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艺(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文化翻译与文化走出去的相关问题
李 艺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摘 要:作为文化传播及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翻译工作在国际文化交流、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强国战略落实等方面都发挥了直接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在落实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落实和执行好文化翻译及其相关的工作,重视文化翻译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以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来实现文化翻译工作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关键词:文化翻译;走出去;中国文化;软实力
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中华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其他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郑和下西洋之前阶段的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强势主动地位。在一些较为强大的王朝,国家君主会通过战争、领土扩张等方式来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在汉代,丝绸之路带动了中国文化的西传,让阿拉伯文化与印加文化得以来到中国,实现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发展。在唐代,经济的发达让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论是外国使节的朝拜,还是民族通婚互访等方面的活动,都会带动社会文化的流动,让文化传播的内容与范围得到进一步的增长。[1]在元代,领土的空前扩张让中国文化传达到了欧洲地区,也让更多欧洲人在蒙古铁骑的镇压下领略到了中原王朝的强大。
在明代之后,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快速发展使中国失去了原有的世界核心地位。在明清时期,承担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是西方人。他们在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也在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原文化潜移默化的改变。此时,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认识西方、了解西方的过程,是文化单向传播的过程。
在鸦片战争以后,文化的传播变成了西方殖民文化的强制性传播。此时的中国文化已经彻底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只能被动的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可以说,西方文化单向流动的局面充分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同时也从侧面证明,要想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重新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代表地位与先进性,就必须重新建构文化传播方案,让传统文化在双向流动的良好氛围中实现内容的丰富与意义的深远。
文化翻译是文化跨国界传播以来所产生的一种发展战略。可以说,文化翻译就是为了文化更好的传播,为了让各种外国友人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文化。从文化翻译的内涵上看,我们不能将文化翻译单纯等同于文化词语的文本翻译。[2]在文化翻译环节中,应选派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文化翻译经验,对文化本身有着深入理解和认识的专业人员进行翻译,保证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和文本内涵的最大化还原。
(一)准确性原则
文化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外国人的价值观,让他们在阅读、观看翻译作品时能根据自身对作品的解读来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了解。要保证翻译作品的价值,首先要坚持翻译准确性的原则。从翻译人员的选择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上看,必须选择那些有一定经验,语言基础扎实,对文化有较为深入准确了解的专业型技术人员,并给予他们技术上和人员资金方面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提升文化翻译的水平,让翻译工作能够更精确、更科学、更富于文化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文化翻译的准确性等同于文化作品翻译过程中每个字词的准确性。一味地照搬原有意思,过分追求字词语段的还原可能会造成文章整体含义的断裂以及文字内涵的丧失。这种情况下,应该将文字的翻译准确性与文章内涵兼顾起来,在保证阅读效果和审美水平的同时尽心进行准确而科学的翻译。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人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国文化,从中汲取先进部分进行吸收,以此来实现跨国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文化全球化战略的构想。
(二)文化性原则
从内容上看,文化翻译的内容多为一些经典作品或畅销文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翻译不仅要做到准确无误,同时也必须从文化性的角度对翻译内容进行思考与二次加工,保证作品的可读性与文化性特征。简单来说,文化作品的翻译是一项内容复杂且较为细致的工作。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都存在很大不同,而文化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本土性与区域性,所以在进行翻译以及二次加工的工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先对当地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了解,真正做到思想上的理解与文化上的共鸣。此时,翻译人员必须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时刻坚持作品翻译的文化性原则,保证每一部翻译出来的作品都是“活生生”的历史文化展现而非僵化的语言文字复述。[3]在文化翻译环节中,相关部门应该组建一个翻译小组,在小组中安排一些专业经幡丰富的老翻译,对文化作品有充分了解的文化专家,定稿人以及进行过相关研究与翻译的专业翻译。在小组成员的选拔方面,应尽量做到兼顾,保证作品文化性与准确性的同步翻译。只有这样,文化作品才不会因为多次翻译而丧失原有的内涵价值,翻译人员也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文化作品的思想性。
