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章
新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刚刚起步的阶段,
往往在与资深员工和领导的沟通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那么,当一般的交流方式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时,
提问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了解对方么?
“公司新的总工程师下月就要来了,”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研发中心:“下月初他会做一个报告,讲述他的经历和未来想法,大家都要去听啊。”
整个公司的研发部门都在猜测新来的总工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想在总工面前会有好的表现,以后会得到领导的重视。各种关于他的消息也在办公室里的各个角落流传:据说他做过很多的项目,博士学位反而是另一个方向的,似乎还得过国家的科技进步奖……
小梁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耳边听着大家的谈论,也在暗自思忖自己该做点儿什么,这样可以在新来的大领导那里留下一个好印象。可是一个入职没多久的新人能做点儿什么呢?
正好晚上和学校导师及实验室同门一起吃饭,他问起这个事情。
导师听后,回答道:“哦,吕总要去你们公司当总工啊,他在业内很有名的。之前他做过很多国家网络工程的规划,在一些方向上研究得非常深入的。”
小梁听后,眼前一亮,继续问导师说:“李老师,那吕总现在最关心什么课题和方向呢?”
“肯定是下一步的网络演进啦”导师顿一顿说:“上次在部里面开会,他还说起这个事情。现在国家不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么,他正好是这个规划软课题的项目牵头人。项目刚刚开始,你要争取参与进去哦。”
小梁记下了导师的建议,回到家后的几天,一直在研究相关的内容。他把近几年内吕总的论文和讲话都熟读了一遍,也把相关方向上的学术界进展和工业界现状全部梳理了一遍。
“我应该准备好了吧?”小梁在准备过程中不断地问自己。
吕总来了,在全部研发人员的大会上,他详细讲述了他脑中的技术进展和未来展望。演讲之后,留给大家一些提问时间。
几个老员工问过问题之后,吕总稍微有些皱眉,大家看得出问题问得不是很到位,吕总开始有些担心了。
这时候小梁站起来,提问道:“感谢吕总的精彩演讲,我们对未来网络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其中第二个方向上,现在国际上的进展……有的说法是……也有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烦请吕总进一步点评一下这几个方面。”
听到他的问题,吕总眼中闪过一丝惊异,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见解。会后,吕总通过小梁的主任传话,要小梁到吕总办公室聊一下。
小梁一进办公室,吕总就很热情地招呼他坐下,紧接着问道:“看不出你对未来网络技术前沿跟踪很紧嘛,你今天提出的问题很不错。你现在公司里做什么?”
“现在软件部门做测试。”小梁回答说:“不过,我对您说的方向非常感兴趣。我是xxx大学李xx老师的学生,之前在实验室也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原来是这样啊,做测试对你来说屈才了,”吕总接着说:“这样吧,正好我带了国家的课题过来,由我直接牵头,正需要人来把这个课题做下去,我和你领导说说,直接到我这里来做吧。”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表面上看小梁的机会是通过一个公开场合的提问得来的,其实在背后小梁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了解被提问者以及相关的领域。提一个问题不难,提一个有水平且到位的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在重要的场合中,提一个真正好的问题,是建立在对于被提问者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
要提问,更要跟进互动
小张自觉是一个很普通的毕业生,资质平庸,学历平常,能力一般。在工作中,同期进公司的名校毕业生小孙很快崭露头角,风头远远盖过了他,小张在新单位中一直没有受到大家重视。
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出头机会的小张,反而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次外聘专家的讲座中找到了机会。每次专家讲完之后,小张不仅仅积极提问,在讲座过后,还主动和外聘专家请教问题。暗地里,其他一些新毕业生都笑小张“太孔雀”:讲座都结束了,领导也回家了,还表现个啥劲啊,有毛病吧。
直到有一次,公司宣布新的重大专项项目组成员,这种项目是出成绩最好的机会,一般只有公司骨干可以参与,然而一直风头正劲的小孙却落选了。这个核心项目组里只有一个“菜鸟”,那就是小张!
看到了成员列表,小孙的下巴都要掉在地上了,心里充满了不忿。直接去找到部门领导,询问其中的缘由。
领导看了他一眼,说道:“把你现在的工作做好,不要盯着别人的短处。这个重大专项是部里面专家牵头,人家点名要小张参与项目组。”
“为什么啊?”小孙还是不明白:“每次专家来,我在会场也表现很积极啊。在日常工作中,我比小张强很多啊!”
