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天鹅之死》的黑色幽默艺术手法
刘晶晶
(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文章从《天鹅之死》的文本出发,以黑色幽默的定义和艺术特征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解读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荒诞不经的主题、反英雄人物的塑造、散乱怪诞的反题材叙事结构以及荒诞滑稽的语言游戏四个方面详细剖析黑色幽默艺术手法在短篇小说中的具体应用,以帮助读者更深层地体会黑色幽默的艺术魅力。
《天鹅之死》;黑色幽默;反英雄人物;反小说叙事结构;荒诞主题;语言游戏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天鹅之死》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西德尼·库珀的出版商,他的妻子露易丝非常强势,库珀在生活中处处听从妻子发号施令,委曲求全,对一切不满事情敢怒不敢言,时常感觉压抑、郁闷、孤独,因此不时地对生活充满阴沉绝望,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可悲……
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及“荒诞哲学”的代表加缪认为“对荒谬的体验并不来自于对一个行为或印象简单的考察,荒诞是从对一种行为的状态和某种现实、某一个行动或超越这个行动的世界所进行的比较中爆发出来的。荒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离异,它通常不会栖身于被比较的成分之中,它只产生于被比较成分之间的较量。”[1]27由此分析,荒谬并不独立存在于个人、个人行为、自然、社会或超自然中,而是在人与世界的交互关系中产生的。“加缪所谓人与世界的断裂包含三个含义:人与世界的断裂;人与人关系的断裂;人与自身的断裂。”[2]15荒诞主题主要体现在交互关系的不和谐,即当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与自然、超自然、世界、他人以及自身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使这种交互关系不和谐、无意义时,荒诞的主题便油然而生。在短篇小说《天鹅之死》中,荒诞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库珀与世界、与其他几个人物以及与自身之间交互关系的不和谐。
(一)人与外部世界的不协调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荒谬的,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充满各种不合理的事物,对人来说是一种压迫,人与外部世界是一种对立关系。”[3]18当人的需求与世界不一致时,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就会不协调。在《天鹅之死》中,人与世界交互关系的不协调体现在库珀与当时的社会的交互关系中。
库珀生活在战争年代,但他是一个反英雄式庸常的小人物——一个受妻子严格管教、生活压抑、内心苦闷的出版商,他生活在当时空气污浊的上流社会,他对当代荒谬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能为力,悲观绝望,厌倦了已有的生活,“他独自坐在角落里,很高兴其他人没有注意到他。他孤苦伶仃,形单影只。他简直腻烦透了。他厌腻了在无聊的派对上遇到的一个个无聊的人……”[4]216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库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厌烦,而他又无可奈何,只能逃避。“酒吧里挤满了一堆堆高声叫嚷、笑语喧哗、你推我搡的人们,与这里无拘无束、放纵肆意的气氛水乳交融。这正是库珀一直喜欢的自由氛围,但现在,他却觉得像陌生人一样格格不入”。[4]221这句话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人们生活的庸散状态,也表现出库珀与当时世界的不和谐。
“猛然间,西德尼·库珀觉得自己失去了整个世界,像那些在法国边境的人们一样,耐心地消磨时间,等待着死亡的降临。”[4]224库珀与当时世界交互关系中的严重不和谐,使他与世界完全脱节,格格不入甚至将失去整个世界,这恰恰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中的荒诞主题。
