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
锣鼓喧,鞭炮鸣,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庆笑容。贴春联,挂红灯,家家户户都欢聚一堂,欢天喜地闹春宵。春节,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这期间,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而少数民族的庆祝活动则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中的新年礼,一起来体验不同的民族特色吧!
新年礼:糕点、秧歌,合乎口味
民族坐标 辽宁省抚顺市的满族
满族人的过年讲究可不少,民间常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可见满族人的新年礼一般从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这天就拉开了序幕。
民间传说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每户人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满族人通常用糖瓜祭祀灶王爷,把麻糖、瓜果等作为供品放到灶王爷的供桌上,并且将麻糖添入灶口或粘于灶神嘴上焚烧。这样用麻糖就可以堵住灶王爷的嘴,以便灶王爷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给这家人说好话。
新年吃食
小年这天,人们开始蒸黏豆包。黏豆包是满族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它起先是满族人供奉祖先用的祭品,也是人们出门打猎时所带的食物。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曾把黏豆包作为冬天里的军粮,黏豆包用黄米面和芸豆馅自制而成。腊月二十二,人们就把芸豆用清水泡好,到了小年这一天把温水倒入黄米面中做成面团,接着用摊平的面团包上浸泡好的芸豆,然后把包好的豆包放到笼屉上蒸二十分钟,出锅后就是可以食用的黏豆包了。
满族人在除夕要做传统糕点——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作而成,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食品小孩子们特别喜欢。除了要吃传统糕点外,满族人在过年还喜欢饮酒,主要是自家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煳的大黄米、高粱米冲的“煳米茶”。在满族人的新年礼中,最有意思的是阴历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包饺子时,人们会把几枚铜钱暗放入饺子中,吃到者“终岁大吉”。
跳起秧歌
大年初一,大家皆早起,穿新衣,戴新帽,互相串门拜年,恭贺新春。正月里,满族人也有自己的娱乐节目: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绷绳”、“抓嘎啦哈”等游戏,孩子们在室外踢毽子、藏猫猫、放鞭炮等。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一种满族民俗节目,即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男女老少都来参与的“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满族秧歌把人们平时劳动生产、生活和打仗的一些动作融入在秧歌阵势和舞姿中,人们的扮相和服饰也都丰富多彩。在抚顺,满族秧歌的风格更加独特,表演格外生动,舞蹈中有“鞑子官”、“克里吐”、“拉棍的”等各种造型,人物生动有趣,表演中以其大摇大摆、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民英勇善战,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满族秧歌的舞蹈动律:“扬”、“蹲”、“盘”、“跺”、“摆”、“颤”等动作,无不显示出新年的喜庆。
新年礼:守年、压岁,游戏新年
民族坐标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沿街各商家门前灯笼高挂、彩旗飘飘,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气息。这里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春节也是朝鲜族传统的和最重要的节日。
朝鲜族把春节称为“元日”或“岁首”。在年三十这天,朝鲜族妇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大多数家庭从一大早就开始做打糕。尽管市场有卖做打糕的机器,但他们还是喜欢用打糕槌自己动手,可能是因为自己做的打糕,味道更特别。
传统食物:
他们的年夜饭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朝鲜族会在除夕晚上十一点至十二点祭拜先祖,贡品以打糕、明太鱼、煎豆腐等朝鲜族传统食品为主,且种类、数量必须是单数。朝鲜族人认为除夕夜自己一家十几口都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是幸福洋溢的时刻。他们的年夜饭非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两种。过年前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乡的朝鲜族村民都在酿造“岁酒”。这种酒在过春节前酿造,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他们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而“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野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游戏新年:
和汉族人一样,朝鲜族全家也会通宵达旦地守岁,但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大年夜这顿饭会载歌载舞,人们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起舞。他们还必玩尤茨游戏,这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感情的纽带。在游戏过程中,男女分别抽签组合,组织者往往会有意将过去有矛盾的人安排到一组,让他们在共同游戏和娱乐中化解过去一切的不快。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笑泯恩仇”吧!
