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承 磨月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崇左 532200)
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民族认同教育研究
梁世承 磨月华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桂越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民族认同教育首先需要通过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实现桂越边境家庭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需要通过淡化民族之间的差异,获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来实现。现阶段,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对民族归属存在着认知上的困惑,对民族认同的教育状况也存在着认知上的迷茫。对于这种现状,论文通过对桂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现状分析及跨国婚姻子女在民族认同上存在的误区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并呼吁社会对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早日实现消除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民族认同误差。
关键词:桂越边境;跨国婚姻;民族认同教育
(一)桂越边境跨国婚姻的背景因素
桂越边境由于自古以来民族上和文化上的共性,以及生活区域的相近促成了桂越边境庞大的跨国婚姻队伍。从历史文化上来看桂越边境的跨国婚姻,我国与越南相交已久,越南的岱族、侬族等民族与我国的壮族民族文化背景相接近,虽然二者国家所属不同,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邻近和文化背景上的相似度较大,使得边境居民自古以来交往紧密,通婚数量较大。即使到19世纪以后,我国边境管理开始增强,也无法阻挡边境居民自古以来的有着浓郁民族感情的频繁交往,到今天桂越边境通婚依然很普遍。跨国婚姻与其他婚姻性质上的不同,跨国婚姻受到两国政治因素、交往状况的影响较大,对于跨国婚姻的稳定和婚姻的持续以及跨国婚姻家庭的幸福感往往受到两国政策的影响,可桂越边境的跨国婚姻却没有因两国关系变化而改变,更多的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带来的是对子女后代的影响。从1975年越南统一以后,散步北方威胁论,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到80年代初两国关系已经走到交恶的状态,中国取消了对越南妇女的户口配给制度,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开始受到两国政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并不长,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两国关系也有所缓和,边境通婚数量又开始迅速增长,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数量相对庞大的跨国婚姻队伍,其中由于跨国婚姻所产生的民族认同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存在的民族认同问题
我国先于越南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越南有很大进步,地处桂越边境的越南女子嫁入我国边境青年男子的数量与日俱增,由于多年来文化上的融合和语言的想通,使得越南妇女与我国国内妇女本质上差别不大,在群体生活和文化适应方面的障碍并不明显,但在身份认同、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却较为突出。大多数越南妇女虽然已经融入我国边境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却没能获得中国户籍,致使后代子女在父母婚姻离异后对自己的国家归属和民族认同上认知不清。从法律的层面上来看,桂越跨国婚姻女方并未取得中国国籍,并不能作为中国国民来看待,离异夫妻的子女跟随女方后对国籍的认知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不能作为中国公民的越南妇女自然也不能享有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对自己的身份也缺乏自我认同感,交际圈狭窄,缺乏对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性格的形成也延续到这类跨国婚姻家庭的子女身上。
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多数作为少数民族,子女生育较多,据有效数据统计,仅在我国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子女就有几万人之多。从这些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出生时间上来看,跨国婚姻子女出生时间的最高峰为 1985年到 1995年之间,这主要受制于当时的两国关系所影响,而到 1995年以后,由于当地的未婚男子多数已经在上一阶段解决了婚姻问题,95年以后生育的子女数量又渐趋稳定。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一般较为贫困,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种为,在我国桂越边境地区的青年男子主动迎娶越南女子多数是由于父辈贫困,在国内找到配偶较为困难,而越南由于经济条件较中国较差,大多会接受中国父辈贫困的青年男子;第二种为,越南女子嫁入中国后,由于难以取得户籍,在工作上就会受到权益限制,这类家庭一般都是由男方一人来赚钱养家,而父辈又没有积蓄,子女求学等方面的经济压力最终导致此类家庭长期贫困。
此外,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在求学上也与国内的普通家庭子女有所不同。笔者经调查发现,在桂越边境的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小学和中学多数是在越南就读的,只有到高中以后才会选择在国内就读,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越南虽然较中国更为贫困,但教育扶持力度较中国较高,在义务制教育上是完全不收费用的,还会有较多补助,这对于多数较为贫困的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来说,选择让子女在越南就读小学和初中能极大的节省家庭费用的开支。
除了以上婚生子女外,有些越南妇女在嫁入中国的时候还带有和越南前夫的小孩,如1995年有一越南妇女嫁入隘江村时,就带有一名7岁的小孩,进入隘江村小学读书,一年后该妇女改嫁中国其他地方,小孩跟随;2001年有一越南妇女嫁入隘江村时带有一名9岁小孩,此前在越南读三年级,到中国后在隘江村小学继续读书,一年后该越南妇女改嫁到大新县其他地方,小孩跟随。
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较我国普通婚姻家庭子女有一定特殊性,他们在身份上是中国公民,其公民身份受到我国法律的认可和保护,但在民族认知上却对自身的身份认知度不高,需要针对这种现象呼吁社会予以保护以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将其培育成从认知上和身份上双重认可的公民。增强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民族认同感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有效措施。