领导叹了口气,说道:“你以为你每次在专家座谈时提提问题、抖抖机灵就完事儿了?你看看小张是怎么做的。他不仅会上认真听积极学习,会后还和专家们保持沟通和交流。这些专家平时还组织一些论坛及沙龙的,很多在日常工作以外的时间,小张都去参加了,而且还很积极地参与他们的工作,和专家们保持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这些专家,你会邀请谁参加项目组?你还是小张?”
听到这些,小孙默默地转身离开了领导办公室。
提问题是一个很容易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方式,但是这种了解在提问题那一小段时间往往是比较浅显,缺乏持久性。被提问的一方很可能很快就忘记了提问者及所问的问题的细节,更谈不上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了。因此,如果仅仅是把工作做在提问题的本身,也许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后续的跟进和互动也很重要。
对方是个难对付的角色?
“领导,我被销售部的张总虐惨了。”小马一脸哭丧着去找到自己的上司老陈:“这个事情该怎么办啊?”
老陈放下手中的事情,问他说:“怎么了?刚刚的会议不是在讨论与合作伙伴的合同的事么?我有点儿别的事儿没能参加,出现什么问题了?”
小马回答说:“唉,好难啊。其实前期一起做的算法实验结果,合作伙伴也已经认可了。但是在和我们签的合同里,要求算法精度达到100%,且合同的验收人是最终客户而不是合作伙伴。销售部的张总就直接问我,算法精度能不能达到100%。我说不能,他们肯定责备我们研发不给力,我要说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
“原来是这样啊,”老陈考虑了一下,说:“你觉得这个事情的问题出在哪里?”
小马说:“大家都觉得是算法的问题。但是,这种挑战算法的极限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啊。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人来判别,也不可能达到100%的精度啊。但是,对这些销售部门的人,算法的事情真是没法解释清楚。”
“嗯,解释清楚也没用,关键问题不在这里。”老陈自言自语道。
“哦?那在哪里?”小马睁大眼睛问。
“销售部的压力其实是在合作伙伴那里,”领导喝了口水,继续说:“甲乙双方的合同,找在合同中没有任何权力和责任的最终客户来做验收人,这本身说明了很多问题。就算是我们能做到100%精度,也许客户还会有别的要求。本身这个合同,对于我们来说的风险就是不可控。合作伙伴这么做,说明对我们的合作缺乏信心。”
小马一拍大腿,大声说:“对啊,明明是合同的问题。我去找销售部说去。”
老陈一把拉住小陈,问他:“你一个研发部的人,还是入职没多久的新人。你去直接批评销售部合同签得有问题,你觉得你会得到啥好脸色么?他们可都是很有经验的销售,你要是单刀直入地说,估计他们什么都听不进去。更何况张总一直是公司销售的老大,他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小马像泄了气的皮球,脑袋又耷拉下来了:“那我们就要背这个黑锅么?”
“别着急啊,明天不是还会讨论这个事情么?你要这样说……”老陈面授机宜。
第二天的会上,这个尖锐的问题又被提及,大家的眼神又齐刷刷地盯着小马。
小马想了想老陈的话,回答道:“算法精度的事情,研发这边和合作伙伴做了很多次现场试点了,他们已经接受了之前的结果,相关会议纪要上也有体现。不过,即使我们做到最好,让不是合同方的最终客户来验收,会不会有其他风险呢?我们没见过的最终客户会不会有其他要求呢?”
这个问题抛出来,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样的沉寂。过了一段,张总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在这个合同里,我们应该对合作伙伴负责,我们对这个验收方没底啊。”
小马趁热打铁,小声问张总说:“在之前的实验中,对方好像对于合作不是特别有信心?您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嗯,问题应该出在这里,”张总转向身边的销售总监说:“我也感觉问题不在技术上。我们和合作伙伴应该是一起合作做生意,一起到客户那里挣得订单。现在这个合同让对方感觉我们把东西甩给他不管了,所以对方就直接搬出客户来做验收方了。你再去和对方的杨总深入接触一下,表达我们会长期投入的想法,也让对方放心。”
眼见着必须回答“行与不行”的上刀山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小马真是松了一口气,暗自佩服老陈的见解。
散会前,张总拍拍小马肩膀说:“看不出你不仅能做技术,销售思路也很清晰嘛。不错不错。”
现实工作中会有不少上刀山的困难,有的困难是在要做的事情上,所以需要当事人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有的困难是责任人造成的,碰到难对付的角色,单刀直入地阐述问题也许效果并不好。在这种时候,用提问题的方式在关键问题上点一下,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让对方自己意识到关键问题在哪里,对方反而会自己思考相关的利弊,从而把困难化解于无形。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