溪上,东园月话归来。
这首词省净雅致,简单勾勒,一幅美丽的画卷又扑面而来。“墨漪明净,点出清秋景”,墨笔雅洁,比较抽象地点明时令秋季。“水上烟花吹不定,浮动一痕山影”,化抽象为具体,秋天树木凋落,万物呈现出萧条的景象。落木太多,造成秋风也吹不动水上的凋花与枯叶,只能看到孤孤单单一座山的影子倒影在湖中。下片“凉堂图画紬开”,在建于水畔的楼阁里,画册和图书缀集翻开着,深静清幽的环境中已生了绿苔,一个“绿”字为寂冷的地方添了一份暖意。词中“白云溪上”“东园”指的是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东园草衣、瓯香散人等。擅长山水,尤以写生花卉蜚声画坛,创造了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没骨花”一派,是“常州画派”的创始人。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前辈恽寿平的追思和怀念,由景转情,由景怀人,不觉让人伤感。
总之,改琦的词多用“松”“竹”“绿”“静”“幽”“清”等字眼,画面感极强,读一首词便是绘一幅图,无论人物、美景,都给人情深意重的感觉。改琦的词弥补了浙西词派为追求“清空、醇雅”而忽视真情流露的缺点,他的词更多表现了经历人世变化后的深沉厚重的感慨,别有一番情致。郭则法在《清词玉屑》卷二中说:“改七芗以绘事名,尤工仕女,而词名几掩。所作词如《菩萨蛮》《喝火令》……,亦宛然工笔仕女也。尤西堂谓芝麓词如花间美人,吾于玉壶亦云。”[2]此则肯定改琦的词“词中有画”的特点。同时,沈轶刘也曾评改琦的词:“松江改琦,沆瀣中期,无与抗手。”其《摸鱼儿》《百字令》等绝似厉鹗,《生查子·湖上寻诗》云“何处觅鞋痕,九里松花雨”[2],且超鹗而上。然词为画掩,不为人注目。“幸与不幸间,正难索解”,由此可见改词所取得的成就。
乾隆、嘉庆之际,社会腐败,世风日下,许多文人悲观失望,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哀叹外,在绘画中也呈现出反常的画风,比如仕女图呈现出病态美。刘凌仓曾说:“仕女画的风格陷入了风靡纤弱之习,仕女形象,身材苗条,搔首弄姿,又因受晚清士大夫文人‘吟弄风月’颓废文风的影响,使其失去了唐、宋时代仕女画健康舒展的画风。”社会的黑暗也造成了人们审美心理的畸形。虽然这时期的绘画存在着种种毛病,但在运用笔墨、超脱秀逸、审美对象的韵律方面超过前代。清代画家也多用竹、石等来象征自己刚正、坚毅的品格,用“剑”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以“箫”来诉说心中淡淡的哀思。
(一)画中人物
改琦的《红楼梦图咏》为我们描绘了43个女性和12个男性,画中的景物特征与人物气韵相得益彰,共同反映着人物的个性与气质。比如林黛玉的画像中,首先以大量的竹子为背景,这些竹子象征着黛玉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封建势力屈服的刚直不阿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在她的背后有一块石头,让我们想到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定。“竹”和“石”的相互映衬也让我们联想到郑燮的《竹石》,左上角有只鹦鹉,既符合她在贾府中谨言慎行的心理,又和《红楼梦》的情节一致。唐代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两位美人之所以“不敢言”是因为在“鹦鹉前头”。鹦鹉会学舌、传话,处在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世界,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而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小心呢?从进贾府的那刻起便“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图画中的鹦鹉低着头,也寄托着黛玉在贾府中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至于黛玉说话的尖锐则是性格所致。图像中的黛玉衣宽体瘦,柳眉杏眼,樱桃小口,符合原著形象,为典型的传统古典美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刻画了“病态”身躯。与其他《红楼梦》人物图画相比,同样的一个人物,该画表现得更为隐约、含蓄,可谓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气质。黛玉的画像充满着浓厚的幽怨之感,与改琦的词中“我有江南肠断句,吟与谁听”交相呼应,呼之欲出。
除黛玉外,改琦还描绘了众多符合红楼气质的人物画。“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补裘”“平儿对镜空叹”“尤三姐手持宝剑”等,让我们想起他的《长相思·玉松唐坐雨》:
风一更,雨一更,已惜无多鬓上青,僧窗忍再听。
酒初醒,梦初醒,悟澈无生证夙生,兼之一磬清。
经历了人生百态后,终究彻悟,一个“磬”字点明“万事皆空”的佛家思想。仔细品读改词会发现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跟禅院寺庙相关的词,从中发现改琦受佛教的影响颇深。改琦还有很多仕女图及其他人物图,在他的画中无论从构图、造型、笔法、配影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感情投注,他坎坷的人生起落也使得他对自己的绘画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欣赏他的画就如读他的词,透过他的画我们更能了解他生活年代的文化及文人倾向,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词中的感情。
(二)画中美景
