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杰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从跨文化交际语境看日本人的交际模式
赵晓杰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从跨文化交际语境出发,根据语境文化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探讨日本高语境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语境文化影响下日本人以和为贵、集团主义意识强、以心传心的体察式的交际模式,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促进交流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高语境文化;交际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2.034
在跨文化交际中,背景文化影响着交际方式,而交际方式又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体现,如何理解语言行为蕴含的文化差异,对交际结果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现在,“以己度人”导致交际失败的事例仍比比皆是。日本是典型的具有独特语境文化的国家,梅纳德曾说过:“在日语交际中,揣测对方的想法是很重要的”,“比起语言交际,意会更重要得多”[1]。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不断地以文化交流互通有无,虽然都能从对方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两国人民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由此产生的偏见、误会、纠纷等每天依然在上演着,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进行中日两国间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以言语、非言语行为为媒介,通过日本人的交际方式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特点,深入研究日本的民族特性,剖析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才能正视中日两国间的差异。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语境角度出发,研究日本高语境文化特点以及对日本人交际方式产生的影响,探索高语境文化下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特点,以促进中日间跨文化交际。
(一)、冰山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于1895年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根据该理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际因素犹如沉浮于水面的冰山一样,具有可视的显性因素与不可视的隐形因素,而后者往往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决定着交际结果。显性因素主要是指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行为;隐形因素主要是指交际主体的文化、价值观、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隐形因素是通过显性因素展现出来的[2]。从冰山理论可以了解到,每个主体的文化都是不同的,那么可想而知,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根据显性因素,可以去分析了解隐性因素的特征,又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主体间的交流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随着冰山理论研究的发展,在交际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跨文化交际学中对语境文化的研究。
(二)、语境文化
语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言语、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距离,也就是说话人所属的与语言行为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包括一切主客观因素。语境文化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根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他认为高语境文化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大部分信息不是依附语言而是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读取的,包括交际双方的表情、语速、手势等非言语交际方式。由于拥有相同的文化底蕴,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可以依靠“言外之意”、“意会”的语境传达信息,因此在高语境文化中,无需详细解释说明双方即可理解,其中非言语传达的信息往往大于语言的承载量;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依附语言性较强,交际双方强调的是语言交流的内容,如果语言表达不够完善,将会阻碍交际,就是所谓的“言传”文化。根据霍尔的理论,高语境文化的代表国家为日本、中国、韩国、阿拉伯等国家,低语境文化国家为德国、瑞士、美国、法国等国家。而说起日本人,人们多数觉得有礼貌,爱“颜”如命的民族,做任何事情都会尽量照顾到彼此的颜面,说话时也都是小心翼翼,用词比较委婉,语气平和,体贴周到,这些都是高语境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中的环境论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体制特征、心理特征、民族性、文化特征、社会发展等都受其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巨大。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国土狭长,山地多平原少的岛国,分别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隔海相望,并且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多,地震频繁,而在夏末秋初时,又时常遭受台风的袭击,经常洪水泛滥。在这种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中生存,导致日本人充满了不安全感,忧患意识较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无力抗争,只能顺从,对自然应该心怀敬畏,人与自然应该相互紧密联系、依存,这就形成了日本人忍耐力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自然观,这种思想自然地渗透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了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处世观。
