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河
(1.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加州 克莱蒙)
吉林经济发展新希望在于走生态的可持续道路
——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为视角
王治河1,2
(1.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加州 克莱蒙)
[摘要]2015年全国各省一季度GDP指数显示,2014年吉林省GDP增速为5.8%,位列倒数第五,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现代化的博弈中,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始终不占优势,未来将何去何从?是继续走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设计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老路?还是另辟蹊径?一般意义上的西方式经济无限增长的办法已经遇到其无法解决的困境,站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应依托吉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厚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和重置社会评价标准,走厚道农业和厚道城市化之路,从而使吉林省凤凰涅槃,华丽转身,重新焕发活力,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关键词]吉林省;经济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
以吉林省为代表的黑土地近年来无论从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的态势均需有所突破,走出发展困境最直接的方式似乎是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所开的药方吃药,启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而实现这一切的根本就必须是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和刺激消费,使GDP增速提高。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现代经济增长之路真的像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么?这种建立在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基础之上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真能够推动吉林黑土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吗?有机马克思主义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们看来,现代西方经济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经济无限增长的虚拟假设之上——假设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无限性。由于经济的过分增长使得我们的发展已经日益达到了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态危机的光临。生态危机反过来又会由于增加资本成本而进一步加重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削减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是与对工人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压榨的增强、成本外化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而来的环境恶化程度的加剧联系在一起的[1]293。因此,现代经济增长之路注定是反生态的,不可持续的。正如著名美籍俄裔社会学家,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前主任索罗金曾表示,现在的危机不是正常的而是超常的,它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失调,而是主导了过去四个世纪的西方文化和社会基本形式的崩溃[2]1。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呼唤一条新的经济发展之路,著名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菲利普·克莱顿教授在《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到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灭亡,就像凤凰从灰烬中浴火重生一样,迫切需要和呼唤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新方式,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将极大地超越和扬弃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塑造全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3]落实到吉林省的发展,生态文明则呼唤我们换跑道,走一条厚道发展的新路。
一、厚道发展之路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思路就是经济发展根本的思维方式,体现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指导。以吉林省为代表的黑土地原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延续中国社会现代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即独占思维,其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独占式的经济模式。也就是强调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却对经济发展成果的质量和所产生的环境成本有所忽视,也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城乡发展失衡、社会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事实上,活生生的例子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即生态危机。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东北地区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曾经黑黝黝、“攥一把攥出油来”的黑土地,如今已不堪重负且逐渐变薄。2015年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40至50厘米,部分地区下降到20至30厘米,局部地区甚至出现完全丧失腐殖质层的“破皮黄黑土”,平均每年流失的黑土层厚度约为1厘米左右,而形成这一厚度的黑土大约需要三四百年时间,流失速度数百倍于成土速度。虽然土地退化速度如此惊人,但是仍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大都还是经济效益的问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卢昌艾曾说,“东北黑土区秸秆等有机物约有60%至95%被焚烧,还田量极少,造成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下降到3%以下,耕层有机质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很少有人愿意为养育我们的土地做些什么了,取而代之,更多的是索取。短短的几十年间,以化肥和石油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把我们上千年积累形成的肥沃的土地破坏成了如此的境地,这就是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描绘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魔力。这条以牺牲人和自然的健康为代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严重成问题的[4]9。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创建者小约翰·柯布认为这种现代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它会降低物种适应变化的能力,从而减少物种多样性并会引起意想不到的灾难,同时这种方式生产的食品也是不健康的。从小型农业转向农业综合企业,需要迁移大量人口,这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很可能导致大量失业,也必然会加剧人与自然的异化[5]。继续走现代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老路,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加重其给我们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而且也同时增加了异化的风险。西式现代经济理论使人沦为了财富的奴隶,人被异化成了独占式经济的牺牲品。