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忠,马纯红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绿色发展的价值审视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
张治忠1,马纯红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对于当代社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的价值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和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从资本价值观的逻辑审视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提出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价值目标;通过人类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达到绿色发展的价值现实。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价值审视
“绿色发展”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其提出的背景是基于人类社会对工业文明社会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看到工业文明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资源枯竭等使人类面临生存威胁的现实境况下而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对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重新诠释,其发展过程在西方社会也经历过从“浅绿色”到“深绿色”的发展过程,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已经蕴含了丰富的绿色发展思想。尽管从字面意思上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概念,但其著作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论述中已经深刻透视出绿色发展概念和内涵。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从观念和理论层面探讨现代社会的绿色发展之路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很多西方学者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思想一样,“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H.T.弗罗洛夫:《人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是呈现在现代人类社会的一个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的现实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的过度发展导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以及生产和消费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担,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负荷过大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弱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再也不能按照人类社会的价值要求赋予人类社会的福利,而是以类似人格化的报复式的面貌呈现在人类社会面前,使人类社会面临全面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现实的严重问题倒逼人类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人类社会从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方式进行了自我批判,从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到人类社会“浅绿色”意识再到“深绿色”意识的发展历程。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领域,人类从最初蒙昧时代的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农耕时期对自然界初步认识而形成的敬畏意识;工业革命以来的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意识;现代社会“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论争,人类从价值观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虽然是通过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变换过程而呈现双向交流的特征,但由于人类社会的主体性意识的存在事实:自然具有其“内在价值”都是人类的主体性意识赋予的,自然界的价值都是以人类的价值系统而呈现出来的,尽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不以人类社会的主体性意识而遵循其客观规律,但自然生态系统既然有了人类社会的参与,人类社会的活动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的一部分。因此,在人类的价值观系统中就必然遵循这样一条铁律: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活动已经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活动规律必须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不然人类活动就会与自然生态系统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状态显得格格不入,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态。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观念和态度,因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无意识的发展过程,而人类社会具有主体性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所以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能够做出改变的只有人类社会,人类的主体性意识对待自然生态系统的态度和理念决定了人类社会的行为活动规律是否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决定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决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人类社会、在于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界的价值观系统,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之“道”在于人类社会的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系统。*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审视》,《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从“人与自然和解”的价值视角,在对“资本价值观”的批判中就已经作出了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资本和货币的拜物教事实做出了生动而深刻的刻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一种通约的形式,体现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能把商品所有的使用价值都消解在交换价值之中,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力量有多大资本拥有者的力量就有多大, 资本和货币拜物教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崇尚资本无所不能的魔力,导致了资本价值观驱使人们不断追逐资本的增值,以此不断强化自己拥有资本而带来的无限力量,资本的这种力量使人类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而且使人类的贪婪本性被无限放大,导致了人类社会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疯狂地扩大再生产、追逐资本的无限增值,但资本价值量的增值必然会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本身的贬值,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驱动下必然会导致人类自身和自然界价值的严重贬值,资本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的行为活动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不可修复、不可弥补的伤害,因为一切资本增值的过程都是以付出巨大生态成本为代价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价值观的分析就是为了说明:人与自然的对立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产生的。我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在对待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从起初对自然的蒙昧无知到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再到工业社会以后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价值观借助科技的进步力量,人类才在自然面前以主人的姿态呈现,并且曾一度高呼人类的胜利。因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并非一开始就处于对立之中,只是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在资本逻辑的发展过程中,使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都发生了异化,从而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成为可能,“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使事物普遍混淆和颠倒; 它能使冰炭化为胶漆……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363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种通约的力量,货币拥有者不仅可以通过货币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强化自己在社会中的强大力量,而且会将这种价值观运用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中。马克思认为正是这种资本价值观的作用,可以导致人的人性的普遍颠倒,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目的的关注中心转移到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注重其使用价值,制造了人类本来不存在的需求关系,“货币是一种外在的、并非从作为人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类社会产生的、能够把观念变成现实而把现实变成纯观念的普遍手段和能力,它把人的和自然界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因而变成不完善性和充满痛苦的幻象; 另一方面,同样地把现实的不完善性和幻象,个人的实际上无力的、只在个人想象中存在的本质力量,变成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能力。……因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364页。