(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时,彼此便都会感到郁闷和痛苦。《天鹅之死》中,库珀与妻子露易丝、库珀与埃德·钱德勒、库珀与玛西娅·钱德勒、库珀与埃斯特·戈登以及库珀与“荡妇”之间的关系都不协调。
首先,库珀与妻子露易丝的关系是及其不和谐的。婚前,库珀嗜赌如命。婚后,妻子露易丝开始了一场滴水穿石的持久战,让他改掉赌博及其他一切她看不顺眼的坏习惯。十八年婚姻后,她终于将库珀塑造成她梦寐以求的模样。起初,库珀奋起反抗,但多年后,他俯首帖耳,规规矩矩,对妻子惟命是从。虽然他不喜欢妻子为他安排的生活,但通常情况下并不反抗。而举行宴会那天,他实在忍无可忍。派对中作为男主人的库珀被派去打扫地板,他敢怒不敢言。出于报复,打扫完后,故意将洗手间窗子紧闭,使那股异味不能散去,而后,他喝了杯烈酒,酒劲开始发作,张口说话困难。露易丝用眼睛瞪着他,压着嗓子严肃地说:“你喝得太多了,我告诉过你别喝太多。现在你得理智一点,没有芥末,我不能上菜啊,是不是?”[4]217随后,库珀为了买一瓶无关紧要的芥末而逃离宴会,半路被拉进酒吧。在酒吧中,没有露易丝的“管教”,对一个“荡妇”和一个“妓女”滋生爱意。这些细节充分暴露了库珀与妻子露易丝的关系及其不和谐,结婚十八年中,库珀一直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闷生活。
其次,库珀对埃德·钱德勒反感和鄙视。埃德·钱德勒曾是一个小作坊的牛肉采购员,后来建起了两家加工厂,一家制革厂,积蓄了一大笔现金,成了名副其实的暴发户。但库珀对钱德勒充满了厌恶和鄙视。“看到埃德·钱德勒库珀略带反感地摇了摇头。”[4]215“看着钱德勒极度舒服地靠在那儿,将自己的沾沾自喜向周围的人尽情挥洒,左手小指上一颗硕大的钻石闪闪发光,库珀不禁联想到一尊倒置的菩萨。他苦笑着摇起头来。”[4]216这些话充分表现了库珀对钱德勒从骨子里充满鄙视和反感,因此他们之间关系是及其不和谐的。
再次,库珀对玛西娅·钱德勒表现冷淡。库珀要出去买芥末之前,到洗手间洗了脸,梳了头,正当他走出洗手间时,遇见了跌跌撞撞走过来的玛西娅·钱德勒,玛西娅挑逗库珀,想要吻他,库珀却重重地将她的背抵在墙上,随即迈开大步便走。这表现出了库珀和玛西娅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之处。
最后,库珀与埃斯特·戈登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和谐的。埃斯特·戈登是斯库沃介绍给库珀的酒吧陪酒女郎,她自称是名舞蹈家,跳舞跳得很棒,在交谈中,库珀对戈登产生爱意。戈登模仿《天鹅湖》中的天鹅为库珀单脚独立支撑旋转三十二圈,成功后,库珀对她的爱意滋长,可就在两人爱意逐渐升温时,库珀突然想到了妻子和那罐客人们在等着的芥末。于是他不顾戈登转身飞奔到商店,买好后奔跑回家。天鹅本是一种洁白、完美,能给人以无限美感而又高尚的动物,故多代指完美圣洁的女性。而此小说中所指的天鹅却是一个常被人们视为“妓女”的酒吧陪酒女,这正是荒诞主题的体现。小说的标题“天鹅之死”指“天鹅女”与主人公库珀之间不和谐的“爱”的陨灭与死亡。这一荒诞不经的主题恰恰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疯狂、混乱、怪诞不经而又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夸张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以及这种社会的荒诞性。而“天鹅女”与库珀的境遇又是可悲无奈的,他们与社会是相互排斥并敌对的。
(三)人与自身的不协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为很了解自己,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不认识自己了,不了解自己了,这种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协调在《天鹅之死》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库珀与自身的关系中。
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自己喜欢的理想中的自己差距很大。库珀喜欢赌博,而婚后被露易丝改掉了赌博的坏习惯。他渴望遇到那些实实在在的人,那些有正直情感而又能从平凡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可是现实生活中他遇到的都是埃德·钱德勒之流和露易丝之流。他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己,可每天却生活在矫揉造作的环境中,无聊乏味的规矩惯例中,每天遇到一个个无聊的人,迫不得已与自己私下鄙视的人好好相处。他想“和其他女人发生暧昧关系,却需要太多心理准备,且把出轨视为离婚”。[4]219随后,懊悔不迭。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库珀与其理想中的自己完全不和谐。