这种独占式经济模式同样也是现代经济无限制增长的始作俑者,独占式经济造成了消费结构的畸形发展,过度浪费现象频发,且会愈演愈烈,当前的地球已经达到了增长的极限,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经济范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从强调相互联系的有机思维出发,立足于高科技特别是互联网大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分享思维,主张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意指民众公平、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消费者通过上网进行消费或者交换,享用更加便利、舒适、快捷和实惠的商品与服务。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交换过程中更受益,消费者通过合理的价格满足自己的需求,供应者从闲置物品中获得额外的收益,可谓是物尽其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共同的地球之上,从海底一直到天空,所有的生态都是互通的,通过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同样,我们每一个人也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存在,由此,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共享经济中所蕴含的分享的智慧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就连斯密也曾说过,人们如果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他人利益,那么个人利益也难以实现。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占有式经济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真实写照,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则为尊重他者,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之初就将他者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所倡导的共享经济必将会使分享的智慧尽情绽放光彩。
可见,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共享经济”对于打破资本主义现代经济无限增长的神话具有建设性的意义,通过物尽其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消费和浪费,减缓了经济膨胀的推动力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调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平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度契合。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吉林省的政治优势和集体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各级政府领导和协调下,“优化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态势”[6]242,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这是资本占主导地位和个人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所无法相比的,也是吉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厚道发展之路应重置社会评价指标和体系
在转换经济发展思路的同时,重置社会评价指标和体系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提倡以共享经济改变原有独享经济同时,也提出一系列新的社会评价指标和体系。鉴于传统西式GDP的弊端所带来的危害日益加大,他们认为到了将GDP请下神坛,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1972年,威廉·诺德豪斯和詹姆斯·托宾发明了“经济福利尺度”(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的概念;1989年赫尔曼·达利和小约翰·柯布、克利福德·柯布父子随后又研究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7]443-507,即后世所称的“绿色GDP”。1995年,克利福德·柯布进一步研究出了“真实发展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这些新型指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努力挤出GDP中的水份,其中包括扣除国防开支、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有的绿色GDP指数还增加了志愿者服务、犯罪率、休闲时间、公共设施年限等。用柯布博士的话说,GDP已到如此地步,还迟迟不对之加以变革是没有道理的。“以人类幸福为代价来提高世界生产总值的做法应该停止了。”[8]164因此之故,对西式GDP替代品的寻求已是整个世界性的潮流。
新的社会评价体系应以绿色GDP替代原有的经济增长的黑色GDP。绿色GDP体现了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度越高。实施绿色GDP核算,将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耗减价值从GDP中扣除,则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单纯的GDP衡量并不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真实水平,以“绿色GDP”和幸福指数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社会评价指标和体系则是克服“黑色GDP”所造成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剂良药。
新的社会评价体系应高度重视人们的主观感受。包括被尊重感,尊严感,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我们引入“幸福指数”的概念,让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成为衡量该国家和地区人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百姓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同样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虽然吉林省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吉林省“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连年上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生活的主观要求。
生态文明应该保证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党中央若能用新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即“绿色GDP”和幸福指数衡量吉林省发展状况和考核干部的政绩,那么其发展将会别开生面。一个繁荣发展的吉林省既为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生态纵深,也会为对外贸易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意义自不待言。
三、厚道发展之路应发展厚道农业
以吉林省为代表的黑土地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农业,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就是发展厚道农业。按照有机马克思主义对厚道农业的界定,厚道农业具有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厚道农业是有机的。它是一种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其本质就是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大地母亲总是带着家畜耕作;他总是培育混合庄稼;以极大的辛勤保护土地以防止水土流失;腐烂的蔬菜和动物的粪便被转变成腐殖土;没有丁点的浪费……在这个意义上,大自然是个“超级农夫”[9]20。二是厚道农业是可持续的。这体现在它在保证当代人今世发展与享受的同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允许当代人自私地剥夺后代人享有的同等发展与享受的机会。这使厚道农业推崇一种长远的综合考量,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考虑,拥有一种“综合性的视野”[10]16。三是厚道农业是再生的。它倡导正确利用大自然内在的自我治疗和恢复能力,打破竭泽而渔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崇“用、养、护”三者的交替结合,使得大自然能够得以自行调息,而不是无限制地超负荷运转。四是厚道农业是多元的。