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治理视角下社会创新的本土化路径*

2016-03-07 09:51周进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政府

周进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多元治理视角下社会创新的本土化路径*

周进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社会创新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创造性行动和服务,是多元治理的平台,以社会创新推动多元治理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因此亟需探讨我国社会创新的本土化路径。未来我国社会创新发展可能的三个方向:第一种是更加注重“效率”,以社会企业为平台的创新;第二种是更加注重“团结”,以公益组织为平台的社会创新;第三种是更加注重“公平”,以社会政策为平台的社会创新。

治理;社会创新;创新动力

一、社会创新的内涵与意义:非暴力的革命

“创新”一词源于商业领域,商业创新使得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然而一直困扰人类的基本社会问题——贫困、医疗、教育、环境等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相反,在很多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什么是社会创新?比较经典有代表性的是杰夫.摩根,他简单明了地指出“社会创新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且大多将会在一些社会机构进行模式扩散的创造性行动和服务”。[1]国内学者的定义更加具体,例如“社会创新就是公民社会组织以推动社会变迁和追求社会公正为使命,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和追求社会影响为目标,以创新的方式利用和开发资源,或者以其他任何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满足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以达到社会善治的行为”。[2]学者给出了很多社会创新的定义,但不管哪种定义至少都包含三个内涵:第一,必须要基于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第二,必须要有创新的业务模式;第三,必须是可复制的,能够在社会推广。

激进改革通常是颠覆性和破坏性的,而且未必能够建立起新的社会体制;渐进改革通常稳步推进、点滴改良,但是无法应对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社会创新不是激进的暴力革命(revolution),也不是渐进式的变迁(improvement),而是全新的创造发明(innovation),也正因为此,往往被称为“社会硅谷”。社会创新往往不涉及敏感的政治制度,而是借助于技术的革新、方法的创新、理念的突破等方法,创造性的解决社会难题,是一种“非暴力的革命”。 在传统观念上,应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被认为是“做好事”,方法上也仅仅是进行“输血”或者是“造血”的探讨。社会创新则更加重视“把好事做好”,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悬而未决的难题,提高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效率和能力。社会创新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反对社会歧视、减少社会不平等、追求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公正、维护公民权利等等。社会创新的最终结果可能表现为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新服务、新组织、新体制、新行为规范、新理念、新行为方式等等。

例如,贫困治理是全球性难题,而在社会创新领域,消除贫困本身也是富有技巧和创意的经济行为。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创造性地发明了“小额贷款”,通过对穷人给予额度很小、无须抵押的模式,帮助数百万人成功脱贫,赢得了“穷人的银行家”的美誉。尤努斯的做法是革命性的,打破了贷款必须抵押的传统,改变了传统的“穷人不讲信用”的观念,实现了“低收入-贷款-投资-增加收入-更多投资-更多收入”良性循环。尤努斯的社会创新为贫困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和平、理性而又具有突破性、创造性的社会变革道路。社会创新将与政府创新、企业创新共同构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社会创新是多元治理平台

目前,治理的权威定义来源于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从国内外的权威表述可以看出,管理与治理的核心点在于由多元的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也应当包括市场的力量,三大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它们各自的弱势,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一般说来,政府的价值取向是“公平”,主要手段是制定规则、监管调控、维护秩序、提供公共物品等,形成现代的治理制度;市场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主要手段是保障物质供给、创造财富、实现交换、增进福利,形成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3]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团结”,主要手段是公益服务、志愿行动、自我约束、社会融合,形成发达的自治体系。政府、企业、NGO 和普通公民,在公共参与式的社会治理机制下,通过跨界合作,用创新性的方法系统性地解决我们在社会里所共同面对的诸多问题,这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世界趋势。

社会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行动者合作完成的过程,合作及合作所需要的协商、妥协、宽容等原则为社会创新所必须。因此,社会创新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应对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将促进消除政府、市场、社会的主体边界,建立对话平台。社会创新致力于应对社会需求,但更关注解决问题的效率;社会创新不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但也注重社会政策的完善。社会组织愿意积极寻找新的途径与企业通过合作活动或者共享资源来更有效率地运营,以减少资源浪费或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亦或是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社会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探索,可以在得到企业或政府的支持后实现力量倍增,上升为政策法律或称为主流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发现了社会组织有品牌、资产和能力,在商业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商业价值,由原本的单纯的“捐赠者”转向战略的“社会投资者”。现在蓬勃发展的“善因营销”合作方式恰巧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事实证明,“市场”和“社会”并非泾渭分明,“社会效应”与“商业效应”可以完美融合。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社会企业”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社会创新的主力军。而所谓的社会企业,正是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

