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走向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扛鼎之作
——评《有机马克思主义》
韩 秋 红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自由市场经济能否继续实现当今现代化模式的演进,生态主义何以面对与克服当今全球化的问题,人诗一样的栖息在大地上的人类性福祉何以实现,作为世界性大学问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是理论与实践的长青之树,《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试图作答。
“有机马克思主义”凸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借用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北京大学举办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报道话语“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大学问”,“有机马克思主义”同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引领人类解放的道路上,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是能够不断为人类社会摆脱困境,引领人类走向共同福祉的社会历史科学。有机马克思主义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推动着各门科学的蓬勃发展,也推动着自然科学的不断更新换代并实现着从机械论、还原论向有机论的超越。有机马克思主义将“系统生物学、生物学中的以有机体为中心的方法、生态系统理论和当代意识研究的有机方法”应用到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最新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认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既可以克服当今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危机,又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整个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相处的人类共同福祉,使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性”走向“历史性”、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性”、从“经典式马克思主义”走向“有机马克思主义”。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大学问提供了新视野,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范式,为进一步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路径,也体现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
“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正如《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的副标题“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眼中,当今世界性的问题——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已成为“现代性之死”之难题。或者说,伴随人类工业文明以来并继续推动工业文明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方式的神话已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政治模式是生态灾难产生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生态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思路,使世界免遭资本主义再破坏。当生态危机、造成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现代性之死成为人类共识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坐而论道,也不是停留在后现代意义上的解构,而是既解构又建构;既批判资本主义更赞同中国的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所走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既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也是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关爱;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是对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更是将其与中国传统智慧共同安放在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尝试。这些既解构又建构的思想和实践路径,都深刻展现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现实和人的生活本身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将人的生活方式从“现代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人与自然之间外在的对立关系,还是拧转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关系等,都在实现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福祉的新期盼。在西方现实社会生活中,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代表,带给人的巨大满足不断成就着人的“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感”是以人被“囚禁”在科学技术所编织的“牢笼”中而毫无知觉为基础的,这不仅体现为它将人从与生俱来的可能性中抽离出来,更体现为它为人戴上了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必然性的枷锁。于是,人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科学技术支配下,以一种被“囚禁”在“牢笼”中的简单的满足而被展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吞噬着人在精神上的价值诉求,使得人成为一种不断遗忘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成为一种在途中却忘却了追求的存在,成为一种不断被科学技术所满足却从未被真正满足的主体。人的现实生活被硬生生地分为人、自然、社会等不同的板块和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以科学技术为支配和中介的“科学”生活方式。于是在“人就是人的世界”这样一个命题中,属于人同时又是人以实践活动来加以展开的有机统一的生活被人为地变得支离破碎。《有机马克思主义》所要呈现给人们的就是这样一种被人们所习以为常却在根本上“非人”的处境,所要唤醒的是人在这个被资本主义不断破坏的世界的希望所在。这样的新期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为了共同福祉、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及长远的整体的视野”等核心原则的集中体现。书中所强调的理论视域和发展道路,都是在关注人类社会共同福祉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路径。这样的关注本身,就是要将人从那种虚假的“幸福感”中拯救出来,使人能够回归“诗意的栖息”的有机状态,找到追求属人的真实的幸福感,重新追求那个被遮蔽在其中的人类共同福祉本身。
如果上述几点成就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可“鉴”之处,那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内容何以成为“可”鉴之处。值得借鉴并非必须借鉴,或者借鉴的过程应当是以谨慎的审视和反思为基础。这样的审视和反思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作者的背景:菲利普·克莱顿(Philip Clayton)为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思想的承继者。其为第一作者所著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一方面传承建设性后现代的过程哲学思想,一方面从过程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西方色彩、后现代风格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二,现实生活环境:克莱顿作为身处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对“现代性”本身进行反思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包裹于“现代性”之中。其三,“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和过程哲学的有机统一,是否真的实现“有机”、整体的辩证统一?如果有机仍然是建构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是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很好把握?在这样的有机统一过程中,三者的有机融合何以能够实现?三者以何种方式实现融合?融合之后的三者又以何种形态呈现?当然,我们关注的是书提出的问题本身——有机马克思主义,而非书的写作、文字、逻辑等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的商榷和探讨既是对“有机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的必要环节,也是反思当下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及问题的现实要求,更是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可能路径。抑或在这些问题得以澄明的过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从建设性后现代走向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可鉴之处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
[责任编辑:秦卫波]
[作者简介]韩秋红(1956-),女,吉林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11-27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