新年礼:祭天、尊畜,草原风貌
民族坐标 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
“查干”在蒙语中是白色的意思。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即春季开始。所以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把一年农历的第一个月(正月)称作“查干萨日”,即白月、吉祥之月,以示新年到来。蒙古族主要分布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地,在不同的地区,蒙古族的新年特色民俗也各有不同。
祭天民俗:
每到春节来临时,蒙古族牧民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祭天、祝寿、拜年等。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在除夕晚上达到高潮,到正月十五正式结束。
大年初一天蒙蒙亮,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的蒙古族牧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美酒、奶制食品,举行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祭天仪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只见户主点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将供品撒进燃烧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献祭。在长辈的带领下,一家老少自左向右绕敖包走一圈,边走边叩首,将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敖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行毕祭天礼,天已亮。蒙古族家庭开始内部拜年。先是晚辈手捧哈达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辈祝福晚辈幸福平安。家庭拜年结束后,草原上的牧民们就结伴而行,到邻居家串门拜年。
五畜“过年”:
每当正月里人过春节的时候,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也不忘给牲畜过新年。在蒙古族人常年的游牧生活中,他们爱畜如子,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牧民在除夕之夜给“五畜”过年是世代沿袭下来的习俗。
除夕之夜,牧民们都要把自家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清点自家的牲畜头数,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接着让全部牲畜饮足水、吃饱草料后,牧民们便围着畜群点燃一些松柏枝,在羊圈里点一盏大红灯笼,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给“五畜”过年就是要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表达对牲畜的尊重。在过去,十几户牧民会联合起来,选择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举行喜庆而又欢腾的庆典,但如今,给“五畜”过年往往都是各户单独进行。
新年礼:年饭、砸骨,辞旧迎新
民族坐标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蒙古族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民众在除夕夜要进行拜佛、祭祖的仪式。仪式由家族的年长者或家里的男主人主持。人们在除夕前将供品准备好:有煮熟的羊头、羊胸脯、羊尾等羊最珍贵的部位;还有奶制品、油饼及糖果等食物。拜佛时,要首先在佛像前点燃酥油灯或蜡烛,然后由年长者起轮流在佛龛前烧香,口念佛经,给佛像磕头跪拜。蒙古族祭祖仪式很特别,会在家门口点燃爬地松或点火烧香,在地上放置一些奶、肉等食品,献酒,磕头作揖。
辞旧迎新仪式:
人们在吃除夕晚餐时,会摆上迎新年饭,有炖熟的羊或牛的背子和头,饺子以及酒水。在吃饭前,蒙古族的年轻人要给长辈拜三十,敬酒、献白色哈达;长辈祝福晚辈,并赠送手帕、白毛巾、零钱和糖果等新年礼物。吃完年夜饭后,他们会举行“布屯其米格巧格纳”仪式,这是砸已剔干净的牛羊股骨的活动,也是蒙古族特别的辞旧迎新仪式。主持者手拿股骨,先祝词,然后将股骨砸开,喊:“妖魔之头砸碎了没有?”众人齐喊,“砸碎了!”接着他又喊:“布屯伯乐布,布日勒季乐要布鲁?”(意为旧年过去了吗?)众人喊:“布屯伯乐啦!布日勒季乐要布啦!呼啦!呼啦!”(意为旧年过去了。)“呼啦!呼啦!”以示助威。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分享骨髓,表示来年像骨髓一样香甜美满。接着蒙古族人开始豪放地饮酒、吃肉、弹奏托布秀儿乐器、跳萨吾尔登舞,说唱《江格尔》,演唱形式多样的民歌,玩羊髀石等游戏,灯火彻夜不灭,歌舞通宵不绝。
新年礼:拥有自己的新年
民族坐标 其他民族
除了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过农历春节,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会过自己本民族的新年,它的时间与农历春节的时间不同。
苗族地区要过苗年,但苗年的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人们会穿上美丽的苗族服饰欢度节日。
彝族人的新年,彝语称为“库斯”,是大小凉山彝族祭祀兼庆贺性的传统节日,一般选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藏族的新年是藏历正月初一,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一天。
藏族人民过年,在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
壮族人除了过春节之外,还要在正月三十再过一个“晚年”。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示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旬,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结语
领略完众多民族不同风俗的新年礼后,深深感觉到我国各民族的风俗都独具特色,不同的是风俗,相同的是各民族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期盼。五十六个民族,同乐一家亲。至此,新年的韵味更加浓郁了,愿大家欢声笑语中辞旧岁,喜笑颜开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