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路径

2016-03-07 20:47符晓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

符晓晓 吕 萍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路径

符晓晓 吕 萍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及就业市场化,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政府为督促高校就业部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把提高就业率列入就业工作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做出更深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数量;就业质量

一 就业质量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就业质量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取得劳动报酬以及 其他与工作相关的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范畴,换句话说,提高就业质量的本质就是实现体面就业。[1]对于很多家庭,大学四年的教育投资是个不小的开支,而这四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取决于就业质量的高低。就个体劳动者而言,就业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包括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地点等指标。工作性质是指该工作职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工作的难易程度。按照体力和脑力标准,工作性质可以分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体力脑力兼顾。脑力工作主要是运用智力完成工作的工作,包括组织管理工作和业务实施工作。组织管理工作具体包含组织、领导、管理单位人事、财务等内容,一般都是具有职权性质的工作;业务实施性工作是指凭借专业技能或智力完成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如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体力工作是以体力劳动来完成工作内容的工作,主要是那些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务的工作,比如生产线上的装配工、快递人员、出租车司机等。当然,有些工作的特点可能表现的没有这么明显,而是脑力和体力兼具,比如销售人员。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脑力劳动含量越高,就业质量越高。

工作地点按经济发达程度分,可以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一线城市是指沿海发达地区及内陆发达地区,包括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二线城市是指内陆稍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包括西安、合肥、郑州、太原等;三线及以下城市是指省会以下的县市及地区。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工作地点所处的经济区域越发达,就业质量越高。

(二)工资水平

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反映了大学期间学习的投资回报水平。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职场新手,其工作的前三个月一般都处在试用期,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而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新进职员一般在3至5年后才能充分显露其综合实力及价值。所以在衡量该指标时,最好采用工作三年以后的年终薪水总额。另外,还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文理科专业、热门、冷门专业造成的薪水系数的不同,具体操作可以参照本校前三个年度的均值。

(三)双方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认可度是指社会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满意程度和毕业生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程度。[2]从用人单位角度看,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办事能力都影响着其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从毕业生个人角度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水平、工作条件、工作地域、发展前景是否符合毕业生的预期。因此基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都满意的就业便是高质量就业。

二 二本高校学生就业质量情况

(一)就业地以生源所在地为主

安徽省属本科院校学生生源多为省内各市县乡镇,很多学校省内生源比例超过80%。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使得这些地区的家庭传统观念深入骨髓,比如:子承父业、重视家庭等,所以这些地区的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大多数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其中师范类专业学生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他们选择自己的家乡或者离家乡较近的教师岗位实现就业。数据显示,超过75%的安徽省省属高校大学毕业生在省内实现就业;25%左右的学生在省外实现就业,其中包括生源地在省外的毕业生,省外就业所在地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安徽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二)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所谓就业层次,即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出境)、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外企等用人单位。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升学率较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偏低,据统计的十几所省属本科院校的升学率平均为15%,也就是说剩余85%毕业生要选择走向社会谋求工作。历史的原因导致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提供的“铁饭碗”、“金饭碗”在求职过程中备受青睐,这些职业社会地位高,是公认的体面的工作。然而要谋得这类职位实属不易。据了解,这类职位大多要求毕业生从985学校毕业,所以对于省属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而言,想在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工作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公务员考试虽然对学生毕业的院校不做特别要求,但是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胜利者总是寥寥无几。数据显示,省属本科院校毕业生岗位大多是私立小微型企业、三线城市私立学校及县乡镇一级的公立学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成功在国有企业如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煤矿、铁路等国字号单位就业,并且进入这些单位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公平竞争,而是通过单位特殊照顾的方式。

(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响应度不高

为引导大学生入基层就业,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偏远农村地区基础服务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3年团中央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教育部实施了“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8年中组部颁布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参加这类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数量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是总体比例只占总毕业人数的一小部分,比如:2014年安徽大学参加这些项目的毕业生只有169人,只占该年度总就业人数的2.5%,其中参加西部服务计划项目的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通过座谈的形式在几所高校开展了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不愿意选择该类岗位的原因是地理因素,新生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市县以上的城市就业,他们向往繁华的城市生活,不愿意到乡镇、农村这些偏僻安静的地方工作生活。

(四)就业稳定性差

以追求就业率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就业工作使得就业指导员一味倡导“骑马找马”的思想。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为攀比就业率,劝说学生接受一些不如学生期望的工作,很多学校以发放求职补助的形式奖励已经谋到工作的学生,刺激学生尽快找到工作,以期提高毕业生首次就业率,结果导致很多毕业生首次谋得的工作不如人意。数据显示65%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仅9.3%的大学生能坚持两年以上,当下“闪辞”一族已经成为社会很普遍的群体,本科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较高,自尊心、攀比心强,这些因素导致他们为了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不断谋求新的岗位,如果在一个岗位上遇到发展瓶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寻找下一份工作,因此他们寻得的每一份工作都可以说是下一个更好工作的跳板。

(五)起薪普遍偏低

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首次就业月薪起薪在1500至3000元之间,只有约4%的学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约50%的学生月薪起薪在2000-3000元之间,剩余约45%的学生月薪在1500-2000之间。[3]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给出的底薪越来越少,门槛却越来越高,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不仅遭受来自同等学历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还要接受层次更高的高校、更高学历毕业生对岗位的争夺,有时甚至还要与高职高专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这一现象导致用人单位停止对起薪的增长,结果导致很多新入职大学生的薪水比处在一线技术岗位的农民工薪水还要低,极大的打击了大学生的自尊心。

三 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推进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进程

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实行精英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水平,忽略了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渴求的现实,导致学生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降低了就业竞争力。[4]所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致力于培养地方特色人才,鼓励地方企业与高校联盟,联合培养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打破传统思想,提高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我国传统思想认为白领比蓝领的社会地位要高,殊不知在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很受人尊敬的职业。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急需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我们要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国家层面上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提升一线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技能性工作。

(三)实施产学研结合,力求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众所周知,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输送到社会,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核,因此如果企业能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意义非常重大的。所以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地方高校成功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9).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张瑶祥.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4]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

(责任编校:周欣)

作者简介:符晓晓(1986-),女,安徽阜阳人,硕士,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与创业就业。吕萍(1986-),女,安徽宿州人,硕士,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5-12-1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56-02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