三、社会创新的动力机制

社会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需要推动力,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推动社会创新的动力包括六个方面:社会需求、社会创新精神、社会资源、社会参与、社会激励和社会制度。其中,社会需求和社会创新精神是社会创新的根本动力,社会资源、社会参与、社会激励和社会制度都是社会创新的动力保障。具有社会创新精神的主体能够主动发现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同样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也会催发出主体的社会创新精神,这是社会创新的原动力。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社会创新的动力系统比喻成汽车的动力系统。社会创新的“引擎”或者说“发动机”就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创新精神的相互作用和传递,也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社会创新的“四轮驱动”就是社会资源、社会参与、社会激励和社会制度,共同组成社会创新的动力系统。(见图1)

(一)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社会创新的可持续的源泉。从理论上来说,一个需求都被满足的社会是不需要创新的。相反,当社会问题越发严重,社会需求越是未被满足,社会创新越是迫在眉睫。社会需求可能是正面的理想状态的感知,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创造社会价值,增进社会公益;也有可能来自负面的不满,也就是人们的某种需要没能满足,因为这种不满足引起了对现实的不满,这是一种“倒逼”的动力。

图1 社会创新动力机制

例如,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如何应对养老需求,包括养老金发放、住房设计、护理、互助、情感等;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重新规划城市、交通系统等,减少碳排放等;由于经济水平发展引起的日益严重的行为问题,肥胖、嗜酒、吸毒等等。在上述每个领域,现有的模式都无法很好的应对需求,需要通过社会创新,最终产生社会普遍认可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新组织、新体制、新政策法规、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新社会关系等满足社会需求。

(二)社会创新精神

如果说社会需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问题驱动,那么社会创新精神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驱动。所谓社会创新精神,是指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实现目标的现身精神,具有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能够以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来应对社会挑战。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往往称为“社会企业家”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人将解决社会问题视为己任,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革新传统组织或者不断优化系统以便更好地工作。这些以创造性方法回应社会问题的人被称为“社会企业家”。

社会企业家精神与商业企业家精神有相同的特点,如高效率、有活力、创新、高性能以及经济可持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通过创造性的伙伴关系增强效率、提高绩效和问责制的效果,最终实现社会影响的可持续。与纯粹企业家的区别在于,社会企业家首先关注社会价值诉求,而不仅仅是为个人和股东创造财富。社会企业家致力于服务未能被有效服务的、被忽视的,以及缺乏金融手段或政治影响力的高度弱势人群。狭义的社会企业家精神是指在社会部门中运用商业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技能,比如非营利组织经营创造收入的企业。[4]事实上,社会企业家精神是更广义,有可能存在于社会组织、企业、政府部门甚至个体当中的,为达成一项社会目标而开展的创新活动。

(三)社会资源

社会创新从一种理念或想法变为切实的行动,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也正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社会资源日益丰富,促进了社会创新日益活跃。社会创新所需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例如,人力资源,包括有富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个体、愿意积极投身社会事业的工作者、志愿者、义工、顾问等等;又例如,财力资源,包括政府财政的补助、企业的赞助、私人的捐献等。相比传统的资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发展等新型社会资源对社会创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各类创新主体在小范围内所进行的社会创新,正是由于媒体的积极肯定和广泛报道,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压力,从而能够成为影响更加广泛的社会创新。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创新的驱动力量更是不可估量,有学者指出社会创新的效益日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5]特别是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甚至像微信、微博、脸谱、QQ 等工具,也已经成为社会创新必须依赖的技术手段。在社会创新的权威研究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最近的一篇研究指出要关注“大数据资源与社会创新”,提出需要利用“大数据”(BIG DATA)进行社会创新,[6]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在关键问题上建立世界银行数据库;公民参与和公民理性;建立数据管理者和数据分析师队伍;促进虚拟实验平台。社会资源的多元化、科技化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展。

