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音乐教化思想实质及价值*

2016-03-08 00:03郭江滨孙启厚吴新颖
关键词:教化荀子小人

郭江滨,孙启厚,吴新颖

(1.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荀子》音乐教化思想实质及价值*

郭江滨1,孙启厚1,吴新颖2

(1.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荀子为儒学大师,主张性恶论,力推人文教化,尤其重音乐教化,试图借助音乐等艺术作品来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尊礼崇礼,使人的尊贵得以凸显,人禽有别。同时,他认为人人经过自身的修为都可以成为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自己的把控。这些观点对于推行人文教化大有启示:即要重视音乐等艺术作品及良好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与“化”的作用,特别是他的重养人之情、养人之欲观点在当下对于制定规范措施有借鉴的价值。

荀子;音乐教化;实质;价值

一 《荀子》音乐“教化”内涵

荀子作为先秦大儒、博才多学,在音乐这一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关于礼乐的论述主要有《礼论》、《天论》、《劝学》等篇。其中的《乐论》主要论及了音乐的起源、本质、教化作用,也反映了他的音乐教化的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尚书》中就有关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教化其子弟的实践记录。 “教化”作为一个概念, 《荀子》中有较多论述。例如:“……劝教化,趋孝弟……乡师之事也。”(《荀子·王制》)(以下荀子著作只注篇名)。“论礼乐, 正身行, 广教化, 美风俗, 兼覆而调一之, 辟公之事也。”(《王制》)“尧舜者至天下善教化者也。”(《正论》)可见,荀子对于教化特别重视。“教化”是中国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关于“教化”,《辞海》中有: 一是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 二是比喻环境影响。本文中“教化”及“化”偏重为“环境影响”。

关于“教化”,荀子形成了一个以孝为本、以信为道、以义为基、以忠为枢、以礼为纲的基本教化体系。而荀子特别作《乐论》,试图把音乐作为礼的一种重要形式来规导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荀子把力推音乐作为陶冶人的性情重要手段,他认为音乐具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感化人心的作用。他提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乐,而民和睦。”(《乐论》)。即认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点,通过“教化”,可以让君臣和敬,兄弟和谐,长少和睦,且移风易俗,淳化民风,以致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井然。在荀子那里,“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乐论》)。由此,荀子把“乐教”提到了一种治国安邦的高度。就“乐”本质内涵来看,荀子提出:“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故乐者,所以乐道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乐论》)这看出,音乐对人性、人情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

荀子提出:“乐之中和也”(《劝说》)还有“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论》)。显然,音乐对于天下统一安定有着独特作用。还有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乐论》,这就是社会有差等。荀子吸取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为贵”等因素,提出了“乐合同”的论断,所谓“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乐论》)即人们在共同欣赏音乐中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和谐。由此他提出:“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足以体现了“乐”在弱化差别、调和矛盾的作用,通过创造一种和谐环境,让人心平气和、相亲相善。

荀子就乐与礼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也作了论述。《荀子》中《礼论》与《乐论》。着重分析礼与乐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径也”(《乐论》)。“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臣道》)“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变者也。”荀子还提出“乐”的和谐可以强化“礼”的教化作用,通过“礼”与“乐”的相互联系与促成,一起完成人文教化。而在礼与乐内在关系上,认为“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悻(和顺),恭敬而温文。”即礼是外在约束,而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荀子认为,“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礼”“乐”是互相配合而产生作用。

荀子试图通过“礼乐”教化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充分发挥礼乐各自作用。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论》)。易见,乐是人们所必不可缺少的文化食粮。

二 《荀子》的音乐教化思想实质

(1)人禽有别而人最贵。我们如果从进化论的视角分析,人应是一种存在:它什么都可以是,也什么都曾经是,人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它经历了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发展的阶段,而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只是到了最后才进化为人。人是由某种高等级动物进化而来的,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人一旦成了真正意义的人,人就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由此,儒家大师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篇》)荀子更是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所谓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易见,人可以有其它动物与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普遍性的一般特性,如新陈代谢,种的延续生命需要,即“食色性也”。但是,人禽有别,人是最为天下宝贵的,这就是荀子教化逻辑起点。对于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境况而言,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生理基础,但人能从自然界中卓然而出,与天地并立为叁的崇高地位,之所以如此,因为,人有追求道义价值潜质,有并且能够自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故学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劝学》)。荀子在讨论人主体与修为内在之间的关系时,抓住人的主动性因素,强调“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君道》)。即把人放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理论高度来论述。

同时,荀子还从人本身所具有独特性,即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而言,提出性伪之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正名》)而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其实即是指人天生所固有的习性。其实,性为人天生素质,天赋本能,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相同的。而所谓伪,即人为之意,“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易见,伪主要是强调后天人为的作用。如人学习礼义,就懂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即是人为的结果、社会教化的产物。另外,荀子在论述“性伪之分”的同时还论述了“性伪合”。所谓:“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正名》)说明性与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认为性是“化性起伪”这一教化作用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这也正是人的可贵之处,其它动物都不具备,也是人禽之别的根本。

(2)君子与小人之别在于主体自我修为结果。显然,人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人是世间最高贵的物种,但是,人本身是否重视教化与修为则呈现出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一词具体阐释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论语》一书中论述最多的,应是关于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在孔子看来,与君子相对的即是小人。在荀子那里,在肯定人最贵的前提下,认为君子与小人先天本性上没有多少差异,而在追逐功名和利益的方法方式手段上呈现出不同,也就呈现小人与君子差别。“材性知能, 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 则异矣……君子注错之当, 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熟察小人之智能, 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荣辱》) 他又提出,“谨注错, 慎习俗, 大积靡, 慢为君子矣; 纵性情而不足问学, 则为小人矣。”(《儒效》)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尽管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但他对人性的完善,小人向君子转变始终是自信的,“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念为先秦儒家的人文教化理论前提。荀子指出“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天论》),即君子相信事在人为,充分发挥人自我的能动性,注重修身养性;而小人错误在于自己,即是因为他没有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且怨天怨人。易见,君子小人之别,主要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同时,荀子还提出“性”是先天就有的, 而后来的东西是个人的自我修为结果。先天具有的不能依靠学习,如果要改变可以使用“化”的途径来实现。“性也者, 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以化也。”荀子还提出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 悖乱而不治, 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 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这里荀子试图通驯化而使人从恶的本性向善的本性改变,就是努力使人向善,向君子追求。