(二)稻作文化的影响
纪元前 3-2世纪,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渡来人从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列岛,大陆农耕技术和金属器的到来,开启了日本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经济的发展,在农业耕作中逐渐形成了稻作文化,进而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古代农耕过程中,结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村落,在共同生活中,非常重视相互团结、合作、协调精神。稻作文化是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宗教习俗、社会道德意识,是日本集团主义意识产生的土壤。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日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加上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二战时期,人口流动性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外来文化带来的影响也很小,这就为日本形成共同的交际模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
(三)宗教影响
日本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除了本土神道教以外,从大陆传入了佛教、儒教、道教、基督教等,丰富着日本文化,改变着日本人的生活。比如说日本人结婚可以在神社举行,也可以在教堂完成仪式,而葬礼或者超度等法事则由佛教寺庙主持,这种“多重信仰”也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包容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各宗教的信条也发生了变化。佛教原本主张来世主义,重视人类的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通过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谛,摒弃烦恼,超越生死,以到达极乐世界。但是传到日本的佛教变得世俗化,僧侣更近乎职业化,可以娶妻生子,喝酒吃肉。而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中国儒家思想,在日本也发生了变化,与中国以“仁”为思想核心不同,强调对上以“忠”为核心,为了集团利益可自我牺牲并且视其为美德的价值观。这种“多重信仰”,适合日本人的宗教观,也是共荣、和谐发展理念的产物。
(一)、“以和为贵”的交际原则
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通常遵循“以和为贵”的交际原则,形成了“和”文化,其中包含了“和谐、和平、中和、协调”等意思。到公元 7世纪,日本圣德太子颁布了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原是对官员职务的要求,后逐渐成为人们的道德标准。其中规定:“以和为贵,以不忤为宗”“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这种思想代代相传,到了现代,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非常注重与周围人的和睦关系,以礼相待,避免争执和冲突,维护所在团体的秩序。日本有句谚语为“親しき仲にも礼儀あり”(即使再亲近的关系也需要讲究礼节)。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是家人、好朋友,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侵入对方的“私人领地”,如果想要长久和睦地交往下去,就需要相互体恤,以礼相待,维护对方的面子。日语中有“世间体”一词,是指“面子”的意思,“面子”这一词,中国的汉语与日语意思基本相同,但是中国的面子一般是指自己的面子,而日本人的面子不仅是指自己的,也包括所属家族、集团的面子,因而日本人非常在意世人的眼光以及世间的规则。吴小伟,张卫娣(2015)认为,面子是个体树立社会形象的愿望,可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赞许等;消极面子是指希望不被对方反驳。[3]因此,在日语中,表示请求、禁止、命令等句子的后面经常添加表示缓解语气的语气助词“ね”,使话语变得委婉,从而不干涉对方的选择权,不伤害对方的面子。
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日本人使用“对不起”的频率非常高,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用语。这是因为“对不起”可以用于道歉,也可以表示因拜托别人而感谢,甚至可以用于进行询问前而引起对方注意的开场白。而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太喜欢说“对不起”,蔡文丽、郭敏(2012)认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道歉意味着承认错误,那就意味着丢面子,为了维护面子,所以对于道歉语的使用都很谨慎,因此中国人会采用别的表达方式代替“对不起”。[4]
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日本人在拒绝对方时擅长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尽量避免使用“不行、不可以、不允许”等言语,多使用“有点儿…,那样的话有点…”等含糊的措辞,使得说话留有余地。日本人对直接否定别人的行为具有抵触心理,喜欢含蓄,善于关注对方的反应,重视对方的意见,因此,“以和为贵”的交际原则可以说是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绳。
(二)、集团意识
川岛武宣在《日本社会家族构成》一书中阐述到: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喜欢集体行动,排斥单独行为,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集团意识,并且在交往中,内外有别。这是因为日本受到稻作文化的影响,建立了家族式的纵向社会结构,以亲子式的关系支撑上下等级制度,互相支持,前辈有责任培养后辈,所以当出现问题时,往往都是公司的负责人出面道歉,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个人。正是这种归属感使日本人把对集团的忠诚视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建立了具有强烈的“家”色彩的企业文化,甚至出现了“过劳死”的“企业战士”。这种观念造就了日本人“希望与别人保持一致”、“大家一样就好”的意识,学校校服、公司制服、上班族的白衬衫西服领带等服饰文化是其体现。并且形成了“内外有别”、对陌生人不信任感的倾向。在日本无论是升学还是中途找工作都需要通过熟人介绍,日本的保证人制度、推荐制度也是集团意识的一种体现。