(四)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社会创新的动力,没有广泛的社会参与社会创新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上,社会创新也更容易发生于社会部门。因为相比于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自身更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社会参与逐渐成为时代潮流,不论是虚拟空间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公众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公民参与的原因在于他们认同社会创新的意义和目标,认可社会企业家所领导的社会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因此参与到社会创新中去,愿意奉献时间、精力和金钱,或者愿意改变自己的某些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公众参与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通过参与过程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促进公众采取行动自己解决问题,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提高社会自治能力。正是由于这样广泛的参与,社会创新才有可能发生和推广。

(五)社会激励

传统观念中,服务于社会领域的项目都是不求回报的,追求一种积极有效的反馈尤其是物质利益的回报,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不道德甚至是邪恶的事情。因此,社会创新往往缺乏直接的物质利益刺激与动力,完全依赖于社会创新者回的社会价值追求和社会需求的责任感。然而,使命与责任感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创新的发生,而适当的社会激励可能是良好的“催化剂”,促进好的社会创新项目的创造。这种社会激励可以是物质上的激励,但更多的是社会的舆论、政府的认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等。例如,2006年“小额贷款”模式的创始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社会创新领域最知名的英雄,对全球社会创新是极大的推动。又例如,我国社会创新项目“免费午餐”,在运行短短半年之后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相关的社会政策进行制度化,对于国内社会组织开展创新也是极大的鼓舞。

社会创新是一项起源于民间的运动,几乎每个人都拥有参与到这一新型领域的机会,因为它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许多方面都壮大起来,为拥有不同兴趣和技能的人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和动机是广泛而分散的,关键在于通过何种激励方式找到、激发、培育和利用那些具有巨大潜力的社会创新者。

(六)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助于社会创新的产生。政府通过体制改革,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及其社会创新行为创造更加合适的制度环境。例如,通过开放社会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商业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在社会服务供给上与公共机构展开平等竞争。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创新的机遇和空间来源于治理变革中的政府、资本化竞争的市场及发展中的公民社会分别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策略驱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趋势引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带动下相互博弈的互动过程。[7]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创新相关的制度,促进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以及个人提出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韩国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社会企业促进法》;2009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成立“社会创新办公室”,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促进社会创新的发展;2012 年,英国的“大社会资本”正式开始运作,大量社会投资的进入对社会创新领域的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2014 年,欧盟将全面启动“社会企业支持计划”,力图推动用商业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四、多元治理视角下社会创新的可能方向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创新产生的过程做了许多研究。例如,Ilaina Rabbat提出社会创新的七要素:燃烧(Buring)、感知(Sensing)、提出问题(Questioning)、构想网络(Idea Networking)、联合(Associating)、试验 (Experimenting)、影响(Impacting) 。[8]概括起来,大致就是三个阶段:创意和实验;实施和完善;扩散和传播。然而,不同于社会创新相似的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路径,往往会催生出不同的社会创新成果。在我国未来社会创新的发展,应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更加注重“效率”的社会创新,在识别社会需求之后通过寻求市场的力量,实现社会利益的扩张,最终通过社会企业的平台实现社会创新;第二种是更加注重“团结”的社会创新,在识别社会需求之后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价值的普及,最终通过公益组织的平台实现社会创新;第三种是更加注重“公平”的社会创新,在识别社会需求之后通过协同政府力量,引起社会体制变革,最终通过社会政策平台达成社会创新。(见图2)

图2 社会创新的方向

(一)市场导向的社会创新——社会企业

市场导向的社会创新应当着力于帮助个人创造财富、提供多层次的公共服务、提供特殊就业机会等。社会企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和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不仅仅是可观的经济利益,还有潜在的社会性利益。因为社会企业不是为一部分人牟利而是着眼于全社会的良性发展,强调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的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也实现了社会发展资金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实现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实现社会目标,例如近年来兴起的社会金融、社会责任投资、社会创效证券、社会创效企业、社会投资基金等等。

