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绘画能力的认知因素探索

2016-03-06 23:50李文姣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观察力表象创造力

李文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1000)



影响儿童绘画能力的认知因素探索

李文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1000)

探索了影响儿童绘画水平的认知因素,发现视觉记忆影响了儿童绘画的细节性,视觉记忆容量大。儿童绘画包含了范围较广的本质细节和非本质细节。观察力较好的儿童其绘画的具象性完整,表现出轮廓线流畅,画面具有空间感,人物比例接近现实,大多数颜色写实等特点。创造力促使儿童热衷于主动探索外在世界,他们的设计、绘画和艺术作品所反映出较高的探索性,绘画的颜色、图案呈现出动态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变化性。表象型认知风格儿童的绘画艺术性更强,由于他们在形象记忆和图像信息加工的数量和品质上会优于言语型的儿童,因此更擅长运用不同艺术元素来表达情感、制造效果,提高作品的表现力、饱满感和美感。

儿童绘画;视觉记忆;创造力;观察力;认知;风格

儿童绘画泛指12岁前儿童的画作,绘画不是单纯意义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 更多的是儿童的表达自我意识的一种途径,类似于内在认知的外显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作画水平是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所决定的,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各种符号代表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想象和认知,虽然部分符号与其代表的现实物体相距甚远,甚至在成人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但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绘画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虽然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对影响儿童绘画的认知因素产生兴趣,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初。由于研究间的方法不同,一些研究没有清楚界定研究内容,而有些研究没有独立测量认知因素对儿童绘画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正是由于这一多元化趋势,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相关研究。

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传达思想、意见和观念的最好的手段;而绘画(色彩和线条)是传达情感最好的方法,儿童绘画不只是美术作品的展现,而是薀含着许多内在心理特征,从一笔一画和图案人物的布局都能分析出潜在的心理意识表达。回顾前人有关儿童绘画理论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他们的绘画水平。Dennis(1992)考察工作记忆容量和绘画成绩的关系,工作记忆容量大的儿童的绘画会变得更复杂和写实,会包含更多的细节,表现出更明显的空间透视画法 。Burkitt等(2003)研究儿童对绘画主题的情绪情感会影响绘画的尺寸,儿童会把消极的人物画得比较小,而把积极的人物画得相对大些 。心理学研究发现,可以把影响儿童绘画能力和绘画水平的认知因素划分为视觉记忆、观察力、创造力和认知风格。

一、视觉记忆影响儿童绘画的细节性

绘画的细节性是指画面中包含的细节,如人物的五官、四肢、衣服,建筑的门窗等。细节性较好的绘画包括范围较广的本质细节和非本质细节,几乎不会出现本质细节的疏漏。细节性较差的绘画中本质细节都能涵盖,但是缺乏非本质细节。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觉、回忆、再认与视觉表象的研究推动了视觉记忆的相关研究发展,学科之间的整合为视觉记忆开辟了新的研究热点,很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为探索视觉记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切入点。视觉记忆具有意象的空间,通过视觉感知物体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抽象成为意象,并储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在绘画过程中回忆提取意象,最终以艺术性的形象再现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视觉记忆与一般意义的记忆是不同的,一般记忆是个体通过记忆对过往的经历做出复杂、详尽和有条理的口头叙述或者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但视觉记忆需要将曾经的经历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描绘出来。二者的区别在于一般记忆再现或再认的内容虽然具有生活意义,但是却不具备绘画意义,更不能成为艺术表现的材料。

视觉记忆是绘画基本技能的核心,绘画中视觉记忆的实质是在现实事物中寻找艺术表现的属性,通过艺术语言的描述对客观事物形象进行记忆。诸多研究曾证实视觉是人类获得外部信息最重要的通道,约有80%-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加工获取(赵新灿,等2006;康廷虎,白学军,2008) ,且具有储存实物信息和情景信息的巨大空间(Melcher, 2006; Brady, Konkle, &Alvarez, 2009;Konkle, Brady, Alvarez, Oliva, 2010a, 2010b) 。视觉记忆在绘画活动中主要给儿童提供绘画的基本素材,构成了画作的内容和形式基础。学龄期是儿童视觉记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对图形和色彩的识别能力迅速发展,具备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像“复印”在记忆里的能力,对曾经见过的图像几乎过目不忘。儿童通常依据这种“超常”的视觉记忆能力进行绘画创作活动,他们只有在记忆里储存了各种事物的生动表象,才能在绘画活动中能根据记忆再现这些事物,来表达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应该给儿童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生动的日常经验,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增加记忆元素,积累表象素材,丰富创作灵感,为绘画提供源泉。

二、观察力影响儿童绘画的具象性

绘画的具象性是指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基本形式完整度、颜色使用量和空间组合。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力是构成人类的多元智力要素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因此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对于绘画虽然主要是视觉活动,但广义的观察力是有机的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认知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观察力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它指个体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充分了解、详细分析并理解记忆的能力。绘画中的观察力是指绘画者通过对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布局等各种特征要素的把握,并有机的组成完整的形象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诠释。观察力敏锐并善于快速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儿童通常都具有突出的绘画能力,经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往往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表现为能够迅速捕捉到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外在特征。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一部分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儿童也能在色彩、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观察力具有天赋性与后天培养双重结构。因此,儿童的观察力影响了其绘画的具象性。

