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雯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中国网络文化语境下的作者论
张雯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分享和交流的媒介,以独树一帜的文体特性占据了中国文化语境的重要位置,并对传统的作者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对网络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但多在于网络文学的运行机制和背景方面,从作者角度考察的极少,所以在这种视域之下重新追问作者问题对拓宽视角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具体的作者分析来考察网络作者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其写作的特殊策略,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型网络语境下作者理论的建构。
中国;网络;文化语境;作者
在中国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网络语境作为孕育多样化网络文体的大环境,其语境本身有着无限的延伸空间,这种延伸首先就表现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化传播的新型媒介中网络作者对传统作者的突破上,这也形成了网络文化语境下作者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作者的大众属性。与传统写作主体不同,网络作者是市场经济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再将视角放置于引导现代思想的构建以及艺术形式创新的精英文学上,而是更多面向广泛的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在艺术形式上通常以通俗易懂为主流形态,反映着大众的愿望、情感和价值观。网络作者所具备的大众属性这一点,除了在具体的写作文本中有体现,还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笔名的命名上,例如晋江文学城的超高言情人气作家“长着翅膀的大灰狼”;腾讯书城签约的网络小说家“一世风流”;2009年凭借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举成名的“唐七公子”;作品多次被搬上影视平台的著名青年作家桐华,她在网络连载时使用的笔名是“张小三”;潇湘书院银牌作者“黑心苹果”等等,由此可见,当下网络作者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更具备一种大众文艺的属性,他们一方面取消了传统作家命名的严肃性和正式性,消除了高雅与低俗、艺术文学与非艺术文学之间的界限,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吸引着更广的读者,从而突破了传统作者在接受群体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使网络作家不再局限于专业写作的职业和素养,从而加强了网络作家的人数以及普及度。
2.网络作者身份的分支。在中国网络文化的语境下,传统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淡化和模糊,文学创作的杂体化和细化成为网络时代最鲜明的文学特征,例如红袖添香网将网络文学细分为19个分支,分别为言情小说、幻侠小说、商场小说、军事小说、历史小说等等,而在每一种文学的分类中又有细化,例如言情小说中又分为穿越时空、总裁豪门、都市真爱、青春校园、白领职场等等,幻侠小说中细化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科幻小说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网站虽然在整体上仍然采用了现代文学的‘四分法’,将各类作品分门别类对号入座,但是由于各个网站特色的不同和对于页面点击率的追求,文体的分类又相应地有了一些新变。”[1]这种文体分类的细化形成了网络作者身份的分支,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网络作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体标签,例如言情小说中又分为穿越时空、总裁豪门、都市真爱、青春校园、白领职场等等,幻侠小说中细化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科幻小说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网络作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体标签,例如“南派三叔”以及“天下霸唱”就是主打盗墓系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下归元”是青春文学系列的热门作家;“泥泥妈”作为晋江文学网的驻站作者,主要擅长于都市言情;著名网络原创文学作家“三戒大师”主要创作历史穿越小说等等,同时,多种题材或元素交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直接造成了新的网络作者分支。以上这种作者身份的分支和细化相对于传统作者而言无限拓展了写作空间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来说也更具有专业性,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接受效应。
3.网络作者与读者的交互。网络作者是通过商业性的网络传媒来发表作品、传播作品,并通过这种传媒中介获取利益,而读者作为让网络作者作品进行传播和获利的核心元素,从根本上影响着网络作者的创作形态和意志,也就是说,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会直接受到受众态度和反应的影响。正如王祥先生所说,“网络文学受到网络媒体的作者-读者交互反应的影响则更广泛,比之于茶馆、剧场,互联网的传播范围更宏阔,传播效率更高,作者得到的大众自发的报偿也更大,作者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写作策略,是获得人气、经济报偿的保障。”[2]在这种新网络语境的接受方式中,“读者不仅可以读文字,还可以观图像,听声音,闻气味,感触觉;超文本的结构又使接受活动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即时互动传播使‘读者’站到了与作者平等的位置上,文学接受不再是单纯的‘受’。”[3]这种互动在网络接龙小说上最为典型,即由多人集体创作的文学活动,通常是由一人起个头,读者根据前面作者创作的内容续接下去,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这种续接式的集体写作形式将读者身份与作者身份之间的界限消弭,使作者读者可以自由转换身份,充分传达二者之间的交互性,较之传统的作者观而言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为文学写作打开了更宽的视域。但是,中国网络文化语境下的作者在突破传统作者观的同时,也被打上了大众市场同谋的烙印。正如学者刁克利所说,“在传统的作者被结构之后,后现代作家很难有一个比较鲜明、准确到位的形象。文学作者在商品社会条件下作者成为复制者,在人类精神的夜半作为‘拾垃圾者’,以及在语言游戏中的作者之死,还有大众时代的平庸写作,与沦为语言狂欢和文化市场的同谋等等,都是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作者形象的新命名。”[4]
