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泉,刘桂英
(1.青岛行政学院 科研部,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行政学院 党史党建部,山东 青岛 266071)
论精神生活的意义需要与价值观建设
陈洪泉1,刘桂英2
(1.青岛行政学院 科研部,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行政学院 党史党建部,山东 青岛 266071)
意义需要和知识需要、情感需要是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三个基本方面。意义需要就是要找到或确立一个能够成为生活整体的具有客观价值的具有方向性的目的,而实现或满足这一需要的基本途径或基本方式是价值观的建设。满足意义需要就是找到或树立了一种生活价值观,并以这种生活价值观为根本导向而进行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
意义需要;生活目的;价值观
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意义需要则是精神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人们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突出表现为对意义需要的满足或实现,意义需要就是要找到或确立一个能够成为生活整体的具有客观价值的具有方向性的目的,而这种对意义需要的满足或实现的基本途径就是价值观建设,满足意义需要就是找到或树立了一种生活价值观,并以这种生活价值观为根本导向而进行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
人是一种有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追求丰富而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可主要从知识需要、情感需要和意义需要三个基本方面来把握。
知识需要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本性之一,就是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内在需要。对于人的生活来说,获取知识不仅具有工具性手段性价值,而且具有目的性价值,求知本身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式。应该说,认识世界,获取关于世界的真知,的确具有一种工具性、手段性的价值,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关世界的各种知识作为工具做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同时也要看到,认识世界,获取关于世界的真知,其本身又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要和目的,具有目的性的价值。就是说,人类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去认识世界,获取关于世界的真知,并不完全只是一种手段性的行为,人并非只是为了能用知识作为手段去做什么才去求知的。获取真知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内在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本身。获取真知这种需要实现,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在精神上的生存和成长,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改造,人正是通过了解世界形成关于世界的真知而在精神生活上成为一个丰富充实的人。因此对于人类来说,科学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实现别的价值有用,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成长的目的和体现,是人们生活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这就是科学的目的价值。科学知识的目的价值,是指科学知识的建设,本身就具有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目标和尺度的意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内在追求。爱因斯坦在《探索的动机》一文中曾提出人们在科学这座庙堂里进行科学研究有三种不同的动机:“有许多人所以爱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爱因斯坦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0-101页。对于持有这样一种积极动机的人来说,进行科学研究获取对世界的科学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就是他所要追求的目的,其生活的意义就体现在这种对世界的探索之中。
情感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另一种基本需要。情感生活是每个人都始终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人们的情感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失去了感情的交流,就会感到心理上的孤独和痛苦。梁启超曾说过:“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转引自吴元梁等:《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古人曾说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生动的说明了情感在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对象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应和要求,如爱、憎、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各种事物,但主要是人。在人类的情感中,亲情、友情和爱情可能是最为炽烈和深沉的。作家刘心武曾说过:“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这段话生动说明了情感对于人们生活之重要意义。还有人更为具体地提出,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哲学家孙正聿写道:“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真情,不是虚情。唯有真情,才能化解人生的寂寞,才能带来人生的真实”。*孙正聿:《熟人的世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人们精神生活的再一个基本需要就是意义需要。意义需要是人们为了追求和实现生活的价值而产生的需要。人不仅需要生存、需要生活的舒适,而且还要生活的有意义,需要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寻找或追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目的、价值的关怀、追问,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精神的依托和指明前进的方向。人们的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认识到生活的价值或意义,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或者说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意义得以充分的实现,这种以追求和创造生活意义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最高需要。
对于生活的意义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所谓生活的意义需要是指生活要有一个长远的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必须有一个生活目的,人们理解并相信这样一个生活目的,并以坚定的信念和全部的能量自觉自愿地去努力实现它。就是说,有意义的生活首先是一个有目的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目的引导着人们从事着各种相应的活动,支撑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进。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的生活就是一种无目的无意义的生活。
