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模式下高职《电算化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07 01:03黄勃
无线互联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黄勃

摘要:电算化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近些年得到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文章将分析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对电算化会计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教学做一体模式;教学改革

1高职电算化会计教学背景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高效融合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对该门课程的研究应立足于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通过对会计岗位、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得知目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手工会计,同时要求能够运用信息化工具处理经济业务,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要求较高。《电算化会计》可以满足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需求,但就现阶段情况而言,该课程的诸多方面仍需改进。

2高职电算化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电算化会计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考取从业资格证的需要,《电算化会计》往往开设较早,在学习完《会计基础》后开设,学生一般只具备会计基础知识,但是课程内容中纳税申报、报表分析等内容还未涉及,造成学生看到操作任务后一脸茫然,不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目前我院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为56学时。基于先前《电算化会计》的授课经验,以此学时安排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基本模块——总账及报表,对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等模块操作时间上感觉较为紧张。而对ERP(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只能放在实践学期学习,开设时间间隔较长且时间较短,对学生掌握软件性能的帮助有限。由于ERP系统的学习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理解整个财务操作流程及任务完整性等方面存在困难。

在实践操做过程中,过于注重核算部分,忽略决策、纳税申报及报表分析等训练。在实践教学配比方面,理论与实践课时比重与其他专业课程占比相同,并未考虑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仍存改进空间。

(2)电算化会计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对授课目标群体的分析不够全面,目前《电算化会计》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即使削减了理论课时的比重,但不能给学生提供结合其特点的教法与学法,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教师选择的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且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有效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遇到问题时,学生不善思考,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再学习能力不强。

选购ERP软件方面,院校往往只选取目前市场上使用率较高,或满足会计技能大赛需求的软件,一般不选取中小企业使用在线管理软件安排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只初步掌握一款软件的使用方法,因为再学习能力有限,在初涉工作岗位时对未见过的软件无从下手。这样难免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适应现如今软件多样、变化迅速的企业需求。

电算化会计并非会计专业的独立学科,但它与前导课程在诸多方面的联系过于薄弱。例如在教材选取方面无法与手工会计实现对接,未建立前导课程《会计基础》与该门课程的紧密联系,目前仍是两门单独的课程,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区别和内在联系。

(3)电算化会计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与传统的理论课程授课有很大区别,但在实际考核评价中这一特点体现的却并不明显。该门课程考核评价往往延用传统课程的分值配比,考核重点并不在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而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这对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初衷有所出入。随着2015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电算化会计的考核内容有了较大变化,实操内容占比加大至60%,对学生ERP系统操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延用之前的考核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多方面的需求,造成高职教育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4)电算化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由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也将严重影响电算化会计的教学开展。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因此能从事帮助企业实施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有的院校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担任,在了解相关会计知识后开始授课,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与电算化会计进行整合,教学效率仍存在提升空间。

3高职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该门课程并非只学习一款软件,或为了一纸证书,实际上对学生的再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课程教学改革应本着实用、易用、够用的原则,结合该门课程特点进行研究。教学改革应顺应潮流需要,在课程设置、设计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多下功夫,配上合理的保障措施,为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创造条件。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望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

电算化会计课程设置。首先,电算化会计课程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ERP系统并不只有会计核算一个环节,它需要诸多模块相互配合,方能体现企业资源计划的意义。若要全面掌握该系统,必须在课时上加大比重,至少需要两个学期112个学时。这样做,一方面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体验不同模块的操作性能,另外一方面可以真正体会财务管理模块与供应链系统的关系,对学生提升ERP系统的整体认知有很大帮助。此外,《会计基础》是电算化会计的前导课程,可以运用手工会计的配套实操教材,结合电算化会计教程,完成手工会计材料的信息化处理。如此操作可以实现《会计基础》与《电算化会计》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手工处理与信息化处理来体验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现课程体系内部的紧密联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针对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电算化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教学做”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参与,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摒弃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边学、边做,多思考。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困难,不将其解决一般无法进行以下操作,那么如何解决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发现问题可尝试查阅课本、上网搜索、相互讨论及向老师求助等多种方式,完成“教学做”的有效融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分机制。该门课程实践性强,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可较为全面的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操作要点分散于各个模块,让学生每次课程结束后,采取截屏方式上交操作结果,教师对其实践成果进行评分。当整个业务操作业务完成,按照各单元难易程度进行分值配比,整合后便是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并不单单取决于一次考试,而更注重平日学习的效果。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积极思考、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学生之间会形成竞争意识,这都对提升教学效率有一定帮助。该种考核方式避免传统理论考核的弊端,一方面可以与会计从业考试有效对接,另外一方面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加强高职电算化会计师资队伍建设。高职电算化会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和电算化系统管理能力。为保障教学效果,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应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专业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或采取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企业实践,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弱点。只有真正的深入企业一线,才能让教师扩展思路,不断寻求教学改革措施,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培训,必要时参加一些专业技术考试,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方能将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