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全译》之《南齐书》译文商榷(二)

2016-03-07 10:40
关键词:译文

陈 平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二十四史全译》之《南齐书》译文商榷(二)

陈平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摘要:考释了《二十四史全译》之《南齐书》译文中的一些可商榷的词语,凡11例。

关键词:《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译文;商榷

许嘉璐先生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是对用古汉语书写的国史所做的抢救性的全面译释,然卷帙繁浩,尚有待尽善之处。兹列《南齐书》[1]全译中少数可商榷的译文,以就正于方家,亦望有益于此书修订再版。

原文: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P418)①

译文:世祖即皇帝位,江谧又没能升官,因此心怀不满。当时世祖有病,江谧拜访豫章王萧嶷挑拨离间说:“太祖皇帝驾崩发生太快,东宫太子又不具备天子的才干,明公现在有何计划?”

【请闲】译为:挑拨离间。

按:译文有误。“请闲”指请求在空隙之时白事,不欲对众言之。《史记·孝文本纪》:“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司马贞索隐:“言欲向空闲处语。颜师古云:‘闲,容也,犹言中闲。请容暇之顷,当有所陈,不欲即公论也。’”《南史·朱异传》:“及贼至板桥,使前寿州司马徐思玉先至求见于上,上召问之,思玉绐称反贼,请闲陈事。上将屏左右,舍人高善宝曰:‘思玉从贼中来,情伪难测,安可使其独在殿上。’”例中“上将屏左右”显然是对徐思玉“请闲”的回应。

“请闲”亦作“请间”。《汉书·叔孙通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太平广记》引《尚书故实》:“张文珗牧弘农日,捕获伐墓盗十余辈,中有一人,请间言事。公因屏吏独问。”《南史·褚彦回传》:“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间,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

原文: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侵苦,直是意有佐佑耳。(P435)

译文:我与足下向来没有怨恨遗憾的事由,凭什么要作难你呢,只是思想观点稍有出入罢了。

【怨憾】译为:怨恨遗憾。

按:译文不完全正确。“憾”的本义为“怨恨,不满”,后引申出“遗憾”义,但在此例的“怨憾”中用的是本义“怨恨”,下文“侵苦”是指“被侵害受苦;侵害而使受苦”,因此若只是遗憾则不至于“侵苦”他人。可见,“怨憾”为同义连言词,为“怨恨”义。又如《南齐书·郁林王纪》:“宰辅忠贤,尽诚奉主,诛锄群小,冀能悛革,曾无克己,更深怨憾。”明李贽《寄答留都书》:“且彼来书时时怨憾邓和尚,岂以彼所恶者必令人人恶之,有一人不恶,便时时雠憾此人乎?”

原文: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P441)

译文:有的人曾经贵为三公,转眼如云雾消失了;有的人出身贫寒、身处平民百姓之中,却是卿相的贵体暂时受屈。有的人身为父子,却贵贱悬殊;有的人同为兄弟,名声却是大不相同。为什么呢?

【蔑尔无闻】译为:转眼如云雾消失了。

按:译文不正确。“蔑”的本义是“细小;轻微”,汉扬雄《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宋咸注:“蔑,微也。”“蔑尔无闻”义为“不出名;无人知晓”,义同“默默无闻”。整个例句是说身份相反或相近的几类人的完全相反的名声状况:有的人虽然身居权贵,却默默无闻,父子、兄弟也声名各异。

“蔑尔无闻”的这一用法在中古及之后文献中比较常见,如:《晋书·吾彦传》:“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魏书·南安王余传》:“徽昔临藩,乃有人誉;及居端右,蔑尔无闻。”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稽古之谈,几乎绝侣;横经之席,蔑尔无闻。”宋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至于谋猷启沃,蔑尔无闻,上辜圣恩,下愧清议,人虽未责,臣岂自安。”

《汉语大词典》收有“蔑尔”词,释为“犹默然”,引《南齐书·王寂传》例为书证,正确,但失收“蔑尔无闻”,当补。

原文: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P469)

译文:新安王的母亲殷淑仪逝世,谢超宗撰写了诔文奏报皇帝,皇帝大为感叹赞赏,说:“谢超宗很有其先人之才,恐怕是谢灵运再世吧。”