无论是耕作方式、经营方式还是管理模式,厚道农业都推崇多元化,东北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种植制度不合理,由于长时间种植单一作物,使得原有的轮作体系遭到破坏,导致土壤养分单一消耗,黑土流失,所以,混合种植、轮作套种等多元耕作方式将对抵制土壤退化具有积极意义。五是厚道农业是感恩的。它时刻提示我们,正是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空气等,因此我们应该感恩并善待它。如果我们能心存感恩,那么就不会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这种感恩之心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人对自然粗暴的帝国主义态度。六是厚道农业“以小为美”。有机马克思主义推崇“地方共同体”,倡导发展地方经济,所谓“小”,是与地方经济相联系的,只有本土的才是稳定的,才是根本的,厚道农业虽然钟情于小型农场,也不排斥大农场,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同时,特别强调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应以不违反土地的自然力为原则。可见,厚道农业所说的“小”,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稳定、可持续的代名词。由于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和谐共荣为使命,因此厚道农业则是以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旨归,并将人类与所有生命的“共同福祉”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考量,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荣,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荣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内容。
通过对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厚道农业的描述,一些人则会提出质疑,这是不是要让农民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去,回归前现代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厚道农业最典型的“误读”[11]12。厚道农业并不是对传统农业的迷恋和复古,而是一种损益,同时,后现代农业也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来克服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和不足,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厚道农业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多元共存的有机体。吉林省以其广袤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壤资源优势若能当仁不让地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厚道农业之路,则厚道农业可以实现,则生态文明可以实现,吉林省就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厚道发展之路应走厚道城市化之路
吉林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仍然拥有着大量的土地,但西式现代城市化的风暴已经来临,农村在现代城市化的严重打击下已经日益消退。人们被告知,“城市化是世界的趋势,是人类的趋势。人类早早晚晚,不管是哪里的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文化或宗教,只要你经济发展,只要你想发展,最终都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12]。事实上,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城市化在美丽的光环下早已千疮百孔。
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首先现代城市蕴含着浓郁的西方色彩,是一种无根的、不义的城市化。因为它是建立在对农村的肆意剥削基础上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现代城市化的进程拉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制造了巨大的社会危机,造成了“空心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是不厚道的。其次西式现代城市是现代“划一思维”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思维,中国的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严重问题,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坦言,个性缺失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最大弊端。最后现代城市是物本主义,是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物,为了消费,甚至是纯粹为了资本,为了GDP数字的增长,著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家哈维将这种急速扩张的“城市化”与新帝国主义联系起来,认为它表征了“新帝国主义的空间扩张”[13]65-71,城市成为了人类的牢笼,人在城市空间里被异化为“非人”的存在,根本无法“享有家园感”[14]。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是否一定要走以乡村文明消亡为代价的城市化之路呢?显然,排斥和抛弃农村的现代城市化是无根的城市化,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离开农村和大地的滋养,城市化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此城市化是极端脆弱的,是不可取的。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指出的那样,今天的中国需要城镇化,但绝不能走西方式的让乡村消亡的城镇化,即以城市替代乡村两元归一的、以乡村终结为代价的城市化,这是西方文明演化的必然规律,并不是中国的必然规律[15]。柯布博士也曾明确表示,美国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国所要避免的,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市化[16]。
吉林省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淳朴乡屯,面对西式城市化的奔涌而来,要杜绝重蹈西式城市化的老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因此寻求一种厚道城市化则势在必行。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厚道城市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城乡之间的和谐共荣,它奉行以人为本,主张建设有机、有根、审美的厚道城市。著名建设性后现代建筑学家、生态建筑之父保罗·索拉里设计的“线性瘦身城”,即“线性简约城”,可谓这种有机城的雏形。与现代城市化追求摊大饼式的杂乱扩张相反,索拉里的“线性瘦身城”是高度整合和紧密结合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化不但浪费土地、能源和时间,而且它倾向于使人与他人、与社区生活相孤立。在“线性瘦身城”这一有机城中,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进程之间像有机体、动植物组织和细胞在一个高度进化了的有机体中所做的那样进行互动。这意味着多种多样的系统一起工作,相互协调和整合,通过运用多用途的结构,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主导的照明、供热、制冷和食物生产,以及审美价值最大化,浪费最小化,人和资源的高效流通最大化。“用更少的资源办更多的事情”是索拉里的建城原则。城市类似于动脉这一点突出了简约性,即物流效率在使城市社区获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自然和人类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最小化,比如交换物品过程中所浪费的时间[17]1-10。“城市必须与生命进化的指导原则相一致”这便是索拉里的城市哲学。
吉林省的城市化应该充分汲取索拉里“线性瘦身城”的智慧。没有任何城市是可以脱离农村而自行成长的,农村为城市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的大粮仓、大后方,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发展城乡共荣型的厚道城市而积极倡导社区支持型农业和城市农园运动。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社区支持型农业越发展,城市越繁荣,越有根,因而也就越可持续。因为社区支持型农业既是城市反哺农村,又是农村哺育城市、农业支持城市,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18]97-102。与此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欣赏的厚道城市化“用一种饱含人性的目光看待城市及其发展”[19]51-54。这样的城市是美的、是各具特色的、多元的,是能够从不同方面丰满和满足人的归属感和亲切感的。吉林省可以结合自己的传统优势,特别是淡定的心态,广袤的大地,因地制宜建立各式各样的低碳环保的城镇,使其率先成为慢城运动的大本营,成为喜欢慢生活的人的乐园。