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也就是说,资本价值观体现了资本的贪婪本性,而资本对利润的贪婪追逐必然要通过扩大再生产过程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不断追加资本,而这种追加资本需要有相应的实物补偿来实现资本增值部分的价值体现,其最终的来源在于加重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造成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直接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也需要扩大消费来实现,这就导致了人类社会异化了的消费需求,导致了人类社会生活并不必需的消费、而对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却非常必需的环节,势必导致人类的消费需求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浪费,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间接压力,正是从这种层面意义的理解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断言资本价值观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以及由此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解放概念,即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来共同解决生存问题是必要的存在方式,这一时期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拜物教观念,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背景的社会发展状态,人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的基础,实现了人的个性自由,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的含义中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人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人不仅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而且能够驾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不仅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追求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建立了生态共同体意识:解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实现共同体成员地位的均等,并且实现利益共享,从而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实现了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的和谐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解。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建立表明了在人的全面发展状态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并不是仅仅为了人类生存目的而成为一种权宜之计,而是认识和理解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升为对自身本质的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系统不再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而是以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为基本价值基点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以此来引导人类社会的整个价值观体系。
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化的自然”,使自然生态系统打上了人类活动痕迹的烙印,推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与发展,这种进步和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紧张状态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种异化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的异化。因此,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共处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关系的关键问题在于人类社会自身,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态度及其行为,要求人类社会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在方法论上要从长远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主动调整人类的行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和适应过程,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人类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无论人类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什么状态,人类社会始终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这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关心自然,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看,人类如何对待自身生活其中的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现在与未来、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所以,人类社会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目标,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因此,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过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表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要以人的发展和进步的文明状态作为衡量的标准,及其体现出来的人的思想、信仰、知识、素养、技能等多种表现形式。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这个前提,正因为自然界中每个存在物都有自由的权利,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毫无疑问不能忽视其它物种的自由,任何时候人类的发展不能妨碍它们的自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破坏这个前提意味着人的自由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必须建立一个“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广义的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狭义的理解中也具体涉指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共同体”。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以极其尖锐的笔调指出资本价值观导致了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极度膨胀,忽视了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和敬畏,而是将自然的有用性、实用性放在关注的核心地位,这样的结果是使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在控制自然的历程中解放了自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结果是自然界给予了人类社会的报复性回应,人类并没有因为文明的进步而真正解放了自己,相反陷入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极度困境,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呈现负相关状态,因为人类社会越发展,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越恶化。当人类社会连最基本的生存环境都无法保证的时候,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命题。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将自由置于极高的价值意义,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状态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肯定,而这种美好状态必须充分保证自然界各个生物物种的自由存在、和谐共处,这样,每个生物体在这种自由状态下生存与发展,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即“生态共同体”,而人类社会是这个“生态共同体”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应该维护这个共同体的完整性与有机性,将人类社会自觉融入到这个“生态共同体”中去,从而感受到这个共同体给予人的自由而愉悦的享受,这样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状态,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
人类社会要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对立关系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造成的,人类社会的实践使“人化的自然”违背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使人类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价值观导致了“人的异化”,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因而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资本的自我扬弃”,使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还原为人的本质劳动,从而还原人与自然关系的本真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人类社会以劳动为中介的生产实践活动不再是在资本价值观驱使下的追求利润的活动,而是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建立在真正的人类生活需求上,还原为人类生活的本真状态,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新的实践方式,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这种实践是人类主体和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因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源于自然客体的客观存在,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需要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改变自身的认识世界和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人具有主体性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自然的限制,改变客观世界,按照自己目的和需求创造出“人化的自然”。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过程,既不是从外在的、先验的客观世界出发,又不是以人的主体性意识为转移的,而是将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所以马克思所表明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状态,既是客观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制约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发挥能动性过程,人类社会通过对客观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对自己需求的满足,是一个积极主动适应与改造自然界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乞求自然界的恩赐,即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过程不是建立在与客观自然界的原始的统一性之中,而是建立在“人化的自然”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观点的基本理解,也是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生活实践的基础。