观察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要正确指导儿童的观察活动: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朱灵华,2003) 。具象性完整的绘画能够显示出轮廓线非常流畅,部分人的绘画中出现了侧面图,表现出空间感;有明显的细节特征;比例接近现实,所画的人、物本身和之间的比例均能一致;可以使用多种颜色作画,且大多数颜色写实,画中极少的出现与现实不符的颜色;绘画整体上能体现基线感,即建筑内部和外部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分。具象性中等的绘画轮廓线较为清晰,能包含事物的主要特征;比例接近现实,所画的人、物本身和之间的比例均能一致;使用多种颜色作画,且大多数都较为写实;绘画整体上能体现基线感。而具有基本具象性的绘画表现出轮廓线已经比较完整;物体内部自身的比例(而不是物体之间的比例)与现实一致;可以使用多种颜色,且大多数颜色比较写实;绘画整体上能体现基线感,即天空和大地,建筑物内部和外部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分。儿童绘画的过程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是用心灵建构美的世界,在绘画过程中体量感、空间感、比例感、节奏感等因素都与观察力息息相关,因此绘画技能的提高最终是审美的提高,是思想力的提高,反之没有审美力的提高,就没有观察力的提高,也就没有绘画能力的提高(曾小桦,2004) 。因此美术教育并非教授儿童绘画的技巧,而是让儿童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审美力。对相关研究梳理发现,诸多研究从理论上都肯定了观察力对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影响,但是大多是美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观察力培养的定性研究,通过研究儿童绘画与观察力的关系可以使研究者更好的理解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三、创造力影响儿童绘画的探索性

绘画的探索性是指儿童的设计、绘画和艺术作品的颜色、图案呈现出动态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变化性。近年来,不同专业的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对于创造力进行界定。马斯洛(Maslow,1959)认为创造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具有创造性生活的能力就是创造力,而创造是在求自我实现 。Amabile(1996)提出创造力表现的脉络观点说(A Context Perspective):个体创造力的产生是透过领域相关技能、历程与社会环境产生关联,突显了社会环境影响创造者工作动机,进而增进其领域的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历程的动态状态 。Csiksentimihalyi(1996)则从系统观点的角度出发,对创造力提出完整的系统诠释。Sternberg 与Lubart(1995)则认为一个人要具有创造力,是由智能、知识、思考型态、人格、动机和环境情境来考量决定的 。绘画是儿童表达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创造力促使儿童热衷于对自我和世界进行主动探索,创造力与儿童绘画的探索性呈显著的正相关。

探索性突出的绘画显示出能够有效的运用多种颜色表现情感和气氛,色彩的对比和混合很明显;在设计中,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用线条和形状,具象性图画在形式上或主题上有明显的变化;线条、形式和色彩生动地表现出节奏、平衡,显示出动态。探索性中等的绘画表现出能够使用多种颜色,多用色彩做简单的画;许多图案交织在一起或出现在所图画中,具象性图画在图案、物体或主题上有中等程度的变化;在具象性图画和设计中,所作的画比较流畅而自由、奔放。而色彩的对比和混合不是很明显,不能用色彩表现情绪;图案和构思重复而且很少或根本没有变化,画中所表现的组合非常有限;绘画比较流畅但显示不出动态的绘画探索性。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使他们天生具有创造力,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的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的创造力体现在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每一个细节。儿童运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都具备非凡的绘画能力,绘画是他们表达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为幼儿的创造活动过程和作品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艺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根据他们不同年龄段的特征,组织开展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教学。

四、认知风格影响儿童绘画的艺术性

绘画的艺术性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提高作品的表现力、饱满感和美感。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过程中所具有的个性化和习惯化的方式,控制个体对事件的反应和思考方式,具体表现在知觉、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偏好和典型的方式上具有持久的稳定性(Riding,1998) 。言语型-表象型是与人的心理表征有关的认知风格维度,个体受到认知风格的影响决定他们选择以言语还是表象的方式储存记忆信息。倾向于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人,习惯用文字或语言来记录、表达、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信息。