受历史环境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上个世纪之前的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主要由一些留学人员及外来传教人员负责。如遣唐使、传教士之类的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且愿意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有好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文化政策依据当时形式进行了较多调整,让文化精髓得以传递到世界的更多地区。此时,越来越多的海外专家和翻译学者投身到文化翻译和文化推广的工作中,让文化传播的效果逐渐实现了最大化。然而,当前的文化翻译与文化走出去战略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它们也影响了文化传播的长远性发展。
(一)文化翻译水平偏低
从文化翻译的整体情况上看,国内的文化译作数量较少,翻译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的现状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一些国外名著的汉译本为例,人们在日常阅读与选择的过程中会关注不同版本的翻译情况,对于那些同时存在多个译本的文学作品,读者通常会选择一些翻译经验较为丰富,整体翻译情况较好的出版社所出品的版本,以此避免翻译中可能出现的语句不通顺、文字含义模糊或偏差等情况。
然而,现有的翻译人数与整体翻译水平决定了传统文化外语翻译工作过于缓慢的进展。从事文化翻译的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与深厚的语言内涵,能够对母语和翻译语言进行文化上与思想上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作品的水平与作品的可读性特征。在笔译翻译过程中,多数翻译人员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对外国文化及当地风俗历史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准确,这造成了文化翻译作品在语义上的误差,同时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落实不到位
从文化传播的总体效果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翻译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够理想,传播范围与传播内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发展的今天,传播文化的内容与广度依然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中。这使得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接触范围较小且容易对中华文化产生局限性的认识错误。举例来说,很多外国友人将中华文化等同于中国动作电影,等同于“中国功夫”,这就是一段时间内电影文化集中传播所带来的文化狭隘传播现象。[4]鉴于文化翻译工作的缓慢性与艰巨性,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和传播速度还很慢,对外文化翻译人才的输出也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下,想做到文化走出去,就必须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在鼓励更多外国文化进入本国的同时保持本土文化的先进性与优秀性。
(一)遵循译介规律,提高文化翻译水平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落实的当下,我们不能将文化翻译简单等同于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问题,还要充分注意文化的内涵性与民族性,真正做到传统文化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国际范围内高质量传播。在文化翻译的过程,翻译者必须充分了解受众心态以及外国友人的心理接受特点,立足文化发展进行文化翻译,而不能只将文化翻译作为文化推广的一项手段。[5]另外,还要了解国外发行出版机构的传播方式及操作流程,尽可能达到理想的译介状态,使文化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率先获得国外专家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帮助扩大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落实。
(二)丰富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一般来讲,在实施战略走出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在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内容上与思想上的提升是核心所在。此时,必须丰富和扩大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恰当的题材进行翻译,使外国友人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化进行一定了解。此时,可以从受众心理出发去了解他们渴望接受的文化作品,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选择,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了解中华文化。
另外,必须做好文化宣传与文化交流工作,在国外进行一定的文化推广活动,如节日庆典、娱乐活动、电影展播活动等等。[6]借助这些传播活动平台,可以拓展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范围,鼓动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海外留学生,由他们来充当文化传播的使者,让他们在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将这份文化带回他们的家乡,进而实现文化传播效果的扩大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语境下,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保证国家在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已经成为相关单位负责人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文化翻译工作的质量,从读者的接受层面着手,努力提高文化翻译的整理质量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落实情况,让国内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传播,让更多外国人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
[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23-24.
[3]李子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发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2-14.
[4]段峰.跨学科视域下“文化翻译”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王明明,乃瑞华.陕西省文化翻译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1).
[6]胡兆燕.“文化走出去”需过翻译关[N].中国财经报,2011-12-22.
(责任编校:周欣)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6-0147-02
收稿日期:2016-02-24
作者简介:李艺(1979-),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