以有机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吉林省建设和发展也有据可依。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秉承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以创造为己化、以发展为使命、以未来为指向”[20]68。提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切切实实地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得满足了人民的诉求。这都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现代性经济增长方式的决裂,以及对厚道发展之路的呼唤。“在多样性中寻找普遍性,又以普遍性发展为多样的特殊性”[21]46-50,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柯布博士预言“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22]5。我们也深信,有了顶层设计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硬性”制度作为建设保障,吉林省借用中央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东风,凭借其特有的资源、道德、文化和政治优势,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机遇,迎头赶上,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厚道发展之路是可行的。
[参 考 文 献]
[1] [美]奥康纳·詹姆士.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Pitirim Sorokin. The Crisis of Our age.Cited in Donald N. Wood. The Unraveling of the West: The Rise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Decline of Democracy[M].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ers,2003.
[3] 环保部长陈吉宁“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报告[EB/OL].http://www.bjee.org.cn/cn/news_detail-50410.html.2015-10-09.
[4] Carol Johnston. The Wealth or Health of Nations[M].Pilgrim Press,1998.
[5] [美]小约翰·柯布.发展生态文明的中国优势[N].人民日报,2015-08-21(3).
[6] 栗战书.文明激励与制度规范——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 Herman E. Daly,John B. Cobb Jr. 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eacon Press,1994.
[8] Herman Daily,John B. Cobb Jr. For the Common Good[M].Beacon Press,1994.
[9] Wes Jackson.Ethics and Economy:Human Values and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M].New York:North Point Press,1989.
[10] United States. Understanding American Agriculture[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8.
[11] Jules N Pretty. Regenerating Agriculture: Policies and Practice for Sustainability[M].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1995.
[12] 樊纲.城市化与区域发展[EB/OL].http: //www.xj.xinhuanet.com/zt/content_25481584.html.2012-07-09.
[13] 董慧.现代空间维度的后现代想象——大卫·哈维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探究[J].哲学动态,2009(8).
[14] 薛涌.后现代社会与有机城市[N].东方早报,2005-12-08(A15).
[15] 张孝德.拯救中国乡村文明呼吁书[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f9aa00102e9as.html.2013-01-13.
[16] 王治河.美国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国所要避免的——柯布博士访谈录[N].文汇报,2013-02-04(00A).
[17] 王治河.建设性后现代城市化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北方论丛,2013(4).
[18] 李良涛.日本和美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2(2).
[19] [美]克里福·柯布.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后现代思考[J].唐都学刊,2013(3).
[20] 韩秋红.西方哲学形而上轨迹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21] 韩秋红,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22] 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俞可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秦卫波]
The New Hop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Is to Lead an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Road——By the Angle of Organic Marxism
WANG Zhi-he1,2
(1.School of Marxism,Harbin Industri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2.Research Academy of American Sino-U.S. Postmodern Development,California,America)
Abstract:In 2005,the GDP indicator of the first quarter in every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the GDP increase rate of Jilin Province is 5.8% in 2004,that is to say,it ranks 5 in the bottom list and it is far behind the average level of our country.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modernization,Jilin Province has not advantages over others all the time,then what should it do?To lead an un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which is designed by Western liberalism economists,or to have another path?On an average,it occurred that unlimi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West has encountered the trap,Jilin Provinc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agricultural advantages,devote to develop decent economy,change the though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vise social evaluation criterion and make a decent agriculture and a decent urbanization by the angle of Organic Marxism,which will bring Jilin a glamorous change and more vigor,just like a phoenix gains another life.
Key words:Jilin Province;Economic Development;Organic Marxism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077-06
[作者简介]王治河(1960-),男,山东招远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21)。
[收稿日期]2015-11-27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