市场导向的社会创新具有巨大的潜力,也面临着现实的阻力。在我国,社会企业这一概念尚未得到政府、社会的认可。政府还没有将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上议事日程,没有指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也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而企业、基金会对社会企业的扶持也还刚刚起步。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企业发展步履维艰,进展缓慢。促进社会企业,就必须明确社会企业法律地位, 建立社会企业的相应制度和规范,将社会企业纳入社会和市场的主流体系,为社会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社会导向的社会创新——公益组织

社会导向的社会创新应当着力于应对特殊社会需求、扶助弱势群体、加强社会融合、促进社会自治等。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特殊化,而政府却不断向“小政府”方向转变,在政府“无力”,市场“无利”的领域,大量兴起的社会组织能够通过层出不穷的创新应对这些难题,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往往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平台,在应对特殊需求时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更容易产生社会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导向的社会创新也致力于人本身的发展,提升公民推动社会变革的能力,间接上也是对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社会创新的促进。

这种类型的社会创新,关键在于培育具有社会创新能力的社会组织,能够发现社会需求 、积极反映边缘弱势人群利益诉求、创造性地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导向的社会创新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能力的欠缺、资源的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当然,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制度保障社会组织的生存,通过政府扶持促进社会组织的壮大,通过加强管理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创新的主力军。

(三)政府导向的社会创新——社会政策

政府导向的社会创新应当着力于完善社会政策、促进体制创新,推动政府的变革,例如教育、环保等领域。社会创新所提出的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若能通过政府上升为社会立法或社会政策,将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社会团结。

社会创新是一场推动社会变革的接力赛,而在很多领域,最后一棒必须交给政府。通过政治家、政府官员将社会创新的某些成果上升为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而将社会创新的成果加以制度化。正如摩根将社会创新比喻成蜜蜂和大树的联合,在每个阶段,新想法都必须得到支持后才能得以生存。[9]这些支持包括:其他人的激情和投入、必要的投资、政府的政策等。换句话说,社会变革依靠“蜜蜂”和“大树”两方面的联盟:蜜蜂是有新想法的个体和小组织,他们行动迅速而富有弹性;大树则是诸如政府、公司和非营利组织的大机构,他们的创造力有限,但是却在执行力、持久力和使得事情发生的根基方面占有优势。在创新面前,他们彼此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有远见的政治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基金会领导人、大型社会组织领导人往往是社会创新的关键支持者。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传播自己的理念,例如新的教育方法、扶贫方法和保护环境方法,促使政府调整政策。同时,社会创新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也会不断渗透到政府组织,影响着政府官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政府机构本身也可以成为社会创新的推动者。

结语

当前,我国面临着促进社会创新的大好机遇:国际社会创新运动的兴起、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治理创新、逐步完善的市场体制、逐步发育的公民社会等。同样,社会创新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社会组织弱小、社会参与不足、法律法规限制、社会参与不足、社会激励缺乏、政府支持、社会企业家缺乏、社会运行惯性、缺乏稳定资金安排等。毋庸置疑,社会创新对释放社会活力、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促进组织的整合协作与公民社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社会创新还远远没有取得与政府创新、创新型国家等概念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推动。未来应当不断探索社会创新本土化实践路径,使得社会创新在应对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杰夫·摩根. 社会硅谷——社会创新的发生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

[2]周红云.社会组织与社会创新:概念、制度环境与趋势[M].王平,何增科主编.社会创新蓝皮书.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92.

[3]郑杭生.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4,(3).

[4]珍魏,斯基勒恩等.社会部门中的企业家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5]俞可平.社会创新呈现七大趋势[J]. 当代社科视野,2012,(1).

[6]Kevin C. Desouza & Kendra L. Smith.Big Data for Social Innovation[J].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14,(summer).

[7]张强,胡雅萌,陆奇斌.中国社会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框架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

[8]Ilaina Rabbat.社会创新的七要素[EB/OL]. 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html/2014-07/16958.html.

[9]杰夫·摩根. 社会硅谷——社会创新的发生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

(责任编辑:育 东)

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14BSH104)阶段性成果。

2016-08-16

周进萍(1986-),女,江苏东台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社会福利等。

C916

A

1672-1071(2016)05-0098-06

猜你喜欢
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看政府怎么主导“云医院”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
政府与市场
政府搭台 自由唱戏
政府主导 制度在先
推进改革需要政府的魄力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