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云 广东省汕尾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516600丁晓东 广东省汕尾市畜牧兽医局 516600孙庆华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站 166200
猪气喘病的诊疗及预防措施
许海云广东省汕尾市畜牧技术推广站516600
丁晓东广东省汕尾市畜牧兽医局516600
孙庆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站166200
猪气喘病又名猪支原体性肺炎,国外称为猪地方流行性肺炎,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气喘、咳嗽,呈腹式呼吸,体温和食欲一般没有明显变化。病理变化部位主要位于胸腔内,剖检肺脏呈对称性“肉样”或“虾肉样实变”。该病分布广泛,发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饲养期延长。一般情况下,该病的致死率较低,但在流行初期和饲养条件差时,容易继发巴氏杆菌、猪鼻支原体和圆环病毒等感染造成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损失[1-2]。本文重点介绍一下猪气喘病的诊疗及预防要点。
该病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通过呼吸道感染。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加快和气喘。根据病程经过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并以慢性型为多见。急性型病例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该病的猪场中,病猪往往突然发病,迅速散布。全群病猪精神不振,呼吸频快,每分钟达60~80次,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咳嗽次数少而低沉,体温一般正常。当病猪呈现呼吸极度困难时,食欲大增,以致完全消失,病程一般为1星期左右,死亡率很高。慢性型病例一般为长期咳嗽,以清晨、晚间运动或开始喂食时最多,尤以刚开始喂食时咳嗽最为严重,咳嗽时病猪站立不动,拱背伸颈,头下垂,直到呼吸道分泌物咳出或咽下为止。随着病程延长出现腹式呼吸症状,呼吸次数每分钟达100多次。疾病的后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张口呼吸或呼吸极度微弱,病猪喜卧,常流鼻涕,有眼屎,可视黏膜发绀,食欲减少,病情严重时食欲大减或完全停食,病期较长的猪体质消瘦,被毛粗乱失去光泽,生长发育停滞,蔓延至全场。一般病猪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体温,个别病猪因继发细菌感染造成体温上升至40℃以上[3]。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等,可以诊断猪是否感染猪气喘病。
一般情况下肌注卡那霉素20万IU/kg体重,该药物可让急性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见效快,但复发率较高,治愈率仅为50%。肌注猪喘平5万IU/kg体重,每天1次,5天为1个疗程。土霉素和卡那霉素交替使用,能提高治疗效果。林可霉素按60mg/kg体重,5天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也可在症状较轻的病猪群饲料中按200~250g/吨添加,连续饲喂3周。复方鱼腥草按15~20mg/kg体重、氟苯尼考按猪10~15mg/kg体重混合肌注,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金银花50g、大叶草40g、蒲公英 60g、黄麻20g配成散剂口服,有良好疗效。
养猪户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参考选用。方法1:使用江西特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麻黄鱼腥草散混饲,该产品100g可拌料50~100kg,连用3~5天,重症加倍,孕畜也可用。该药内含麻黄、黄芩、鱼腥草、穿心莲、板蓝根、氟苯尼考等,对顽固性气喘、呼吸困难或腹式呼吸治疗作用明显。本品可同该厂生产的“新呼奇”注射液联合用药,对各种病原引起并发的呼吸道疾病治疗效果颇佳。方法2:使用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普得键(氟苯尼考粉),按每袋500g拌料500kg饲喂;或用杭州爱力迈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福宁(10%氟苯尼考粉),每吨饲料添加300~500g混饲,治疗量加倍。上述两种产品生产工艺独特,对多种病原引起的猪气喘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方法3:对症状比较明显的病猪,可用江西博莱大药厂生产的肺喘欣 (泰乐菌素注射液),肌注0.05~0.1mL/kg体重,1~2次/天,连续3天;或用江西特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氟奇(氟苯尼考注射液),肌注0.05~0.1mL/kg体重,1~2次/天,连续3天[4-5]。
使用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对出生后第7天或第21天的仔猪分别注射2mL疫苗,能有效保护育肥猪免遭肺炎支原体感染,提高其生长速度。采用泰乐菌素饮水,连用10天,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或用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10~45mL配合1%亚甲蓝4~18mL,用1%硫酸阿托品注射液2~7mL,分别一次颈侧耳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4天,治愈率较高。也可肌肉注射林可霉素4万IU/kg体重,每天2次[6]。
[1]张新强.猪气喘病的诊治[J].畜禽业,2011.(7):79-80.
[2]毕祥乐,张春梅,朱晓飞.猪气喘病的诊断与防制[J].北京农业,2011,2:114-115.
[3]顾海龙.猪气喘病的诊断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1,(10):127.
[4]奚江.浅谈猪气喘病的综合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 (5)94.
[5]赵君.猪气喘病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4(12):43. [6]冀恩忠,李殿龙,蒋其全.规模化猪场猪气喘病的防治[J].畜禽业,2010,7(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