在当下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中,一种新型的以网络为载体的作家群体开始崛起,即兴的、化名的、无名氏的或集体的创作大量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作者机制和传统文学的规范性,而网络作者究竟是如何占据了当下网络文化语境的中心位置是十分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对于研究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新型作者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1.后现代文化气候与网络作者。
在追问“网络作者是如何产生、兴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到网络作者所处的文化生产语境,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背景对于新型作者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网络作者继承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的倾向,并将这种文化形态真正引入了网络这个实践平台。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将自身融合在大众文化之中,刻意模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在这种文化气候的影响下,写作主体也开始试图打破传统作者的独立性和精英性,使大众写作成为主流;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不再提供经典作品所赋予的意义,而是不断地消解传统的思想和话语方式,消解自我和理性。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网络作家不会再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情感态度的倾向性,也不会再明显地标识自己对世界真理和价值的渴望,而是认同于生活,将生活置于平面化和图像化的处理,将内心的冲动转化为平静和失语,这也正是刁克利在《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批评》中所说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写作削平了所有的深层模式,把一切都平面化了。在后现代写作中,则表现为深度模式的削平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意识的消失。”[4]这种对传统作者权威性的结构,使作者不再具有超越性,而只是一个存在于当下语境中的普通人,这与网络的平民性大众性不谋而合。
2.经济发展与网络作者。
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传统文化格局的嬗变,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新型动态关系成为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新特征。第一,从作者本身来看,大量的网络作家都不是具有丰富写作专业素养或写作经验的人,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写作成为了一种具有市场属性的商品生产活动,可以满足作者的物质追求。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同样带来了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而网络作为一种方便普及的媒介能够实现地域和信息上的沟通,从而满足作者的情感释放和写作幻想;第二,从创作上来看,传统作者的创作只局限于文字一种表现手段,而在经济发展带动下的网络平台加入了多种非文学表现因素,如表情、图像、符号等,并且在文本的叙事结构上也远远大于传统文本,较传统文体更具创造性和无限可能,大大提高了文本的语言张力和表现力,因而也催生了传统作家往网络作家的转型;第三,从传播上来看,经济的发展使作者创作时不再局限于纸张,突破了面面交流和书信交流的规约性,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使网络作者的存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3.新型文学机制与网络作者。
新型文学机制对网络作者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发表上。从发表上来看,网络平台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性,不用再拘泥于过去严格的审查环节,而且发表的时间、空间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脱离于过去种种的严格限制,这都为网络作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在传统的作者发表过程中,作者只有通过具有权威性的出版机构发表作品,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接受效应,即使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如果没有通过正规的出版机构发表仍然很难得到认同,所以过去严格的审查和发表制度对作者形成了桎梏,而新型文学机制突破了这层壁垒,将作者重新放置在一个自由的发表平台上。
“与传统主体性理念有所不同的是,网络写作不仅是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个性化展开,而且是间性主体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释放。以间性主体在英特网上交往对话,用交互式感性表达来体现主体间性的理念,是网络文学主体性独特的学理形态。”[5]这种与读者交互的特殊主体属性决定了在网络文化语境下作家必须采用相应的写作策略,来营造读者对作品所产生的认同感和代入感。
1.主角定位与情感补偿。