【嗟赏】译为:感叹赞赏。

按:译文有误。句中谢超宗的诔文写得很有才华,皇帝看了大为赞赏,与表“感触而叹息”的“感叹”无关。“嗟”有“赞叹”义,《楚辞·九章》:“嗟尔幼志,有以异兮。”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因而“嗟赏”为同义连言词,义为“赞赏”。此义在中古很常见。如:《北齐书·斛律羌举传》:“举少骁果,有胆力。永安中,从尔朱兆入洛,有战功,深为兆所爱遇,恒从征伐。高祖破兆,方始归诚。高祖以其忠于所事,亦加嗟赏。”《陈书·岳阳王叔慎传》:“是时,后主尤爱文章,叔慎与衡阳王伯信、新蔡王叔齐等日夕陪侍,每应诏赋诗,恒被嗟赏。”《魏书·祖莹传》:“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原文:冀卿年齿已大,能自感厉,日望悛革。如此所闻,转更增甚。(P476)

译文:原希望你年龄已大,能够有所感悟,天天盼你能悔过自新。像这次听到的,反而变得更厉害了。

【感厉】译为:感悟。

按:译文有误。“厉”为“激励振奋”义,“感厉”义为“感奋激励”,句中意思应是希望他能对自己有所激励振奋,以改过自新。“感厉”在中古很常见,如:《后汉书·段颎传》:时窦太后临朝,下诏曰:“先零东羌历载为患,颎前陈状,欲必埽灭。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当矢石,感厉吏士……”“感厉吏士”即激励吏士。《晋书·苻坚传》:“健泣谓坚曰:‘汝祖昔受此号,今汝复为神明所命,可不勉之!’坚挥剑捶马,志气感厉,士卒莫不惮服焉。”“志气感厉”即意志和精神受到激励振奋。《明史·何士晋传》:“何士晋……父其孝,得士晋晚。族子利其资,结党致之死。继母吴氏匿士晋外家。读书稍懈,母辄示以父血衣。士晋感厉,与人言,未尝有笑容。”

“感厉”又作“感励”,如《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旧唐书·高丽传》:“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帝亲为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励。”

原文:江夏王拘迫威强,牵制巨力,迹屈当时,乃心可亮。竟不能内恕探情,显加鸩毒。(P498)

译文:江夏王威逼豪强,牵制巨大力量,他的行为在当时被掩蔽,他的心迹却是清楚的,竟不宽恕窥探宝位的情况,公开把他毒害。

【探情】译为:窥探宝位的情况。

按:译文错误。“探情”义为“探知他人的心思”,原文的意思是江夏王内心是忠诚的,皇上却不能以宽容心去探知他的心思,而把他给毒害了。“探情”的这个用法在中古以后较为常见,如:《宋史·张璪传》:“刘挚言:‘璪初奉安石,旋附惠卿,随王珪,党章惇,谄蔡确,数人之性不同,而能探情变节,左右从顺,各得其欢心,今过恶既章,不可不速去。’”意思是说虽然各人性格不同,但张璪都能探知各人的心思,左右逢源。宋段昌武《毛诗集解·正小雅》:“然臣有劳苦,患上不知,今君劳使臣,言汝曰:‘岂不思归,作歌来告。’是明已知其功,探情以劳之,所以为悦。”宋郑克《折狱龟鉴·议罪》:“昔人称郭躬推已以议物,舍状以探情。夫推已以议物者,恕也;舍状以探情者,忠也。”《汉语大词典》失收“探情”词,当补。

原文:太祖素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P547)

译文:太祖一向很珍视喜爱张融,当初做太尉的时候,常常和他来往。

【奇爱】译为:珍视喜爱。

按:译文不妥。“奇爱”应为“特别喜爱”义。“奇”有“甚;非常”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青溪水)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奇”与心理动词组合表某种情感、情绪程度深的用法又如“奇骇”,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其形神笑语逼真,令人奇骇。”“奇爱”中古文献中较为常见,如《三国志·潘璋传》:“(潘璋)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原文:学生钟岏曰:“之就脯,骤于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P552)

译文:学生钟岏说:“鱼被我做成菜之前,猛烈地伸缩躯体,螃蟹将要被做成糖蟹时,也惊扰得特别厉害。”