(3)人是文化化的人。人与文化结合才是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占有人的全面本质的人。文化就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陶冶人。《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代中国最早理念中,文化是通过观察天文地理及社会中各现象以期来感化教育别人。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东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由此,文化最初含义即人文教化。而“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儒效》),“明明礼义以化之。”(《性恶》)即“长迁而不反其初, 则化矣。”(《不苟》)。可以说,礼义、风气等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一部分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是每个人都需遵守的。长期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人可能渐渐养成先天没有的习俗,从而使人的性情有所改变,荀子对此叫做“积”,而这种慢慢积累起来的东西, 可以让人的本性悄然变化,所谓“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

除了“积”外,《荀子》还提出了“化”观点, 这里“化”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所产生浸润陶冶。“夫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 必将求贤师而事之, 择良友而友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也, 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 ……,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 靡使然也。”(《性恶》)“靡”就是“摩”,即观摩与模仿。所谓,“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大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渐者然也。”(《劝学》)这就是说,随着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人的观念、品性与行为方式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甚至改变人的本性。因此,对人的“教化”,即对人性的善化,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其中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十分重要熏陶作用,深深地影响着行为主体方方面面。

三 荀子音乐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1)打造富有人情味社会文化氛围。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影响社会成员是“教化”的应有之义。当代社会,人文教化应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和价值认同。偏重于理性化教育方法的爱弥儿·涂尔干认为,注重使用各种手段把规则规范等使人入心。他认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应该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1]显然,规范制度等价值体系能否被个体内心认同,这主要取决于人文教化。而“情感化道德教育范式突出强调人的情感性素质是个人道德性的深刻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现实化的重要保证,是整个人类道德及道德教育优质的基石”。[2]荀子对礼乐教化的肯定,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情感,所谓“夫乐声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也是当代社会应该吸取营养因素。另外,礼乐传播中的“乐”,不仅是音乐,还包括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

其实,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完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化和自我修养,才可成为符合一定社会标准的人,即所谓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仁》),易见,君子不是天生而成,需要自我锻炼与修养。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孔子特别肯定诗与乐对人的陶冶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一个人成为君子,要以仁为本,但只有内在文采不够,还要有外在的文采,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以六艺教授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其实,在孔子那里,个体人格实现与完成,不仅是礼与人伦规范,更多是乐,所谓有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意味着人格与人性最后完成与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2)重养人之情与欲。先秦诸子大多主张节欲或者寡欲,而荀子则认为欲是与生俱来的,主张合理满足它,提出“养人之欲”的观点。同时他强调设“礼”以“别”,把满足“欲”的观点合法化。荀子还提出“礼”与“乐”有的养欲与通情独特功能,最终“化性成德”。荀子还提出“礼者,养也”(《礼论》)、“故制礼文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通过礼文规范,满足社会中每个成员合理物质需求,同时,还让他们具有良好心态。在荀子那里,礼法对人和情感、欲望来说,不是禁止与压抑,而是要以“养情”、“养欲”为其主导性精神,这应该是教化的真义。因此,当代社会的人文教化应倡导寻乎人性、人情,是引导而不是压制人的包括物质需求在内的各种合理需求。

(3)充分发挥音乐在教育人中特有功能。我国古代教育特别注重礼乐并举、内外兼修、陶冶性情、人心向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3]“音乐教育适应人的向善求美的需要,让人的情感在伦理亲情、认识兴趣、创造冲动、审美体验、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4]即达到“中和之美”的目的。对此,西方著名思想家柏拉图提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是它也就因而美化……”[5]显然,音乐帮助人宣泄情感并美化心灵。当今社会,注重革命歌曲及充满正能量美好乐曲传唱、比赛,其健康的内容、刚健的风格、优美的旋律,对于当代青年人教育尤显重要,同时,作为社会各层次教育工作者,也应关注自我的修身养性,也应该注重自我言修为,做表率,做示范。所谓有“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劝学》)好的老师是他人更是青年人楷模。

[1] 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朱水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朱晓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 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Essence and Values of Music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inHsunTzu

GUO Jiang-bin1,SUN Qi-hou1,WU Xin-ying2

(1.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nd Art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 China;2.School of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 China)

XunZi is a real master of Confucianism, who advocates evi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push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hard. Especially, Xunzi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usic education, trying to create humanistic cultural atmosphere with the help of artistic works like music. The propriety and advocation of “Li” highlight human dignit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birds as well as beasts. At the same time, he believes that everyone could be a well-doer by self-cultivation, and it is self-control that distinguishes gentlemen from the snobs. The viewpoints of Xunzi are a great inspiration to humanistic education as the attention paid to artistic works like music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tmosphere, which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human beings and the roles of “Hua”. In particular, Xunzi emphasizes the love of people and the desire to raise people's point of view,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ed measures.

XunZi; music education; essence; value

2015-11-10

郭江滨(1982—),男,甘肃平凉人,四川音乐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学.

J609.2;B

A

1008—1763(2016)04—0126—03

猜你喜欢
教化荀子小人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指印小人来了
和谐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木勺小人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