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答非协调”式“神回复”语用现象
——基于语义背景决定原则

2016-03-07 12:37黎立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黎立夏

(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



论“应答非协调”式“神回复”语用现象
——基于语义背景决定原则

黎立夏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

摘要:“神回复”起源于街头采访,爆发形成了一种全民娱乐文化。本文对“你幸福吗”主题采访语料中的“神回复”现象进行分类,对“神回复”定性分析,基于“语义背景决定原则”揭示其产生机制,分析其产生动因。并讨论了“应答协调一致原则”和“刻意曲解”之间的区分与关联。

关键词:神回复;“你幸福吗?”;语义背景决定原则;应答协调一致原则;刻意曲解

近年来,“神回复”风行,语用幽默在生活语言中全面爆发,形成一种全民娱乐的文化。追本溯源,“你幸福吗?——我姓曾”和“我能说脏话吗?”这两个在会话语境中的神回复被评为2012年度热点。“你幸福吗?——我姓曾”起源于CCTV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走基层百姓心声》“你幸福吗”主题街头采访,出现了许多“神回复”。此后“神回复”就如同原子爆炸一样,在人们谈话间出现,人人都成了“欢乐的逗比”,一时人人在谈话中都神回复而幽默风趣起来。“神回复”式幽默为何能够风行?其动因何在?下面以2012年中央电视台 “你幸福吗”主题的街头采访为语料,对“你幸福吗”主题的回答中出现的“神回复”现象进行分类、定性并分析。

陆俭明先生从形式一致现象出发,提出应答协调一致原则。陆先生认为应答协调一致原则可以归入“礼貌原则”下的“赞同准则”,主要是指在“观点/意思”上跟对方保持一致,并进一步将准则拓展为在“形式”上跟对方保持一致[1]。

“你幸福吗?——我姓曾”从形式上来说,是不一致的;从语义来说,是刻意曲解的。形式上,“你幸福吗”是一般疑问句,焦点是幸福;而“我姓曾”的焦点是“姓氏”。语义上,是受访者将“幸福”的刻意曲解为“姓福”。根据陆先生的应答协调一致原则,这样的应答在形式和语义上失调,但是在语音上巧妙遵守协调一致原则。那么这种局部失调的“神回复”是不是对应答协调一致原则的一种违反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语用中的应答协调一致原则?这种局部失调的“神回复”的生成过程如何?本文将分析其产生机制和动因。

一、“你幸福吗”之“神回复”分类

(一)答非所问

A.故意错位理解类。例如:

(1)央记A1:你幸福吗?

民众B1: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央记A2:你幸福吗?

民众B2:我姓曾。

B1是个插入序列,面对记者的突然涉入,受访者首先想到的不是接纳,而是表明身份,划清界限的拒绝,言外之意是我们不是一个话语圈的人。可是央视记者不理会受访者委婉拒绝,继续追问,以至于受访者故意利用谐音双关,把“幸福”的“幸”故意错位理解为“姓氏”的“姓”。利用“我不姓福”的谐音表明言外之意“我不幸福”。

B.转移话题类。例如:

(2)民众:她问我幸福吗?这姐多逗乐啊。

(3)民众:别拍了,我这头发这么乱。

(4)民众:我应该姓什么,那个网络上的。

转移话题类的反应话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语义上,都与问话人的问题无关,这种话轮并未对刺激话轮中疑问点给出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只是表明答话人的某种态度,但也对问话人产生有效影响,推动或者阻碍话轮。

C.避不回答类。例如:

(5)民众:哎呀哎呀,说得好。

(6)民众:你有5块的吗?

避不回答类完全无视合作原则,对问话人不理,强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话轮。

D.模糊概念类。例如:

(7)民众: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这个说不清楚。

E.偷换概念类。例如:

(8)民众: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国外统计过。I’msorry.I’msorry.

(二)间接询问

(9)莫言:你是中央电视台的吗?

(10)易中天:这个问题怎么能问?学谁不好学CCTV?幸福是纯粹个人问题,我幸不幸福,关你甚事?这个问题谁设计的?

疑问句充当反应话轮形成的 “以问答问”式有标记的形式是语言交际的超常态。违反了合作原则,表达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其会话含义需根据语境推导出来。

(三)质疑

(11)莫言: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我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12)易中天:一个幸福的人有不开心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人也有幸福的时刻。“你幸福吗?”你是问我天天幸福吗?还是此刻幸福吗?你要问我现在幸福吗?我要说:是的,因为我回母校了。但那不等于我永远是幸福的,说不定今天晚上我遇到一个堵心的事,就不幸福了。

莫言和易中天对提问的语用预设进行质疑,质疑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对预设的多义性剖析,把幸福分成多种情况,得出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的答案。

(四)直接询问

A.装作不懂类。例如:

(13)民众:怎么的,什么意思?

(14)民众:你啥意思?

B.询问命题内容类。例如:

(15)民众:(你问的是)姓什么?

C.询问对方意图类。例如:

(16)民众:你弄啥?干啥的?

(五)情感表达

(17)记者A:你对油价上涨有什么看法?

民众B:我能说脏话吗?