【躁扰】译为:惊扰。

按:译文不妥。例中“躁扰弥甚”与上文“骤于屈伸”相对应,都是讲小动物被蒸煮时的剧烈乱动。“躁”亦有“剧烈动作”义,《说文解字·走部》:“趮,疾也。”[2]段玉裁注:“今字作躁。”[3]本义为动作急疾。《后汉书·桓谭传》:“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唐李贤注:“躁,犹动也,谓躁挠不定之人也。”“扰”有“搅扰;骚乱”义,《书·胤征》:“俶扰天纪,遐弃厥司。”孔传:“扰,乱也。”“躁扰”为“乱动”义。这个用法在上古已有,张仲景《伤寒论·坏病》:“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

原文:(萧坦之)宅在东府城东,遥光起事,遣人夜掩取坦之,坦之科头着裈逾墙走,从东冶僦渡南渡,间道还台,假节督众军讨遥光,屯湘宫寺。(P563)

译文:他的宅地在东府城的东边,遥光发动政变,派人趁着夜色去抓萧坦之,萧坦之光着头穿着裤子翻墙逃跑,从东冶急急忙忙向南渡河。

【僦渡】译为:急急忙忙。

按:译文错误。“僦”本为“雇佣”义,《商君书·垦令》:“令送粮无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官发僦民车牛三万乘,载沙便桥下,送置陵上。”“僦渡”义为“雇船而渡”。

“僦”也常与其它“运载”义的词组合表“租雇工具运送”义,如“僦运”,汉桓宽《盐铁论·禁耕》:“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平其准。良家以道次发僦运盐铁,烦费,百姓病苦之。”“僦载”,《淮南子·泛论训》:“今夫僦载者,救一车之任,极一牛之力,为轴之折也。”

“僦渡”又作“僦度”,《梁书·安成王萧秀传》:“时盛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直。”《韵府拾遗·去声·七遇》引作“依旧僦渡”。

原文:帝稍欲行意,孝嗣不能夺,坦之虽时有异同,而祏坚意执制,帝深忿之。(P565)

译文:皇帝逐渐想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办事,徐孝嗣不敢违背,萧坦之有时同意有时否决,只有江祏执意制止,使皇帝非常气忿。

【夺】译为:违背。

按:译文不对。“违背”是指违反,不遵守,即自己的行为不符合他人的要求,然而文意只是说皇帝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不是说徐孝嗣的做法不符合皇帝的要求。下文萧坦之同意或否决皇帝的行为、江祏制止皇帝的行为也都是指改变或无法改变皇帝的行为。因此例中“夺”也应是指“用强力使他人动摇、改变主意,或者主意等被他人用强力动摇、改变”。“夺”的这种用法在古代也较常见,如《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后汉书·戴良传》:“论者不能夺之。”晋李密《陈情事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乔女》:“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

原文:(建平王)散情风云,不以尘务婴衿,明发怀古,惟以琴书娱志。言忠孝,行惇慎,二公之所深鉴也。(P570)

译文:(建平王)情思飘逸犹如风云,不因尘俗之务牵扯胸襟,孝思淳厚心怀古风,只是弹琴读书以自娱。言辞合于忠孝之道,举止谨慎合乎礼仪,是二公非常明白的。

【惇慎】译为:谨慎。

按:译文不对。原文总体上是介绍建平王的品质,译文的“谨慎”只是他举止上可能的具体特征,不合文意。“惇”为“敦厚;笃实”义,《书·舜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孔传:“惇,厚也。”“慎”有“实在”义,《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毛传:“慎,诚也。”因此,“惇慎”同义连言,为“敦厚”义。又如:明贺复征《文章辨体彚选·宋苏洵谱例序》:“夫有君子而无禄位,族虽衰犹盛也;禄位光荣而君子无闻焉,族虽盛犹衰也。焕卿年八十余,学行惇慎,乡人称之。”“学行惇慎”,是指学问品行敦厚,显然与“谨慎无关”。明徐溥《谦斋文録·策·廷试策一道》:“绍祖德而诞膺天命,应人心而中兴邦家,勤励以亲万几,惇慎以弘万化,纯孝之德,播闻于宇宙之间。”

注释

①为方便检核,每条之后注明引文所在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版本的页码。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汉)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36.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

Class No.:H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Nanqishu of Ershisishiquanyi

Chen Pi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leven questionable words in Nanqishu .of Ershisishiquanyi, especially the version of some Chinese words.

Key words:Ershisishiquanyi; Nanqishu; translation;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2-014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今训汇纂(魏晋南北朝卷)”(项目号:11JJD740016)。

作者简介:陈平,博士,副教授,武夷学院。

猜你喜欢
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柳树
I Like Thinking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