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信人才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需求分析

2016-03-07 20:44时野坪孙鹏娇
无线互联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

时野坪 孙鹏娇

摘要: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密不可分,为了解决现代学徒制下走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通信人才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将职业技能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通信人才;学历教育;职业技能

1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对高职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给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信技术在这场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国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发的依赖于通信技术,这个行业似乎只有成长期,而看不到它的成熟期与衰退期。面向通信行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通信专业的根本任务。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专业建设过于倾向学历化,尤其是对于移动通信技术行业来说,学校教育同行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不对称性。通信行业其工程性、实践性、实时性等各方面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通信人才的方式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实现其“高等性”也要实现其“职业性”。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要与行业对接,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我国将探索“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即“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定位和高技能通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当前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应该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解放出来,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当前,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通信产业需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置体系陈旧

国内大多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课程的设置仍是软硬件实验为辅的形式,普遍设置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高频电子技术等以通信技术相关度极大的课程为主,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服务于高职通信专业的职业行为,无法使学生实现对口就业。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明显与通信行业的能力要求脱节,应用性不强,实践能力弱,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难以适应与通信行业要求。同时,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并非是纵向深化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尴尬现象。

2.2管理模式陈旧

当前的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管理模式陈旧单一,包括:管理制度、运行监控、考核制度、行业调查、信息反馈等方面没有与行业对接。无法使学生与企业联合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不能满足需要专业人才支撑通信行业发展的长期性宽口径要求。

2.3教学模式陈旧,专业实践教学滞后

当前高职通信专业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把自己投入到“职业人”的身份中来参与教学。这种培养学生的模式,是延续了本科的学历教育模式,缺乏对通信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更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是以课程实验、电子技术实训、金工实训等实训课为主。虽然也加强了学生们实操能力,但这种能力是被当作技能方式进行知识传授的,不能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构建通信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绝不仅仅是本科教育的简化版,高职教育应具有其独有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对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历教育,还应该重视其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办学行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统一,让学生在校培养期间便与先进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质相融合,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3.1人才培养职业化

职业化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和遵循既定的行为标准。职业道德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化建设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行业标准等职业化标准融入到专业建设中。针对不同职业定向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设计,包括系统性课程、岗位课程、实操训练、在岗实习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3.2人才培养资格化

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从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更大作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获取在很多时候都是要另外培训学习的,这就导致学生降低了考取证书的热情。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进到高教教育体系中,纳入到专业建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

3.3人才培养项目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式主要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单项培养,并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实行现在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把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堂。通过项目划分方式把课程内容整合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就是扮演着实际工作岗位员工的角色。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便是工作的体验,在各个任务完成中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掌握实际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对于企业来说,缩短了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投入。教师在授课方面,采用现网通信设备、实际通信工程项目进行授课,也会使学生、企业乃至于教师本身都会受益良多。因此,对高职通信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授课形式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高职院校与通信企业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使学生真正接入企业的运行,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体验,使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得到了锻炼,让学生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充分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实现技能匹配和综合能力匹配,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行业竞争力,使学生直接过渡为通信企业型人才。

4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对接

在传统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模式下,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标准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之下,校企专业层面合资办学,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形成的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院提供场地、管理和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专业师资,校企联合共同组织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跨越了教育与职业、学习与工作、学校与企业的界域,实现这种“跨界”教育,在不违背基本教育规律和行业属性情况下,打破固有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企业提供职业教育这样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教学结果最大程度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学生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以此为依托,联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实行联合培养具有职业性的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对接。

猜你喜欢
学历教育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