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 烨
《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报告(2016)》提出中国农业公园建设十大路径
◎本刊记者 周 烨
近几年,农业公园在国内发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绩。农业公园作为农旅融合新模式,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有利于创造新型城乡关系和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加国民休闲消费的供给和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农业土地资源价值和促进土地效益最大化。
近几年,农业公园在国内发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绩。农业公园作为农旅融合新模式,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有利于创造新型城乡关系和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加国民休闲消费的供给和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农业土地资源价值和促进土地效益最大化。2016年9月,农业部等14部委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探索农业主题公园”的要求。截至目前,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组综合审定和专业委员会确认,并最终荣获“中国农业公园”称号的有十多家。
在此背景下,第六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期间,在广西玉林“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举行了《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报告(2016)》(简称《报告》)发布会。《报告》分七部分,前三章为理论总结,后四章为实践建议。第四、五章分别从开发理念、开发路径、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六章通过十余个案例阐述了各个农业公园的发展历程和特色,第七章展望了农业公园发展前景。
《报告》指出,中国农业公园是在农业园区、科技园区、观光园区的基础之上,融合农业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与传统民俗、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休闲旅游发展新业态。目前农业公园的开发趋向于多主体开发、产业融合、多功能复合型发展,发展过程中宜根据所处的区位关系、产业基础等确定具体的发展模式;而且较一般性农业园区,建设难度更大,宜采取政府政策主导、规划引导、行业指导、市场主体、多元投资、社会参与的混合型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同时,在商业模式设计上,农业公园应围绕“产业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核心内容来设计,兼顾多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全方位开发农业公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
针对目前各类农业公园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报告》提出了中国农业公园建设的十大路径,即园区功能复合化、产品链条创意化、产业链条整合化、经营主体新型化、服务体系专业化、管理服务智慧化、品牌战略全景化、资本组织市场化、利益联结共享化、保障实施综合化,以保障中国农业公园建设运营健康可持续。
该《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结合近些年在农业主题公园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整理编著完成,以供相关关注农业公园的企业、学者交流讨论。《报告》的发布,为中国农业公园建设的各类主体、规划者、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的窗口,也为从国家层面制定中国农业公园发展战略、引导农业公园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农业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作为《报告》发布会举办地,近年来,玉林市打造以特色农业为切入点,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集成转变,发展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五彩田园”示范区,成功通过了4A级景区验收,并获得“中国农业公园”、“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