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黑色幽默的一个主要特征。“黑色幽默的主人公都是精神分裂的,他们对一切采取消极的态度,在疯狂世界中奋力挣扎。”[5]185所谓反英雄,是指解构人们心目中那些英雄的高大形象,或者只关注那些生活中最为平庸的生命个体。黑色幽默小说中不再歌颂英勇无畏的英雄,不再塑造战争中的神话,没有什么高尚的民族精神,宗教信仰,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大多都通过反讽手段努力塑造当今城市的“边缘人”——一批玩世不恭、看破红尘、放荡不羁、胆小懦弱的反英雄人物。他们是矛盾的复合体,既有缺乏的性格,又有追求自我的个性,但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这样的描写颠覆了传统人物的塑造手法,给人一种真实感,从而突出了文学作品的荒诞主题,揭露了虚伪悲惨的现实社会。
《天鹅之死》中的主人公就是反英雄人物。西德尼·库珀既不是英勇无畏的英雄,也不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胆小懦弱、痛苦无奈、可鄙、可怜、可笑的庸常出版商。他曾以十美金起家,一下子攒到一千八百美金,却在第二天赌博把钱统统输光。在妻子面前,他俯首帖耳,规规矩矩。他很厌烦妻子的严格“管教”,却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充分暴露了他的懦弱可笑。而借为客人买芥末为由,在街上漫无目的,优哉游哉地自由闲逛,因孤身独处而感到欢呼雀跃,心满意足,更能折射出他内心的压抑、沉闷的生活境遇。总而言之,小说的主人公库珀没有丝毫英雄气概,甚至有许多缺点:他胆小懦弱、无能、对妻子俯首帖耳,一味服从、事业无成、生活混乱、无任何生活目标,他在疯狂的世界中挣扎,却始终逃不出荒诞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者声称,世界是由无数的片断构成的,但是所有片断之和却构成不了一个整体。所有片断也并不会向某个整体或中心聚集。黑色幽默的作者不主张有序性、整体性、完备性、全面性、完满性,而是满足于各种片段性、边缘性、零乱性、孤立性、分裂性之中。如《天鹅之死》小说从故事层面上看,写的是后现代状况下一段不正当“爱情”的陨灭。从叙事形式看,它不是传统的小说手法——冲突、发展到线性的情节,而是用零散的片断拼贴的后现代主义手法编制的后现代故事。本小说并不是围绕一个主题冲突展开的线性叙事,而是围绕几个场景开展片段式、零乱的叙事手法。海勒在破坏传统小说规范化结构的同时,以不匀称的空间和不连续的时间而建立了散乱怪诞的反小说式叙事结构。
(一)不匀称的空间
小说空间多指小说人物活动、故事展开的不同场景和空间。黑色幽默小说通常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对称之美,形成结构上的混乱零散。《天鹅之死》中,人物活动和故事开展的空间零乱错综交杂。作者首先描述了主人公库珀婚后对妻子露易丝约束调教,俯首帖耳的事实,然后介绍了令库珀反感厌恶的埃德·钱德勒,接着展示了家庭宴会的情景,三个空间叙事彼此没有丝毫的联系,形成零散混乱的叙事空间。接着,作者大部分的叙事空间是在酒吧,但是不断有空间跳跃。叙述酒吧场景中,时而穿插斯库沃的回忆情景,时而插入库珀家中宴会的场景,法国边境战争的情景,时而又穿插库珀讲述自己倾家荡产的经历。整个小说中的空间呈现分裂不匀称的状态,既有历史空间,又有现实空间;既有讲述空间,又有故事展开的空间和作者的心理活动空间。这些空间都是零散混乱、跳跃性的,呈现不对等趋势。这种空间交织的操作特点,一方面造成了小说空间的不匀称,另一方面也明显影响了小说的时间处置。
(二)不连续的时间
黑色幽默小说打破传统小说那种时间、地点的有序线性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按照顺序发展的小说模式,而采用意识流式的无头无绪的时间回流与脱节的形式,形成独特的时间空间。此篇小说的第一个时点是主人公库珀婚前以及婚后十八年的变化。第二时点是库珀家某晚成功地举行家庭宴会。第三时点是库珀出去买芥末过程中在酒吧度过的时光。三个时间并没有遵循正常的时间顺序,中间还插入了库珀以前破产的回忆以及斯库沃发财前的一些情景,整个小说叙事的时间是不连贯的,跳跃式的。这种叙述时间的处理方法,使小说的空间得以扩张,即通过对顺序的处置寻求隐语的张力。传统的叙述是为了安排语言符号的顺序,同时又为了追求意义传播与空间张力。叙述是有序的,但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并不以时间的未完成状态来吸引读者,而是使读者在仔细阅读中发现除文本以外的其他情况。作者打破时间顺序,追求非连续跳跃式的状态,正是为了把读者引向一种非线性的秘密横向对话,从而引向一种原本以语言为媒体转向以想象为媒体的对话,刺激想象。