改琦还有很多景物画,如《小百梅图四册》《竹石画册》《花卉画册》等传世。在这些山水、花鸟、虫木之中,改琦用疏淡的笔法,浓浓的深情,巧妙地勾勒出别样的画面。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意存笔先,笔周意全,画尽意在。”宋朝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进一步发挥说:“意存笔先,像应神全。”这就是说图画也是一种语言,是以构图、线条、色彩、情调所构成的,虽没有文字语言却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承载着独特的时代文化意义。改琦的画亦如此,如他的《竹树泉石图》立境高远、笔墨淡雅,山水相间的岸边,几棵树木用自己的毅力在岩石上开枝散叶,焕发出生机。透过这画面你就会想到他的词,比如《临江仙·石公》中的“一水盈盈谁语,空山寂寂无人”[5],或是《生查子》中的“石气晓犹寒,松影秋逾翠。拂水弄冰丝,逸响蝉琴曳”[5],抑或是《醉太平·松凟》中的“风声雨声,天高气清,松光十里深青”[5],等等,水天一色的壮阔远景和扎根岩石的近景互相映照,主次分明,画面清晰明朗,给人清空的感觉。另外他的《小百梅图四册》画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梅花,这些“病梅”亦是对黑暗社会压抑人个性的强烈控诉,也彰显着改词敢于挣脱浙西词派的理论束缚,有着先觉的解放个性的意识,对此后的龚自珍也产生了影响。
总之,改琦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人。他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二者是相互补充、促进、映衬的,是不能分割的关系。如果单从一方面出发不免会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面。我们在关注改琦的图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他命运多舛的人生体验造就了词中的饱含深情和意味深沉。他的画也洗尽铅华、清逸幽深,少了矫揉造作之态。从他的词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没落,以及改琦在浊流中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格。此外,改琦有着清醒的解放思想、张扬个性的先觉意识,对此后的文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在清代留下了炫彩的一笔,时时激励和启发着后世的读书人。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M].长沙:岳麓书社,1999.
[2]孙克强,杨传庆,裴喆,编著.历代词人词话:清人词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辛夷,成志伟,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孙海通,译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陈乃乾,辑.清名家词(第七卷)[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2.
[6]何延喆.清代仕女画家改琦评传[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Paintings in Ci Lyrics and Poems in Paintings: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 lyrics in Paintings and Paintings of Gai Qi
An Ya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 Zhou,Gansu,China,730070)
Gai Qi is a famous painter who is also skilled in writing Ci lyrics and poems in Qing Dynasty paintings,but his writing talent didn’t get the same attention as his paintings.In fact,his Ci lyrics get ride of restriction of the west Zhejiang school of Ci poetry,his style of Ci lyrics are free,open,and unique,and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Ci lyric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his poetry.There is a great sense of visual pictures in his Ci lyrics and a great feeling of leisure in his paintings.It is helpful to broaden our horizons,dig the heart of the author further and restore the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Ci lyrics and paintings.
Gai Qi;Qing kong;Chun ya;Ci;paintings.
I222
A
1671-2862(2016)03-0070-04
2016-05-18
安亚,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