例(19)答话人使用疑问句表达强烈的愤怒、不满的情感。

根据语料,民众应答不合意度最高,学生合意度最高,合意度梯度为:民众﹤名人﹤学生。民众组和名人组应答属于不合意应答。

二、“神回复”的定性分析

根据话轮理论,问答结构是最典型的问/答相邻对(adjacencypairs),即始发语要有特定的应答语相匹配。问答结构中,陈述句是反应话轮一般的、具有合意性(preferred)的无标记的形式,是交际的常态;而由疑问句充当反应话轮形成的 “以问答问”类有标记的形式是语言交际的超常态,是不合意的(dispreferred)。

“你幸福吗”是个很简单的闭合式的一般疑问句,直接回答用陈述句来回答。例如:

(1)学生:幸福就是爸爸妈妈 。

(2)学生: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不让别人欺负我。

例(1-2)属于无标记的合意应答,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发话的期待。

“神回复”属于有标记不合意应答吗?不是的。“神回复”包含不合意应答,“神回复”的应答语调千变万化,并不限于“以问答问”类形式,有“以问答问”,也有陈述句。例如:

“神回复”是否是对应答协调一致原则的一种违反呢?

陆先生根据语言事实和现象,提出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并且它要让位于礼貌原则。并进一步说明,在数条会话原则中还存在着会话原则的优先顺序问题——排在最优选地位的是礼貌原则[1]。

“你幸福吗?——我姓曾”之“神回复”是不是对应答协调一致原则的违反?首先遵守了礼貌原则,利用刻意曲解的会话策略,在语音上巧妙的遵守应答协调一致原则,所以不是对应答协调一致原则的违反,而是一种局部的“应答非协调”。根据语用理论,是一种刻意曲解的语用会话策略。

我们从“你幸福了吗?”的专题采访语料中,可以归纳出这种刻意曲解的“神回复”的生成特征有:(1)陈述事实和不愿意直言事实的矛盾;(2)常规问题和超常应答的矛盾;(3)常规语义背景和超常语义预设的矛盾。

三、“神回复”产生机制

“神回复”是如何产生,其生成过程如何?其背后的机制何在?这个问题涉及语句传递信息的机制问题。一个具体的句子在不同的场合到底传递多少信息由于涉及语义问题,比较复杂,未有多少学者研究。为什么回答不同,因为在不同的语义背景下传达的信息不同。

句子本身的含义不等于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句子所传递的信息是句子本身的含义与语义背景义的化合义,语义背景包含语境、双方地位、说话的目的和双方的知识结构等背景 。我们借鉴化学公式概念将其表示为:

句子本身含义+语义背景义?传递信息

“你幸福吗”是一般疑问句,句子本身含义是询问受众的幸福与否,其语义背景是:

1.语境是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录制节目,其观众是全国人民,这是有压力的严肃的公共语境。

2.双方地位,一方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另一方受访者潜意识根据自己社会地位定位双方关系。当采访的是民众时,民众会不自觉的把对方看做有权势一方,话轮以采访者掌控,因此有些民众采取不合作态度,产生不协调应答。当采访的是名人时,双方权势关系改变,名人不认为央视记者有话语权势,话轮以受访名人为主。当采访的是学生时,学生并没意识双方地位有差,应答多以合作协调为主。

3.说话的目的是央视记者希望能了解中国民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活状态。

4.双方知识结构是双方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你幸福吗”句子本身与语义背景的化合义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图景下,央视记者用有着全国人民观众的央视话筒询问民众,了解其幸福指数和生活状态。

所以,“你幸福吗”一个问句,在具体的会话环境中,根据受访者不同,传递的信息有多种可能性,例如:

1.名人类:你的私人生活幸福吗?

2.民众类: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下,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多少?

3.学生类:你的学习和生活观点开心吗?

四、“神回复”之非协调应答产生的动因

为什么会产生“应答非协调”的令人捧腹的“神回复”?而这些啼笑皆非“神回复”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如此风行?

“应答非协调”式“神回复”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语用学分析,交际双方可能共有语言知识,但却不能共有交际意图。百分之百的理解并不意味着有效的交际。另外,何兆熊认为在交际中需要用会话策略来限制或避免语用多义性,即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下会采用模糊、间接的话语来表达一些言外行为[2]。

从引发句的语义背景分析,首先“你幸福吗”问题的突兀性、抽象性、敏感性使问话本身难以展开深入探讨。其次,央视镜头和话筒对民众来说是公众视野、高压语境,使其无法本真表达,以至采取刻意曲解的会话策略。

从会话策略分析,首先央视记者的采访策略有提升空间。有些记者无视民众的委婉拒绝,穷追不舍的问。应改善提问策略,对会话进行预示序列性铺垫,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才能得到有效交际。其次,受访者在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大语境下,对幸福没有比较理性深刻的认识,对幸福的定义和思考还不成熟,无法辩证坦然看待是导致有些民众闪烁其词不愿合作。

“神回复”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如此风行?其一,协调的特点是双向和动态[3]。有效交际是一个双方协调过程。双方采取策略进行协调,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反应,调节自己对会话的参与。当问者的交际意图不被答者接受,答者就会刻意曲解对方意图,用刻意曲解的语用会话策略回复,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双方不能有效交际;另一方面,“神回复”幽默就产生了。这使得答者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缓解交际紧张,间接达成协调式交际。其二,协调的前提是相关性。当答者为逃避回答,作出不相关应答,一方面,导致会话双方协调失败;另一方面,会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语用效果。“应答非协调”式“神回复”贴合大众心理和民意的特点,使其被大众所喜爱并奉行,其生命力依旧蓬勃。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7~222.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36.

[3]蔡佳立.会话里的协调——浅谈言语交往中的协调原则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李雪莹.以问答问——一种特殊反应话轮的语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沈家煊.世说新语三则评说——被自杀,细小公众,有好酒[J].当代修辞学,2010,(4).

[6]王翼凡.从会话分析理论角度对电视谈话类节目文本的比较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8~126.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5-0083-03

* 收稿日期:2015-12-24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