表象型认知风格的儿童会在绘画的艺术性方面表现得更优秀,他们的绘画能够通过实际的具象和抽象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绪色彩;图画中深浅不同的线条表现事物的阴影明暗效果;比较注重修饰,个体的形状和色彩丰富表现出美感。艺术性表现中等的绘画在能够比较明显地通过线条、形状引发感觉和情绪的能力,但还不够明确;能够用线条的变化来突出图案或具象性图画中一、两个特定事物的效果;个体的形状表现出一定的美感与和谐感,但并不十分注意装饰,图画多彩,但缺乏平衡感和韵律感。而画中几乎没有明显的情感表现,画几乎不能引起情感共鸣或反应;个体的形状表现出一定的美感与和谐感,但并不十分注意装饰,图画多彩,但缺乏平衡感和韵律感是艺术性较低的绘画。大量的心理表象旋转实验证实,区分言语型和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主要指标是加工速度和成功率。倾向于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人在表征信息时,大脑中会自发地加工呈现心理图像,他们的图像表征速度远高于文字语言表征,且正确率也更高。言语型和表象型的倾向越明显,信息加工表征速度的差距也就越大。许多研究表明,言语型的人在涉及语言文字的操作方面做得更好,而表象型的人更擅长从事具体的、描述性和形象性的操作。当言语——表象方式与呈现的学习材料不匹配时,获得的成绩往往也较差(赖丁,需纳,庞维国,译,2003) 。Paivio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来解释长时记忆信息的加工存储的机制,他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形式存储的(Paivio,1973) ,导致人们在信息加工方式和加工水平上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通过了解记忆过程、结构以及信息在不同记忆结构中的表征类型,就可以研究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在记忆系统中表征偏好的具体表现。相比于抽象的言语型,表象型的认知加工是基于知觉的基感性认识,更直观、包含更多的细节,因此也更生动。绘画侧重于表象表征系统,倾向于表象型认知风格的儿童在表象表征的速度、正确率和生动性方面会更有优势。认知风格对于儿童绘画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倾向于表象型的儿童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会优于倾向于言语型的儿童。

综上所述,儿童能创造更复杂的绘画,与表征的复杂性有关,依赖丰富的表征经验。一般来说,当认知能力提高了,儿童更容易区别各种表征,从简单表征(如,棍形人)到复杂表征(如,个体穿衣服,有面部的细节)。儿童绘画的比例逐渐接近现实,所画的人、物本身和之间的比例能保持一致。按照心理表象绘画,是儿童根据客体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的再现,是一种具有序列具体化特点的符号概念编码。年幼儿童不能采用视觉的空间编码来真实地再现所见的客体形象,虽然所绘的人物比例严重失调,但却视而不见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运用视空间编码,并将其与符号概念编码相结合,逐渐出现认知冲突,意识到头大身小的不协调性而要求重画。画中头躯比例趋于正常反映出他们编码策略、认知水平及监控调节能力的发展。结果也可以用儿童的成熟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来解释,小肌肉运动技能在儿童5~9岁的时候发展迅速,表现出对线条的控制更随意,绘画水平也随之提高 (Braine,Schauble,Kugelmass, Winter,1993)。然而,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儿童绘画描绘的细节数量与年龄并不呈正比,在研究中曾发现高年级儿童为了追求更高的绘画表现而减少一些细节的数量,从而出现画面的细节性降低,而出现探索性和艺术性较高的现象。总之,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绘画水平有显著影响。

[1]Dennis S.Stage and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patial representation.In:CaseR.ed.The mind’s staircase: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underpinnings of children’s thought and knowledge[J].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92.229~245.

[2]Burkitt, E., Barrett, M., & Davis, A. The effect of affective characterisations on the size of children’s drawings[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21): 565~584.

[3]赵新灿, 左洪福, 任勇军. 眼动仪与视线跟踪技术综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12):118~120.

[4]白学军, 康廷虎, 闫国利. 真实情景中刺激物识别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回顾[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5):679~686.

[5]Melcher, D. Accumul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memory for natural scenes[J]. Journal of Vision, 2006,6(1):8~17.

[6]Brady, T. F., Konkle, T., & Alvarez, G. A. Compression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Using statistical regularities to form more efficient memory representat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9,138(4):487~502.

[7]Konkle, T.Brady, T. F., Alvarez, G. A., &Oliva, A. Conceptual distinctiveness supports detailed visual long-term memory for real-world objec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0,139(3):558~578.

[8]Konkle, T. Brady, T. F., Alvarez, G. A., &Oliva, A. Scene memory is more detailed than you think: The role of categories in visual long-term memory[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21(11):1 551~1 556.

[9]朱灵华.幼儿观察力培养浅见[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24(5):70.

[10]曾小桦.论观察力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J]. 美术论坛,2004,(5):53~54.

[11]Maslow, A. H. New Knowledgism Human Values[M]. New York: Arkana,1959.

[12]Csiksentmihalyi, M.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6.[13]Sternberg,R.J.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dge[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125~147.

[14]Riding RJ, Rayner SG. 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strategies[M]. London: David Fulton , 1998.

[15]R·赖丁,S·需纳,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PaivioA,CsapoK.Picturesuperiorityeffectinfreerecall:Imageryordualcoding[J]. CognitivePsychology,1973,(5):176~206.

[17]张智,Glyn V.Thomas.4-6岁儿童人物画结构比例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0,6(2):3~7.

2095-4654(2016)09-0113-04

2016-04-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C88009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N-284)的阶段性成果

J204

A

猜你喜欢
观察力表象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表与里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