集团意识在语言上的体现首先是敬语的存在。敬语的形成是在社会等级制度与权势意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日语、朝鲜语、蒙古语、藏语、爪哇语中都存在敬语系统,中国古代汉语中也曾有敬语体系,但是现代汉语中很多已消失,仅存一小部分。敬语的使用与社会地位、长幼尊卑、个人文化修养等因素有关,在日语中,不同的人际关系使用的文体是不同的,关系疏远、或者上级时需要使用敬语,关系亲近人之间可以使用平辈口吻,所以说日本人是“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里的话就是指语言所表达的敬意程度,而且敬语的使用也随着“内外”意识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公司里,下级对上级是需要使用敬语的,可是当面对“外人”时,谈起公司上司时却可以直接指名道姓,不用敬称,如果使用敬称反而是对“外人”的不礼貌。
(三)、“体察文化”
说起日本文化,人们总是会想起“体察文化”。“以心传心”的交际方式是“体察文化”的最好体现。王南(2011)认为,日本是一个淡泊平和,不喜欢强迫别人的民族,非常重视“以心传心”、并且“讷于言而敏于行”。[5]“以心传心”被日本人视为美德,这个词源于中国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意为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在生活中,犹如日语“空気を読む”一词所示,需要“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去推测对方的想法,采取合适的语言以及行为,使对方感到舒服愉快,以便维护良好的交际氛围。日本人以“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时刻严格要求自身行为,正是这种信念使得日本的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好评。曾有一位日本寿司职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说道:“清洁时,必须好好打扫人们看不到的地方;2、凡事被人说了之后再做是最差劲的,积极主动,揣测对方的想法并照顾到对方的心意是最重要的。”
在语言交际方面,日本人善于使用省略表达,包括主语、谓语、助词省略等等。比如说主语省略,在中国汉语中,如果省略了“主语”,将产生歧义,所以需要明确“你”“我”的关系,而在日语中,不仅句子结构具有省略的功能,从交际语境也可以省略掉,而过多强调“谁”的话,会使人感觉彰显自我、锋芒毕露,违反了日本人社交禁忌。
杜勤(2012)认为,日本人体察式的交际模式主要的语言特征为:一是中途终止的表达方式,多用于拒绝场合,给对方以推测的余地,免于难堪;二是婉转的表达方式,由此产生了“建前(客套话)”和“本音(真心话)”现象。[6]日本人认为通过“建前”去猜测“本音”,是一个人的修养所在,也是人与人交际的一种乐趣,过于直白的话语不仅伤害对方的面子,也使得交流变得索然无味。体察式交际模式只适合用于高语境文化的社会群体,在低语境文化群体内没有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就会失去作用,甚至成为交际障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加速了全球化,跨文化交际也变得频繁,一方面促进了各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文化摩擦也在不断发生。日本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很多外国人感到困惑,这是因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农耕社会,形成共同的社会文化,受其影响,在交际过程中,“以和为贵”,维护所在集团利益,通过“以心传心”的沟通方式,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相方式,将有助于了解日本人的交际模式,增进对日本的全面了解,预见和化解中日交际中出现的纷争,避免冲突,才能够和谐共处,求同存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使中日交流健康发展。
[1]张瑞.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2):1285-1287.
[2]刘乃歌.语境文化的类型差异与跨文化传播问题解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4):116-118.
[3]吴小伟,张卫娣.从委婉表达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现代交际,2015(1):88-89.
[4]蔡文丽、郭敏.从日语的省略语看日本人独特的体察文化[J].语文学刊,2012(4):14.16.
[5]王南.中日跨文化交际实务[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6]杜勤.「遠慮·察し」式的交际方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3):94-99.
[7]黄明花.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探究日语教学方法[J].中国培训,2015(1):92-93.
[责任编辑 王云江]
An analysis on the Japanese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AO Xiao-jie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600, China)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culture on communication pattern, this paper, which starts from the angle of cross-cultural context, aims to discuss the causes of Japanese high context culture and give an analysis on Japanese communication pattern characterized as harmony is precious, collectivism and understanding in a tacitly way.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have significances in reducing misunderstandings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igh context culture; communication pattern
H36
A
1673-9477(2016)02-099-04
[投稿日期]2016-03-19
辽宁省教育科学‘一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JG15DB073)
赵晓杰(1980-),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