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炎 盛绍莉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创新研究
李炎盛绍莉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淮北 235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他们,积极探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出色的完成历史赋予的各项使命。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具体又分为这样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位公民都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本文立足于大学生这一群体,重点探讨如何让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出存在的误区,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从而让大学生们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录取率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深造,这对于提升全民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也使得教育难度不断加大,对各高校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不仅要让学生“读好书”,更要“做好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的价值标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1]。而大学阶段又是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其影响是终生的,培养在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增强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诸多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无疑会成为推动社会理想、国家理想、民族理想实现的巨大动力,意义重大而深远”[2]。
(一)90后学生现状
90后的学生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他们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其物质条件已经比之前有很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加速发展,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90后学生群体呈现出这样两个现象:一方面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机会,热爱祖国、踏实进取、思想独立、渴望自己取得较大的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中国式家庭教育“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父母的精力、家庭的财力都围绕着孩子转,在这样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被“众星捧月”,其负面性就是强烈的优越性使得不少学生存在叛逆、自私、精神世界空虚的问题。再加之很多事情由父母包办,抗压能力和抵御诱惑能力较弱,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比80后的更加的娇嫩,需要从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提高。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21世纪这样一个开放的、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学生从小便是全国跑,出国早已不再是“奢侈品”,据调查显示,今天很多高校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都有国内旅游经历,甚至高达50%的学生曾出过国,所以他们眼界之开阔是之前的70、80大学生不能比拟的。在如此开阔视野的冲击下,他们接受的思想、文化不仅仅只是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反映出来不同的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随着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加深,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性和复杂性,西方“享乐主义”、“奢靡思想”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的。虽然很多大学生实际年龄超过18岁,但是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面对金钱诱惑、享乐思想影响时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致现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过分追求“金钱利益”和“盲目攀比”的现象。比如:现在上大学的新生入学装备都换成了“苹果三件套”:iphone、ipad、macbook总价过万,有的父母需要花费三个月工资才能买的起,其实这些电子产品也没有什么特殊用途,往往只是为了充下面子,感觉自己不比别人差。还有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的女大学生因虚荣心作祟,为了在大学能与别人“保持一致”,攀比成风:名牌化妆品、名牌包包……一开始还依靠自己打工挣钱,当收入与支出严重不符之后便开始其他的办法:向父母骗钱、偷窃、最后甚至不惜走上歧途,去借类似于高利贷一类的东西因无法偿还,被迫卖身等极端案例的出现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深深的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环境,这最终会影响到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到今天已经完全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办公无纸化、信息网络化、大到国家安全、军事的运用,小到话费充值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近几年来,互联网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得不承认21世纪已经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
与此同时在各类电子产品不断升级的强大功能支持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一部手机便“可知天下事”,尤其是年轻群体已经不可能离开互联网而独立生活。从80后大学生喜欢的QQ聊天、MSN的使用,以及现在微信、微博的普及都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和刺激,这些新媒体的冲击,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淘宝购物的日常化,校园内铺天盖日的快递包裹,还有吃饭点餐、送外卖等等,随处可见的“手机族”:吃饭玩、走路玩、上厕所玩、上课玩、自习室玩、睡觉前躺床上还在玩。天天晒图、刷屏手机不能离手,只要一会不看手机心理就难受,已经深深的沉浸在另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有的原本成绩很优秀的男生为了打游戏,旷课、逃学,彻夜不归,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多门功课出现了不及格最后被勒令退学,让人感到非常惋惜。因此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视野越来越开放,思想也出现多元化趋势,所有这些都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不容低估的复杂性。”[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实际,认真调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加强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可见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德建设的实践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度,所以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建设。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道德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很多人对“道德”一词并不陌生,但其基本内涵并不明确,因此加强道德建设,首先就是要学习与道德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基本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授道德的起源、本质、特征等,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将这一大块知识列为专题教学,加入大量现代案例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对“道德”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丰富的授课形式如演讲、讨论、辩论对社会热点道德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至今。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以书面的形式肯定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现代教育有很深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幼儿园启蒙阶段就开设“国学”课,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以培养孩子基本的礼仪道德;到中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诗词歌赋以及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再到大学很多高校开设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诗词欣赏》、《礼仪文化》等,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注重实践锻炼。加强道德建设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去实践,一个政治考满分的学生,如果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需要让座的人而不让,他的道德考核在那一刻就是零分。所以各高校都应开展相关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既可以是校内的“学雷锋”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征文、演讲、话剧等一系列的学生喜爱的形式,也包括走出校园的“敬老院服务”、文明指挥交通等活动。通过实践找出不足,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二)加强教师自身师德建设
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无数的教师也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还要在道德上指引他们,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不可否认,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而品德低下教师的负面效应也是影响颇广的。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建立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努力提升学生的诚信品德,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在面试考核中轻分数,重品德,尤其是敬业精神、诚信美德等。试问当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不迟到、不旷课、作业不要抄袭、考试不要作弊、简历不要造假时,忽然爆出某大学教授荒废科研转去经商或是某高校教授论文剽窃的新闻时,这会给学生教育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1)多学习理论知识。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这就要求老师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联网教学、微课、慕课等等。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改变传统的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积极参与各级教学培训,通过认真汲取名师们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
(2)多参与教学比赛。现在高校的教学比赛越来越成熟,已经打破单一的校内比赛,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的比赛都有,能够参加这样比赛的老师肯定在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因而通过这样的锻炼不仅能检验教师的基本业务,更能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3)多参加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不仅包括与学生在一起的教学实践,还包括教师自己的实践活动,比如支教、支边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将原有知识吸收、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开拓视野,充分了解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4]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资源,这四年里“校园文化”对他们的重要作用甚至超越原有的家庭文化,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引导至关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将其内涵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中,正面引导,注重实践,将高校校园文化的“显性”与“隐性”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文化自觉、行为自觉的好习惯。
(1)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每个高校建校背景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所要培养的学生目标定位也不同,因此不能强行将校园文化定为统一的。比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他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也各不相同。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学生特点研究自身的校园文化,再通过正面宣传、班级管理、学生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
(2)建立能够传播校园文化的宽泛的平台。所谓“宽泛”即是强调不单一,尽可能的建立多种渠道来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平台: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教育部到各省厅每年都下发很多文件要求各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每个高校都有独立的思政部以加强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因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思政课的具体章节中,通过教师授课的引导,从学生最关心的实际情况和最困惑的难题入手,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校园活动。各高校每年都会在不同的节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比如“雷锋月”、“五四青年节”、纪念“九一八”等等,这当中包含的爱国、诚信、文明、富强等内容可以很好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互相推动;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志愿者服务,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的巨大潜力。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实践教学课研究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实践教学。这样就可以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喜爱的多途径的教学形式,提高授课质量。这种实践教学的影响力也可以运用于校园文化的学习和引导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进来。比如参观“红色文化”景点,在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找到与自己校园文化的切合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度;再比如参观企业时提及的企业文化、职业要求,也可以很好的和校园文化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美德。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对社会而言要积极的宣传和引导,使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对高校而言要做好机制保障工作,各部门联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融入大学生的实际中;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要在单纯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活动的统领,将自己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正确的价值观;既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有积极的行动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陈延斌,田旭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基于近年来地方道德建设经验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4).
[2]韩雪青.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3]向玉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抉择[J].道德与文明,2015,(5).
[4]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12
A
1673-2219(2016)11-0064-03
2016-08-21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高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276);安徽省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14jyxm673)。
李炎(1982-),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