在黑色幽默作品中,语词歧义、矛盾、悖论、反复重复、逆喻、讽喻、逻辑游戏、不确定性、非连续性都是后现代主义作者热衷的语言表达技巧。在短篇小说《天鹅之死》中,荒诞滑稽的语言游戏主要表现为悖论式的矛盾、反复重复、讽刺、非连续性等方面。
(一)悖论式的矛盾
“悖论式的矛盾”是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小说形象的不确定性,使每一句话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话,后一个行为是前一个行为的否定,形成一种自我消解状态。在《天鹅之死》中,库珀对妻子的态度是这样描述的,“虽然他并不喜欢妻子为他安排的生活,但通常情况下,他并不介意。”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的悖论式矛盾语言。
(二)反复重复
重复(repetition)是西方文论中的关键词之一;经弗洛伊德、本雅明、德鲁兹、米勒和鲍德亚等人之手,它逐渐跟“怪异”、“互文”和“类像”等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发展成精神分析批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6]13黑色幽默小说中,作者经常使用一些反复重复的语言,使对白显得空洞,无逻辑性。《天鹅之死》中多处使用反复重复的对白造成语言的荒诞滑稽。文中多次重复“没有芥末我就不能上菜了。”“客人都等着这罐芥末”。露易丝为了一罐微不足道的芥末让男主人库珀尽快买回来,反复强调没有芥末就不能上菜了,反映了露易丝对库珀的强势和无理,以及库珀对妻子的惟命是从。库珀和戈登交谈中,库珀重复问了三次“你为什么不跳呢?”同一个问题询问三次,充分表现了语言的滑稽和空洞。故事结尾,库珀要离开酒吧时和戈登的一段对话,“我会再来看你的。”他急促地说,“我没法解释,但我一定会来看你的。”“我会到这里来看你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我一定会回这里来看你的。你会在这里的,是吗?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是你一定要在这里。”[4]229这段话反复重复同样的语言,整个对话毫无逻辑性,无条理性。充分体现了库珀急促紧张的心理,为了买那罐芥末,库珀不得不匆忙离开,于是与戈登刚萌发的爱意就此陨灭在酒吧。他只能向戈登许下一个不可能兑现的承诺,反复重复表现他的心虚,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再回来找她。
黑色幽默小说以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如荒诞不经的主题、反英雄人物的塑造、散乱怪诞的反题材叙事结构以及荒诞滑稽的语言游戏塑造一个疯狂、混乱、怪诞不经而又瞬息万变的美国社会形象,夸张而深刻地表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以及这种社会的荒诞性。该篇小说中,海勒将黑色幽默艺术风格运用得惟妙惟肖,使黑色幽默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得以更好的体现和应用。
[1][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M].杜小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查理·雷利.约瑟夫·海勒访问记[J].刘雪芹,译.当代外国文学,1999,(3).
[3]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D].南开大学,2010.
[4][美]约瑟夫·海勒.天鹅之死[M].王约西,袁凤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5]薛明.《天鹅之死》质疑[J].音乐世界,1987,(3).
[6]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周欣)
2016-05-16
刘晶晶(1978-),女,山东蓬莱人,硕士,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法。
I106
A
1673-2219(2016)12-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