(一)解决跨国婚姻家庭的国籍、户籍问题
随着桂越跨国婚姻家庭和子女的增加,对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女方没有中国国籍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众多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依然依靠男方独自支撑家庭费用,女方长期缺乏民族认同感直接传递给后代子女,而由于家庭的贫困致使跨国婚姻家庭子女年幼时一直在越南读书,缺乏对自身作为中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基本的民族概念认知致使,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桂越边境跨国家庭正常延续和发展生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现行法制框架里,边疆跨国婚姻也是可以登记的,很多人之所以没有登记,越南方面限制越南妇女嫁入中国,所以不开具有关其婚姻的证明材料。我国对于这类现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因这类跨国婚姻发生地在中国,后果承担也需要中国承担。首先,需要进行有效的外交协商措施,尽量在此项问题上获得越南政府的重视并达成共识,使越南政府能够解除越南政府对越南妇女嫁入中国的问题,以方便获取有关资料,帮助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获取中国国籍。其次,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可以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政策,取消越南妇女嫁入中国需要获取的证明材料,帮助众多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快速取得中国国籍,成为我国合法公民。
此外,越南妇女在入籍方面,需要明确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和程序。关于外国国籍的人加入中国国籍,仅仅在《国际法》和《国籍法》中有简单规定,具体的条件和实施程序尚不成熟,实践操作性较差。很多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中的越南妇女都希望能够获取中国国籍,但大多数不知道获取国籍的途径和有效方式,对此,我国政府应当增强在桂越边境普及入籍政策和程序知识,以帮助更多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解决户籍问题,同时也是解决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民族认同概念不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用法制加强民族认同教育
实现对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民族认同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用法制手段增强民族认同的社会化教育。在边境地区,特别是对边境跨国婚姻子女来说,法制教育尤其重要。系统的法制教育还是要依赖于学校教育。由于我国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只限于小学和初中,所以基本的法律教育也必须安排在这九年时间里面完成。
关于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首先应当是教授跨国婚姻家庭子女我国的法制常识,使这类家庭子女能够充分地了解我国的主体法律文化,并在教育中结合越南国家的相关法律知识来树立边境地区孩子的正确民族观,从而获取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帮助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完成在国内的基础性教育,通过政府补助和社会帮助的形式,帮助这类家庭的子女完成国内的义务制教育。
(三)加强同辈间的社会化交流
同辈间的社会化交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一个孩子融入社会、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来源,充分发挥同辈群体作用,是实现帮助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子女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融入中国社会的有效途径。
由于目前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着社会化程度较低、同辈之间交流较少的问题,若想实现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顺利融入中国社会、获得民族认同感,除却需要加强在当地的同辈之间的交流外,还需要扩大交流圈层,实现全社会不同层面的同辈群体跨文化交流。对桂越边境跨国婚姻家庭子女的民族认同教育需要增强其认同感,而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让这类家庭子女能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以顺利完成社会化、融入中国社会。
参考文献:
[1]罗柳宁,龙耀.中国—东盟架构下西南边境跨国婚姻子女的社会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
[2]鹿原.智利矿难:揭开一段跨国婚姻的致命伤疤[J].幸福(婚姻),2011,(3).
[3]侯兴华.保山边民涉外婚姻与边境社会稳定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2,(4).
[4]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婚姻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8).
[5]罗柳宁,吴俊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研究现状及研究设想[J].东南亚纵横,2009,(1).
[6]黄流然,李娟,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
[7]李娟,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以广西大新县隘江村为例[J].南方人口,2008,(1).
[8]李雪岩,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妇女篇)——以广西大新县德天村为例[J].世界民族,2008,(4).
[9]周建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及其子女的身份困境——以广西大新县壮村个案为例[J].思想战线,2008,(4).
[10]李雪岩,龙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问题研究(子女篇)——以广西大新县隘江村为例[J].世界民族,2008,(5).
[11]暨爱民.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101-02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YBS2014 013)。
作者简介:梁世承(1972-),男,广西宾阳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