在具体的网络文学写作过程中,主角的定位常常是影响接受群体心理反应以及情感偏向上的重要因素,读者是否能认同主角并融合主角的情感去欣赏文本因而成为了网络作家需要考虑的首要写作策略。在过去的传统叙事策略中,作者大多数关注社会人生领域中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或思想价值的问题,同时由于文学体制或自身认知的因素从而在伦理以及私人情感的释放上有所限制,所以相对网络写作中的互文性而言,传统作家是很难从主角上代入读者的认知和情感的。而在网络文化语境下,主角超越现实条件从而实现自己欲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超越现实条件实现自身欲望的过程,在这个关系中,读者和主角成为了相互置换的身份,读者可以通过主角来挖掘自己私人领域中的情感,并从主角的欲望实现中完成自己的情感补偿。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痞子蔡发表了第一篇网络小说代表作《第一次亲密接触》,在这个网络故事中,痞子蔡充分建立了一条满足宅男书生的欲望满足通道,故事主角的出场定位是一个长得并不帅,性格也枯燥无味甚至自卑的男孩,但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男孩,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引起了一个聪颖而漂亮的女孩的青睐,从而和女孩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而在现实过程中,像痞子蔡一样的故事主角实现逆袭的可能却少之又少。所以主角痞子蔡引起了当时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主要是因为读者在这个主角定位中找到了更符合自己情感经验的同类,同时又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得到了补偿。再例如网络小说中的“霸道总裁”系列也同样是实现主角情感补偿的典型案例,在《何以笙箫默》中,高傲冷酷而霸道的何以琛在面对开朗率真的赵默笙时接连示好,渴望被她征服,这个霸道总裁除了在事业和相貌上堪称完美之外,在面对爱情时也能化身为温柔浪漫且体贴的暖男,是绝大多数少女心中的梦中情人。显然,这里的主角设定并不是按照传统叙事中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而是根据一种情感补偿的写作策略,读者感到这是真切的,但同时这又不可能是真实的生活,在这里将读者置身于主角的位置,主角代替读者从平凡的小人物成为带有光环的中心人物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满足了受众在情感和欲望上的需要。
2.语言狂欢与戏谑叙事。
网络作者的开放性表达,使语言狂欢也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写作策略上具体表现为戏谑叙事。例如在穿越历史网络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中,就讲述了一个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因为阴差阳错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所发生的故事,郑少鹏作为当下浑噩世界的主角,由于追求权力富贵的愿望于是与最高统治者结为亲密搭档,周旋在各色各样的人物之间,这样的戏谑叙事通过戏剧性的呈现取消了历史的严肃性和线性发展规律,而是以一种调侃似的、狂欢似的语言方式来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同时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网络作者在语言上的表达不同于传统的是,他还充分运用了网络用语的优势,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添加了新的语言表达元素,例如情感类的表情符号,谐音式的网络符号,以及声音类网络符号及网络流行语的运用,符号表情的任意添加,随性的语言叙述,肆无忌惮地调侃生活种种,无不将精英文化解构地淋漓尽致。这种以娱乐至上的戏谑文化将过去只属于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打破,在这里,“一切传统的、规范的、神圣的、经典的东西都不在了。在快乐和刺激的背后,对生活的表达往往被刻画成一种具有调侃意义的游戏活动。”[6]
[1]何兰香.网络文学的文体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王祥.网络文学创作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3]夏兴通.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刁克利.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批评[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119,123.
[5]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123.
[6]陈闻.网络时代的庶民狂欢——试析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草根文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
[7]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J].何珊,译.新美术,2013.
[8]顾宁.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09.
[9]张华.网络文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
[10]刘绪义.论网络传播视野中的网络写作及其走向[J].云梦学刊,2005(26):3.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Study of Writers of Network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Culture
Zhang We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China)
Network literature gives birth to new style, which is seen as a new type of 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 medium, its unique stylistic features occup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has som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author.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began to study of network literature phenomenon, but the focus is on the network literature operating mechanism . Few people study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angl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pecial strategy of network writing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culture in China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writer theory of the network literature.
China; network; culture context; author
张雯,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672-6758(2016)06-0115-4
I20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