其二,作为生活意义的目的应该是生活整体的具有方向性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活动似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目标,因而具有各自的意义。例如,一个人下午要去给汽车加油以备晚上可以开车去参加一个聚会,一个大学毕业生正在认真准备各种资料以便几天后去参加一个企业的招聘会,一位父亲正要盖一座房子给已成年的儿子结婚用,等等。但这些具体、琐碎的目标还不能作为生活意义的目的。作为生活意义的目的必须是能够统摄全部生活的目的,是作为生活整体的目的,是值得人们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具有方向性的目的,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对于生活的目的问题,赵汀阳在其《可能的生活》一书中有一段话说的颇为深切,他说:“生活中主要的不幸就是误以为生活目的是某种结局,这种态度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的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还没有开始。生活目的是与生活一起显现的东西,他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与生活最接近的存在的方向性,但又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追求。可以说,生活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生活是一种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目的性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页。
其三,作为生活意义的目的是一种具有客观价值的目的。有意义的生活目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而不是随便哪一个生活目的都可以作为生活意义的目的。这种作为生活意义的目的的价值必须是客观的价值,必须是真实的,别人可以识别认可的。一个人不能仅凭自己认定让生活目的具有意义,而应该是客观上是否真的有价值有意义。例如,一个人终身追求成为永生不老的“神仙”,成为“神仙”成为他全部生活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但仍不能作为他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因为成为“神仙”并不具有一种客观的价值。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对人生的意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在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情,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情,但是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具有较高人生境界的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它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392页。冯先生的这段论述虽然富有启发意义,但他过多地强调了对人生意义的个人的觉解,而忽视了事情的客观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的生活目的是否有意义,不是根据他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根据它客观上是否真的有价值有意义。有意义的生活或使生活有意义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但其生活是否真的有意义,是否真的是有意义的生活,却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一个人的主观认识所决定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人们的生活意义需要要求生活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必须是作为生活整体的方向性的目的,而且这一目的还必须是具有客观的价值,这样,要满足或实现人们的生活意义的需要就是要找到或确立一个能够成为生活整体的具有客观价值的方向性的目的,而这种生活整体的具有客观价值的方向性的目的确立基本表现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建设。就是说,人们生活意义的满足或实现的基本途径或基本方式是价值观的建设,而价值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生活的意义需要,使人们有意义地生活或生活的有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不同在于,人的生活不像动物那样只是本能地适应环境,而是一个有目的地改造环境,从而使环境不断与人的需要相符合的过程,是一个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首先就必须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一定的价值观念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思想前提,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基本追求和基本态度,赋予人们的生活以不同目的和意义。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首先必须搞好人们的价值观的建设。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目的的内心定向系统,通常表现为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观念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定价值观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建设,使人们确立全部生活的具有方向性的目的。
信念,即人们对生活中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生活目的所持有的坚定的观念和态度。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最终总是同人们生活的目的有关,同生活的有意义和无意义有关。
信仰是基于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等根本问题和根本意义的思考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坚定的信念。一方面,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对某种或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观念等等的确信;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信念都是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的形式,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状态,比信念更普遍、更深刻、更执著。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可以为人的生活设立目的和方向,提供价值和意义,使人不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和眼前的利益,而是能够超出于当前的现实和眼前的利益,寻找整体生活的具有方向性的目的,在有限的生活事实中找到无限的意义。正像陈志尚教授所说的那样,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信仰,就确定了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就会把它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往往可能达到虔诚、依赖甚至狂热的程度,这是任何其他精神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就会以此作为行动指南,为实现信仰所确立的生活目的而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参考陈志尚: 《人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就会感到苦闷、空虚和彷徨,茫然不知所措。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生活追求的方向性错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信仰在满足人们生活意义需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然,信仰也有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等等区别,而要形成科学的先进的信仰,需要经过长期生活的实践探索。
