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湖南 娄底 417000)
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在地国际化
蒋冰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在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当代社会,国际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地国际化是其理想选择,也是其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现实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确立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实施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外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重构教学资源体系;实施内培外引,培养一支符合在地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师资队伍;通过多方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在地国际化
长期以来,一提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送学生到国外去读书,即学生跨出国门到异国去学习(跨国流动)。即使时代更替到了21世纪,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学生的跨国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最佳途径或唯一途径。其实不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丰富,不仅有学生的流动,还有教师的流动、课程的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化等,且其流动与交流都是双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国内外大学签约合作、互派教师、交换学生等)是多样的,内容(推广先进的课程与研究,用先进的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国际毕业生等)是丰富的;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深入,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途径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备受人关注的是瑞士本特·尼尔森教授提出的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和跨国教育(cross-border education )[1]。
一高等教育的在地国际化内涵
对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加拿大学者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整合国际的或跨文化维度的过程”[2]。国际大学联合会(IAU)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3]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实现其功能中整合跨文化要素,把学生培养成为世界公民的过程。
在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瑞士学者本特·尼尔森发现,虽然欧盟为了促进学生的相互流动,政府出资设立了伊莫拉斯(Erasmus)支持计划,但是愿意到国外去进行交流学习的学生还是很少,仅有约10%的欧洲学生有海外学习的交流经验,在美国,这一比例更低,还不到1%。于是,“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引起轰动[4]。什么是在地国际化?根据有道词典,在地国际化指的是在大学校园内的国际化,包括课程增加全球或国际比较观点、招收国际学生、邀请国际学者及增加国际师资等。洪大勇认为,在地国际化是指立足本校,营造国际化氛围,提升国际性;学生不跨出国门,就可接触到国际一流的教师,聆听国际一流的课程,与不同国家的学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5]。文东茅等认为,在地国际化主要指在大学校园中就可以利用“校本资源”提升国际性,包括相关的提升本校学生国际性的交换项目,在校国际学生、外国专家、交流学者等“人员资源”,校内提供的国际互联网、外文电子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以及由留学生公寓、国际会议、国际活动等构成的“国际化环境”[6]。刘宝存认为,高等教育的在地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治理的大框架下,利用已经引进来的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包括国际学者、国际学生、国际教材、国际项目(自主项目、联合项目)、国际课程(MOOCS)、远程教育、跨境教育、国际会议等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7]。以上概念都从不同角度对在地国际化进行了界定或描述,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有道词典的解释对课程如何增加全球观点、如何增加国际师资的描述非常笼统,对在地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没有描述;而洪大勇的概念非常抽象,操作性不强;文东茅等的界定同样缺少对国际化的目的描述;刘宝存教授的概念的内涵相对全面,但对高等教育机构所采取的在地国际化措施只强调了“引进来”的作用。因而笔者给出自己的界定, 即“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治理的大框架下,为实现其功能而整合跨文化要素,并为实现其整合过程而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的过程。
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地国际化的现实需求
(一)国际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及时融入到国际化潮流之中[8]。此外,国际化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行动2013年9月的纪念活动会上提出,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其实就是要求我国教育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9]。
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资源相对不足、办学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要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赶超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国际化办学是其最佳的选择。
(二)在地国际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理想选择
传统的国际化由于无法面向所有学生,交流形式为单向派出,无法培育出知华、亲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无法在华夏大学校园培育一种国际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无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目标等而遭众人诟病。在地国际化则不同,它可以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能相对公平地享有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的双向交流,培养知华、亲华、爱华的国际青年领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胸怀天下、爱我中华的高层次人才;有助于营造一种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环境;有助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国际化改革目标,把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模式与方法引入到中国高等教育中,帮助其建构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7]。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固定思维的妨碍,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大胆地引进国外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结合社会现实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活化课程结构,培育师生的国际视野,引进高水平的外国专家,构建现代的大学制度。
(三)在地国际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现实选择
众所周知,出国教育是以坚强的经济基础为后盾的。即使在发达国家,其学生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不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郭世宝和麦克查斯在分析妨碍加拿大学生到国外学习的原因时,认为处于首位的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持[10]。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显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中低收入家庭。48%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52%的人来自城镇家庭。42%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的收入,30%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资,经商的家庭只为14%,其它家庭占14%。显然,大学生家庭经济没有达到富有的条件。从家庭的月收入看,在3 000-5 000元的家庭为40%,3 000元以下的为32%,5 000-7 000元的为8%,7 000元以上的为20%。再者,30%的家庭认为不能支撑大学生4年的开支,觉得能支撑但很拮据的占26%,能支撑但无余额的为30%,很轻松的为14%。很显然,学生的家庭经济多为中低收入,多数家庭只能勉强支撑学生的在校开支[11]。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的现实条件表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家庭完全没有能力支付国外昂贵的学费,让他们的孩子到国外去接受跨国教育。
三树立在地国际化理念,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想融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世界大潮中,其首要前提是学校必须要有明确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建立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
