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以经济正义节制资本逻辑的全球性扩张
——“全球资本逻辑与全球经济正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张 军
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主办、湖北省哲学学会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全球资本逻辑与全球经济正义”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于2015年11 月13日至15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70余位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2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本逻辑的当代转换及其应对
马克思当年紧扣资本逻辑,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严谨的批判,而资本逻辑在当下则已发生了重大转变。那么,当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资本逻辑的这种转换?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认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资本与金融紧密契合。因此,我们应该对金融资本体系进行反思。在他看来,21世纪全球资本金融体系的发展已深深陷入于四大“二律背反”,即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技术项目和人本项目的冲突、思想化与社会化的冲突以及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冲突。当今世界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偏离金融的本质,要实现经济正义,就需要返回到金融的本质,且哲学家必须在场。他还提出,中国的资本创新模式彰显了中国资本的独特优势,那么,金融资源的优势是什么,资本如何从经济理性上升到政治理性等问题。吉林大学白刚教授认为,资本逻辑本质上是“实体形态—关系形态—观念形态”的新“三位一体”,即资本逻辑在具体展开和现实运用中,既体现为“实体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也体现为“关系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体现为“观念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论》所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最彻底的“资本逻辑批判”。
资本逻辑的转换与马克思资本批判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国社科院魏小萍研究员通过整理《21世纪资本论》和《资本论》的思路,提出应从资本逻辑与经济正义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并寻求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探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中央编译局孔明安研究员认为,马克思《资本论》对信用资本的论述在现代主体与信用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印证;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是建立在宏观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并没有过时和失效;与现代资本的虚拟特征相伴随的信用资本及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资本主义的危机大大延后并迟滞了。河海大学余达淮教授则探讨了资本的伦理维度,提出用马克思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有关资本运行的客观规律。
中国到底该如何对待资本逻辑的当代转换?上海社科院张雪魁副教授从历史角度提出,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全球资本逻辑的中心,全球资本逻辑和资本秩序正是因为加入中国这样大的元素而发生了历史性和革命性的变革。在全球资本逻辑、全球资本秩序中,中国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沈斐博士认为,《资本论》的“资本内在否定性”逻辑是按照生产关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双重维度展开的。20世纪以来资本发展的新境遇要求中国从生产关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双重维度入手,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占居国际分工的主动权。
(二)经济正义何以实现
经济正义是经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本次大会的一个中心议题。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对于经济正义的研究语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划分了资本逻辑和经济正义问题研究的英美语境、德国语境之后,提出要进行该问题的中国话语建构,他认为,资本是“物”的逻辑,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的逻辑,因此经济正义的话题是一个历史进程的话题。经济哲学包括经济伦理学只有以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才能走出经济学的概念框架。上海财经大学卜祥记教授在考察了马克思“社会公正”理论的当代意义后提出,公平正义问题的哲学方式本质上应该回归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上来,资本逻辑造成的公正问题有历史的前提,也有中国现实的前提。应在中国独特的语境中探讨资本逻辑与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
经济正义如何得以实现?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认为,应当从具体的经济行为主体方面来看待经济正义,不同的行为主体对经济正义有不同理解。思考经济正义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前提正义、过程正义和结果正义。重庆市委党校何关银教授对资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实现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资本私有制产权主导的制度整合了社会的有机力量,对资本逻辑中公平正义要求进行了人为阻断,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凭借其制度优势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的历史经验,对公平正义历史积累的非对称、相悖进行某种“修复”。也就是说,经济正义应当从抽象的命题过度到实践方法论,过度到政府的政策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龚天平教授和李海英博士则对如何实现产权正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产权正义是经济正义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的类本质发展的基础。产权正义是产权制度设计和权利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包括产权获得正义、产权交换正义和产权矫正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建构和培育“公有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产权正义,这包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产权制度;巩固公有产权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保护私有产权;肯定正当获得的产权,保护产权的正当流转,纠正产权交易中出现的不正义行为。上海财经大学郝云教授则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公平应首先把路径、思路以及各种概念厘清,并提出了分配的两个“取舍原则”。
(三)中国当下的经济哲学观照
与会学者认为,哲学研究尤其是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应该关注到中国当下的众多现实问题,面对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哲学家应该出场、在场而不应该缺场。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结合金融自由化的话题,阐述了在当今社会经济体系中,西方经济大国极力用他们的金融自由化的东西来吸纳世界财富,这须引起我们的深入反思和高度警惕。当代中国文化基因存在着资本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大一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在文化基因建设上惟一可行的道路,不是消灭资本,而是改造并塑造出新型资本,即用强大的统一大国的政治力量,继续充分发挥各类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同时以国有资本为示范,努力驾驭、导控和改造资本,使之成为服从社会主义大国建设需要、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的社会关系力量。
中国当下如何驾驭资本、实现经济正义?江西财经大学张定鑫教授分析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资本的形态和作用,认为中国的资本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也带来了社会之痛。对于城乡一体化,我国要从法律体制上保障不同公民和地区公平地获得基本权利。从生产方式讲,城乡一体化要实现使资本为农村带来幸福而非牺牲。上海财经大学夏国军副教授从哲学的视角考察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他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差别,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主旨是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市场既需要监管又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统得过死。周口师范学院王玉副教授认为,资本逻辑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失范的经济根源,因此必须寻求把控资本的正确理路和方法。
上海财经大学张彦教授关注到发展对于中国当下现实的意义。他提出中国要实现经济正义必须认清“发展”的深层含义,辩证地对待发展问题。在人们热衷于发展的当下,他深入探讨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哲学内涵,提出了完整定义“发展”概念的四要素,即演化、进化、序的提高、活序,认为这四者在逻辑上是环环相扣的递推关系。他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探讨了国家干预的正确方法和正确理念,主张从经济维度本真地还原人类理性。
此外,与会学者们还就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哲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生态主义与资本批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湖南城市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