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是人们把自己的主观需要和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相结合所构想的未来生活图景,是人们自觉设定的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特定生活意义的追求和选择。有理想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所给定的生存环境,只能以本能的方式适应自然环境,不会给自己提出未来的设想,而人生则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虽然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但他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希望生活在一个超越现实的更有价值的世界中,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立足现实而又力图超越现实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人类生活的本性,理想就是人类生活这一本性的体现。理想的形成、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基本需要,崇高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活的最高价值。
根据以上所述,作为体现人们精神生活意义追求的价值观建设,其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建设,使人们确立全部生活的具有方向性的目的。这种对于全部生活具有方向性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人的存在的价值或使命,使每一个人的价值实现成为一切人价值实现的条件,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其他一切人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个人的价值或使命的实现,通过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而满足其他人实现其价值的需要,而这就是人的生活的根本目的或意义之所在。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功能或使命,其存在的价值或意义就在于其基本功能或使命的实现,如果一个事物不能有效地实现其基本的功能或使命,也就失去了它作为特定事物存在的理由或价值,它也就不再是它了,或者说它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或价值的了。例如,一块手表存在的根本功能就是能够准确的报时,如果它失去准确的报时这一基本功能,无论它怎么华美,也失去了其作为手表而存在的意义。人作为人同样都有着作为人的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就是其作为人而存在的功能或使命,人的生活根本意义就是要使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这些功能或使命得以有效地发挥或实现,也只有有效的实现了这些功能或使命才使得人的生活具有了意义,有意义的生活与人作为人的基本功能或使命的实现是一致的,所以人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其基本功能或使命的实现。
那么,人的本质规定或者说人存在的基本功能和使命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人的本质不能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而存在于现实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是由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离开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只有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人作为人而存在的价值和使命。人要与人建立起肯定的意义联系才能成为人,单纯的自己是不充分的、不完整的人。如果生命不为自我以外的目的服务,如果生命对别人没有价值,那么生命对人就没有意义。所以,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本质规定就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其存在的基本功能或使命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和识别。人的生活真正意义就是自己被别人所需要,并以自己的努力满足这种需要。所谓别人的需要包家庭的需要,亲人的需要,朋友的需要,邻居的需要,所在的群体、集体的需要,民族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类的需要。这就构成人们生活意义的链条。任何人,只要他存在,他总处于个人→家庭→群体→民族→社会国家→人类这一意义链条的某一环节甚至某几个环节。每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意义就体现在这些关系当中,体现在为满足这些关系中的他人的需要当中,而人的生活的最高的价值或使命在于为人类而工作,在于通过自己功能价值的实现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个体应以为人类美好生活而做出贡献为最大的生活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主要不是把对精神生活的意义追求寄托在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等宗教信仰之上,而是从个人对社会人类的功能价值或作用贡献看待其生活意义。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就说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从人的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来讲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朽在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立德、立功、立言,只要达到其中之一,你就为人类增加了美德、功业和知识,你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你也就实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了。李大钊也说过:“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胡适说:“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
美国学者马丁·塞里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有意义的生活必须与比我们自身更宏大的东西连结上,这个东西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有目的。他认为这个宏大的东西就是人类发展的历程。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选择自己成为这个历程的一分子,使它前进一步。这是进入有意义的生活的门。参与这个历程会使我们的生活与一个非常宏大的东西连接上,这也将使你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马丁·塞里格曼:《真实的幸福》,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261页,263页。“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你可以选择以增加知识为中心的生活:学习、教书、教育你的孩子、或从事科学、文学、新闻学等许多类似的行业;你可以选择以增加力量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技术、工程、建筑、医疗服务或制造业来达到这个目的;你还可以选择以增加美德为中心的生活啊,通过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径,或通过当警察、救火队员或从事慈善事业来达到你的目的。”*马丁·塞里格曼:《真实的幸福》,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261页,263页。
总之,每一个人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或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必须正确认识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以为他人、为人类贡献自己的价值作为自己全部生活的根本目的,以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为其他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生活的意义。
[责任编辑:杨晓伟]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机制研究(批准号12CKSJ04)”和“以提升民众社会生活质量为基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研究(批准号13CSHJ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洪泉(1957-),男,青岛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刘桂英(1970-),女,青岛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B82
A
1003-8353(2016)01-01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