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玲 王 巍(通讯作者)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湿疹是一种全身性瘙痒渗出性皮肤病,以发生多型性、弥漫性、对称性、反复性的皮肤损害及剧烈的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湿疹属于湿疮的范畴。《医宗金鉴·血风疮》中说,此病患者可“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可见,此病患者常可出现皮肤瘙痒、水肿、水疱、糜烂、鳞屑等不适症状,承受的痛苦较大。近年来,关于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临床报道有所增多。针灸疗法是一种中医的传统疗法,在治疗湿疹方面的疗效显著。本文主要对用针灸疗法治疗各类湿疹所致皮损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瘙痒是湿疹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临床症状之一。瘙痒的发生主要因感受风邪,郁久化热,风邪稽留于细小络脉、肌腠之间所致,其症状顽固,发无定处。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内风根于血,血虚、血燥、血热均可以生内风。内风与外风相会相感可诱发瘙痒的症状。治疗瘙痒可选用曲池、血海、风池等穴位。曲池又叫鬼臣、洪池。鬼臣有“风止”之意,洪池有“水湿汇合之所”之意。曲池为祛湿、消疹、止痒的常用穴,在针刺该穴时可采用泻法。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补血海”为治疗瘙痒不可缺少的方法。将曲池与血海合用可共奏健脾除湿、祛风养血之效,能更有效地治疗瘙痒[1]。若在此基础上加用“风池透风府”之法,还可进一步增强祛风止痒之力。中医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说,火热之邪为患是导致瘙痒的主要原因。瘙痒症状较重的患者若病情久治不愈可因心烦气躁而损伤神机,影响睡眠,故在对其进行针刺治疗时宜从心论治[2],选取可宁心安神、泻五脏之热的心俞及可安神定志的神门、安眠、百会诸穴。有研究显示,采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瘙痒的起效迅速,而且治疗的有效率可达到100%[3]。亦有研究证实,采用耳背部放血法治疗瘙痒的有效率可达到86.7%[4]。
湿疹患者在病情的急性发作期可因湿热互结、湿重于热、而发生疱疹糜烂溃破、渗液流滋、心烦口干、身热不扬等表现。研究发现,选用阴陵泉、合谷诸穴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其痊愈率达到87.69%[5]。针刺阴陵泉穴有活血清热化湿的功效,针刺合谷穴有清大肠湿热、疏风清热(除湿为主,兼除湿热)的功效。湿疹患者可因脾气虚弱,脾虚湿困、而发生轻度的皮肤糜烂渗出及纳呆、乏力、便溏等症状。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重顾护脾胃、健脾除湿,可选取脾经与胃经的特定俞穴,如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足三里、丰隆、天枢等穴位进行针刺。对患者进行灸疗可使其局部皮肤因受到温热刺激而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其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与淋巴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血肿的消散吸收。研究发现,对湿疹患者进行艾灸治疗的有效率可达到97.6%[6]。中医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在治疗湿疹时应注重利小便之法,给湿邪以出路1 ,委中穴为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为一身之蕃篱。针刺委中穴可通调膀胱的气机,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且可取得祛风的作用[7]。
湿疹患者常可出现丘疱疹、红斑及肿胀样皮损。此病患者若出现焮红、肿胀、灼热的皮损,其病情可能是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所致,或由继发感染所致[8]。此病患者的皮损若呈暗红色,多为风热有瘀所致。有报道称,在对此类湿疹患者进行治疗时用三棱针从其皮损的中心逐渐向外围进行迅速的点刺,直至其皮损发生轻微的出血,可使其治疗的有效率达到100%[2]。研究发现,刺激阿是穴(发生皮损处)能起到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及皮肤修复等作用[10]。大椎穴与身柱穴为督脉的穴位。“督脉者,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故采用大椎透身柱法治疗湿疹可振奋患者全身阳气,增强其脏腑的机能,并起到益气固表、疏风清热除湿的作用。湿疹患者若出现夹瘀型皮肤红肿的症状可为其采用刺血疗法进行治疗,以泻脏腑实火、排毒消炎(使毒随血出)。研究发现,刺络放血法具有理想的祛瘀通络的作用,能够直达病灶,疏利气机,通畅血脉3,可作为治疗热瘀为主的红肿、疱疹性湿疹的主要疗法。
湿疹患者可出现干燥、粗糙脱屑的皮损。导致此类皮损的病机主要为湿热稽留,阻滞气血运行,继而成瘀,使肌肤失去濡养或为血虚风燥,阴血亏虚,不足以润养肌腠。采用三棱针散刺配合针刺血海、五脏背俞穴等俞穴的方法对出现上述皮损的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祛瘀生新、和血养血及泻热的作用,使其体内气血旺盛、五脏调和、阴阳平衡[11],进而有效改善其皮损的症状。
人体的禀赋正气源于先天之脾,化源于后天之肾,故调理脾肾是维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方法4。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表不固,皮毛易损5。肺俞穴是肺脏的背俞穴,是肺脏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要穴,在此穴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可去除腠理之湿热[12]。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三阴交为脾经要穴。此两穴一阳一阴,既可调理胃、脾功能,又可“培土生金”6。循经疗法在治疗湿疹方面亦有重要的作用。湿疹发于面部,应属阳明经病。湿疹发于耳周、胸腹或阴部,应与肝经湿热有关。湿疹发于四肢多责之于脾胃,应与湿热内蕴有关。湿疹发于手足心部,应属心经有热7。背俞穴及阿是穴点刺放血拔罐疗法可调节人体脏腑的功能、激发调节全身经络的气机,增强皮肤抵抗外邪的能力[13],也是治疗湿疹的有效方法。
总之,用针灸疗法治疗湿疹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修复其各类皮损,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改善其诸多的不适症状[14],而且操作简便、不会引发不良反应。在对湿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根据其皮损的特点为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坚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治疗。
[1] 谢长才 钟健能.针刺加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2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2):90-91.
[2] 谢长才 孙健.针刺从心论治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1):13-14.
[3] 姚军 李乃芳.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6):424-426.
[4] 王明华.刺络放血加穴位注射治疗湿疹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65-466.
[5] 王向义 王郭林等.针灸辨证治疗慢性湿疹65例[J].四川中医.2006,24(9):109.
[6] 许慧艳 戴莉莉等.针灸治疗不同病理表现湿疹8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76-1077.
[7] 孟凡征 赵珂等.“三合穴”刺络放血治疗湿疹17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27.
[8] 徐江雁 韦大文. 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的学术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6):481-483.
[9] 邓肖英.刺血拔罐结合艾灸治疗急性湿疹46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5):53-54.
[12] 蔡翔 陈金兰.针刺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湿疹34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10):1528-1529.
[11] 黄梅 郑斐.俞穴排罐加梅花针叩刺治疗慢性湿疹29例[J].医临床研究.2012,4( 9) :39-40.
[12] 何立 邓慧霞等.毫针透刺配合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85例[J].新中医.2009,41(6):81.
[13] 李树香.刮痧加刺络放血治疗慢性湿疹[J].中国针灸.2011,31(8):737.
[14] 王煜明 赵吉平等.针刺从心脾论治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