(一)确立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实施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确立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层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学校成立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学校国际化工作所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提供方向指导、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二是学校教育的外事机构应认真履职,做到学校国际化发展目标明确、国际化发展政策科学而精准、国际化发展统筹协调工作全面、指导督促强而有力。三是各系部要在现有校际合作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应系部、专业、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用心、尽心、全心地开拓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海外学习与交流项目,特别要注重发挥好现有教职员工中的海外学缘和以往海外校友的优势,积极协助学校开展师生交流、智力引进、项目开发等丰富多彩的对外联络工作。
(二)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建立好在地国际化的课程资源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克服照搬照抄985、211大学或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的毛病,主动引进国际教材、国际课程(MOOCS)、网络教育资源;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活化课程结构;通过“减”“并”“借”“增”等手段来重构国际化的课程资源体系。所谓“减”,就是要减少不适用的课程门数和课堂教学的理论课时数;“并”就是要将相类似的课程合并,采用国外通用的模块教学法;“借”就是引进国外课程,将国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原版专业的核心课程植入我方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包括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增”就是增加实践课程实数,增加了解多元文化、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通识教育课程,增加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组织的网络学习课程的门数和时数,确保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最终重构和创新课程资源体系,为实现在地国际化服务。
(三)内培外引,建立一支在地国际化所需的教师队伍
新建本科高校应加大内培外引的力度,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湛、视野宽阔、文化多元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内培”就是要加大对校内已有教师的赴国(境)外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的各类出国留学的研修项目。另一方面, 要设立教师海(境)外研修基金,选拔一批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的教学骨干赴国(境)外的友好合作院校研修。选拔一批在某一特定领域有一定造诣的教师专门赴友好合作院校进行讲学交流。再者,积极支持与资助教师参加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在国内或校内参阅国外的各类外文的文献资源和图书资料,鼓励教师参与国外来访学者的接待,鼓励教师主动与在华或在校的国际师生沟通与交流。“外引”就是要加大国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不仅人数要增多,而且专业要多元化、国别来源要多样化;二是加大短期学者的聘请力度,鼓励和支持各个院系聘请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国(境)外专家来校从事短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三是学校出台政策,面向全球高薪聘请二级学院院长或学术带头人;四是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单位和教师申报国家、省级的引智项目和海外的名师项目,引进国(境)外名家名师;五是扩大海外毕业生特别是商科专业、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充实和优化教师结构队伍。通过搭建双向互动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建立一支在地国际化所需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四)通过多方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在地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虽然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在组织和设置常规校园文化活动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组织、策划、开展在地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仍然不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加强学校内部各单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的建设。第一,设立在地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基金,为开展各项在地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第二,外事、科研和系部应主动邀请国际学者来校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丰富校园的国际学术文化;第三,外事、教务、学生、团委、系部联合开办暑期国际学校(夏令营),通过免费提供食宿、组织本地文化体验等,吸引和邀请国(境)外友好学校的学生参加。第四,外事、学生、团委、系部利用好校园现有的国际资源,如留学生、交流生、外教、留学归国人员,组织节日文化活动,组建跨文化交流研讨组,就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或人类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科技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第五,外事、宣传、信息等部门要共同办好学校中英文网站、中英文各类标示牌,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有所作为。鉴于自身发展的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选择在地国际化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理念,积极引进国外教学资源,重构教学资源体系;实施内培外引,建立一支符合在地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师资队伍;通过多方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学校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NILSSON B.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M]//CROWTHER P,JORIS M,OTTEN M,etc.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a position paper.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16.[2]KNIGHT J.Internationalisation at Canadian universities[J].The Changing Landscape,AUCC,Ottawa,1995:21-22.
[3]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7(1):86-89.
[4]丁笑炯.在地国际化:国外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理念[J].世界教育信息,2008(9):67-69.
[5]洪大勇.人大国际小学期立足本校,实现“在地”和“双向”国际化[N].新京报, 2011-07-18(2).
[6]文东茅,陆骄,王友航.出国学习还是校本国际化: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2.
[7]刘宝存.高等教育的在地国际化[J/OL].(2015-11-13)[2016-01-13].http:// www.chisa.edu.cn/zt/yczt/2015zwhz...387.html.
[8]蒋冰清.新建地方性本科大学国际化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28-30.
[9]周定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5(5):37-40.
[10]GUO Shibao, CHASE 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o Canadian academic environment[J].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3):305-318.
[11]重庆科技学院课题组.关于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研[EB/OL].( 2013-11-08)[2016-01-15].http://www.doc.88.com/p-381773145597.html.
(责任编校:彭芬辉)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n Ideal Option for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JIANGBing-qing
(Foreign Affairs Office,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hold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nd push forward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actively importing overseas teaching resources to restructur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ystem, fostering teaching team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overseas training and international recruitment, jointly organizing colorful extra-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公派出国留学基金项目(2015109)。
[作者简介]蒋冰清(1969—),男,湖南安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6)02-0099-04