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设计意味着一种人类应该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除资本价值观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控制之后,消除了人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状态,人类社会将人与人、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原为到其本来意义上,人类社会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同一状态,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同一状态,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资本的自我否定,资本价值观的自我扬弃使人类社会的生态价值观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实现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同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同一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上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实现了个体和类存在之间的利益的同一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其实质的内涵就是人类社会建立了不再以“占有”关系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的“占有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以“占有”来支配他人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审视》,《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马克思看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史的一个基本事实,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是以一种占有的价值理念指导自身的生活,从最初通过占有物的使用价值,再到占有商品的交换价值,最后到占有资本或货币形成了资本货币拜物教观念。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占有资本就意味着拥有支配他人的权力,因为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通过支配他人的劳动而使其具有无穷的魔力,这样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人的生活目的失去其本质的意义,从而无限彰显了人类的恶劣贪欲,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和利润,盲目地无限地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人类社会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排放废物,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最终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当然,马克思也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改变“占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说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占有关系的虚无主义,反对的是通过占有关系来支配他人而形成的不平等关系,反对的是通过这种占有关系而产生的一部分人剥削和榨取他人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反对的是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占有而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紧张关系。人类的生存首先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肉体生活,然后才能构成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人类的肉体生活必须要通过占有消费资料来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人类社会生产消费资料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占有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生活资料最终意义都是通过占有和改造自然资源而获取的。只是人类的占有关系不能够异化为生活目的本身,只是一种保证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手段,这种占有关系必须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消费资料的占有不能成为支配他人的力量,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力、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自身修复的规律。其实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并没有否定资本在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历史功绩,相反承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资本也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在发展生产力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生活基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促进人类社会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一种形式能够替代资本的作用。所以人类社会要消除的并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价值观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只有当资本的发展导致了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资本的发展才达到了它的发展极限,资本的发展不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这个是时候人类社会不仅要消灭资本本身这种形式,而是要消灭全部的资本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人类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
那么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人类社会对自然界不再是一种占有关系,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人类社会来说不再是单纯的有用关系,自然对人来说其价值不是简单的对人类社会生存角度来讲的物质基础,而且人类社会已经完全融入自然之中,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的价值观念中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自然对人类而言不再是简单的有用性,而且是人类情感的对象,是人类审美的对象,人类社会的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这是和资本价值观把向自然界索取仅仅当做获取利润的手段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因为资本价值观所形成的占有关系,其“有用性”具有的功利性价值关系会随着人的肉体生命需要的中止而失去意义,这种占有关系所体现的是为了自己而支配他人,为了人类的需求而牺牲自然,最终又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因此,仅仅从有用性来理解自然,就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出生和死亡的这种具有自然属性的规律,人类社会也就不能超然于自然界的其它物种获得属人的本质特征,就不能理解与获得人类社会意识和观念中的不朽的意义,“在这一意义上,绿色发展代表着一种崭新的生活,一种超越渺小的生存状态、融入不朽境界的生活”。*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审视》,《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因此,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建立。在这种发展模式中,人类社会必须杜绝一切除满足人的肉体生存基本需要之外的一切浪费行为,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关系必须严格限制在基本需求的范围之内。这种节约型社会的建立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有利,而且对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也是有利的,所谓的节约并不是压缩人的基本自然需求这种真实需求,而是压缩人类社会由于资本价值观而导致的虚假需求,因为人类社会的真实需求由于人类价值理念的升华和科技的进步作用,自然生态系统是能够基本满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虚假需求不仅导致人性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且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以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内向性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状态将人类的欲望从外部的占有、竞争关系引向人的内在财富、个性自由和精神世界,人类生活真正关心的目标是人类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实现,追求的是人的内心丰富和强大,享受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带来的人之间的交往的尊重和愉悦感、幸福感,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状态,同时在这种生活追求中也实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同一式发展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利用的交换关系而形成了全新的交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索取关系,而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交流的互惠关系,自然对于人而言不再是简单的有用性关系,而是具有了人类爱自己一样的情感交流,在人类的意识中自然是可亲的伙伴,是具有美学意义的对象,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在显现,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的存在实现了高度的融合和同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的生活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模式的解读,也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指向人类实现绿色发展之路的前进方向。绿色发展并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在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状态下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代表着人类社会所选择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The value survey of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arxist perspective
ZHANG Zhi-zhong1,MA Chun-hong2
(1.The institute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sha 410013,China)
For the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by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 the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vides us with importa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From the logic of capital values, the root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realize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settlement ,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value targe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rough the new way of life of human society choose to reach a value of green development reality.
the Marxism; the green development; the value survey
2016-01-10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研究”(14FKS004);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3ZK0033)
张治忠(1971—),男,湖南绥宁人,哲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伦理、生态伦理.
A811
A
1008—1763(2016)04—01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